千萬別加入誇誇羣

  文:大將軍郭

  “你上一次被誇獎是什麼時候?什麼場景?”

  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三位女性朋友的回答如出一轍——逛街試穿的時候,都被櫃姐誇上了天。

  “呀,這條裙子特別襯你的身段。

  “只有像你這麼白,穿這個顏色纔好看。”

  “這雙鞋顯得您的腿更長了。”

  基本上是誇得越動人,掏腰包付款的速度越快。

  而男性朋友的回答就很別緻了,一個說自己新招來的實習生變着法的讚揚自己,另一個沉默了半小時回覆,“我真想不起來誰誇過我了,夢裏都沒有。”

  生活給我們的從來不缺少批評和意見,但對於誇獎和讚美,實在是有點過於吝嗇了,我常聽人抱怨被罵了一下午,可是從來沒聽誰嗔怪過自己被誇了大半天,如果有,那肯定是有所企圖。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最近出現了很多微信“誇誇羣”,只要你加入,就可以收到羣友的誇獎服務,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甚至是很喪的經歷,誇誇師都能從中提取出積極的部分,給你正向鼓勵。

  大家感受一下誇誇羣的畫風,是這樣的:

  (上下滑動可看更多)

  還有可愛的鋼鐵直男老公,在三八婦女節送出的禮物就是把老婆拉進羣誇她十分鐘,這波操作我是服氣的,平時不好意思說出口的愛和讚美,終於有人替她表達了。

  (上下滑動可看完整聊天記錄)

  如果現在你還沒加入誇誇羣,沒有送出讚美或被人讚美過,那就千萬別加入了,會上癮!畢竟,沒人會嫌自己得到的讚美太多,聽到誇獎根本不想停下來。

  就連人民日報都點名誇誇羣,適合有煩惱、不自信的你,因爲羣裏有“正能量”分分鐘治癒你。

  其實,誇誇羣風靡並不僅僅是因爲它提供了表揚和讚美,畢竟大家也都看得出,有些求表揚太過牽強,有些語句又過於浮誇,更像是爲了博君一笑罷了。

  誇誇羣的真正魅力在於它拯救了很多人的孤獨和落寞,雖然大家加的羣應該都不少,但要麼時間久了都保持沉默,要麼有些話題參與不了,看似被很多人簇擁着,看似歸屬於某個羣體,但實際上人和人之間沒有建立鏈接。

  誇誇羣給了每個人一次成爲主角的機會,當求誇獎的內容發出時,你知道有人看到了你,關注到了你,給了你迴應,並且是積極陽性的迴應,這種感覺就像是從寒冬到了暖春,滋養你的不是那幾句簡單套路的表揚,而是需求被照見和滿足,是得到別人的迴應和認可。

  而需求被滿足,自我被迴應和認可,往往是我們從小到大最缺失的東西。

  之前看綜藝《我家那閨女》裏的郭躍父親和傅園慧的父親,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郭躍的父親幾乎從來沒表揚過郭躍,哪怕她已經做得很不錯,都沒辦法從父親那裏聽到一句鼓勵,但傅園慧的爸爸從小就告訴她,“你是天才”、“你是最棒的”。

  打壓式教育和鼓勵式教育會有什麼不一樣的結果?至少在節目裏,我看到了一個更自信也更樂觀積極的傅園慧,一個人從心底對自己有多認可,很大一部分取決於你的父母對你有多認可。

  好在,成年後,我們都活成了自己的原生家庭,缺失的那部分還可以靠自己來補齊,沒有得到誇獎和鼓勵?至少還有一羣溫暖的網友在給你加油打氣。

  那麼問題來了,有人需要被誇獎,這個很好理解,但爲什麼會有人願意花時間精力去表揚毫不相干的陌生人?

  說“人之初,性本善”有點太膚淺了,善是表象,利纔是根本,那些不收取費用的誇獎師其實也得到了滿足,你可以理解爲“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更準確地說法是在誇獎別人的同時,他們也給自己找到了情緒出口。

  還記得去年風靡一時的互罵羣嗎?兩組立場不同的人進羣,互懟互噴,這樣的羣火起來也很匪夷所思是不是?誰會沒事找人跟自己對罵?

  互罵羣的目的不是罵,而是發泄情緒,我們每人每天都積累了大量的情緒,這些情緒也需要出口,而無論是罵還是誇,都滿足了個體的需求,把情緒釋放出去,人纔不會感到壓抑,在絞盡腦汁誇獎別人的時候,我們也把這一天的消極情緒一起消解和融化掉,這才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誇誇羣固然好,但它註定的宿命還是冷卻和解散,這是互聯網時代下不可避免的結局,但它的風靡也是一種提醒: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有想被安慰、鼓勵和讚美的需求,生活已經不易,別吝嗇你的表揚。

  而有一種誇誇羣是永不會消逝的,就是把現在的每個羣都當做誇誇羣,用積極視角對待自己和他人,少一點打壓,多一點誇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