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情景交融——體現「自然美」

意境是情思與景物的統一。在藝術的意境中,藝術家描繪的景物、事物是情感的載體,因而是情感化的景物、事物,這就是「化景物為情思」。同時,藝術家表現感情時,又必須滲透、融化在景物和事物之中,也就是「化情思為景物」。意境就是「化景物為情思」和「化情思為景物」二者的有機統一。中國美學史上,歷來有兩種不同的審美理想,一種是「錯彩鏤金,雕繢滿眼」的美,另一種是「初發芙蓉,自然可愛」的美,後者更被看重。

王夫之曾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他還講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顯然,意境中的情是「景中情」,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在客觀意象中體現出主觀情感,在藝術形象中蘊含著藝術意蘊,它是憑藉藝術家的技巧所創造出來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情與景契合無間、高度統一,才能形成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

「意境」追求「自然美」的審美趣味。例如鄭板橋畫竹來寄託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托物寓意,借物抒情,以竹的自然特性來象徵高風亮節、正直堅貞的美德;正如王夫之說的「寫山則情滿于山,畫水則意溢於水」,杜甫的詩更能體現這種境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2)虛實相生——體現「朦朧美」

虛與實是藝術辯證法中最重要的一對矛盾統一體,虛實對比,虛實相生,晶我國傳統藝術最用的藝術手法。所謂實境,是指藝術家運用文字、線條、色彩、聲響、動作等直接表現出來的實際存在的形象,它能為欣賞者通過感官直接認識和把握。所謂虛境,是指藝術品藉助實境的描繪間接地暗示象徵而表現出來的形象。它不能直接由感官把握到,必須通過想才能感受到。

意境的虛實結合的特徵,給欣賞者提供了充分發揮想像的餘地,欣賞者可以在聯想中進一步補充、豐富作品酌整體意境,故給人以「朦朧美」。這種想像的虛實相生的「朦朧美」如:南宋畫家「馬一角」馬遠的畫,其畫總是留出一角空白,《寒江獨釣圖》更是用天空的空白突出「寒」、「獨」的意境;再如中國戲曲舞台表現和舞台背景同樣是虛實結合的效果;建築也是將實景與虛景完美結合,從而擴大和豐富建築的空間和意境。

(3)韻味無窮——體現「超越美」

我國古典藝術一向重視含蓄美,追求一種「韻外之致」或「味外之旨」,這一特點在意境中體現得最為突出,它是避免直抒胸臆、直白表現的一個重要途徑,所以「意境」是一種有限無限的超越美。

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雄渾篇》中更是提出了「超以象外,得其環中」,以世間萬物的現象為「環」,而將中國古代處於宇宙生命本體地位的道作為「環中」,就是要通過「象」去體認宇宙生命本體的「道」,通過有限達到無限,由實達虛,升華超越於物象之外,追求一種博大深沉的宇宙觀與歷史人生感。「從剎那見永恆,以咫尺見千里,是中國藝術家創構藝術意境的切入點。在富於歷史感的中國人心中,時間的觀念相當之強。人事滄桑、家國興衰、年華消逝、際遇沉浮,都通過時間的流轉而萬象紛呈。從時間長流中,截取某個片段;從紛紜的萬象中,擷取具有象徵性或內涵深沉的事物,作為輻集思維、濃縮感情的焦點,這樣,表面看來一剎那間的事,都因為來自歷史長河,物象的形成,也都因為曾處於整體的一定地位而存在於悠悠天地之行中,從有限可窺無限,在瞬間可體味永恆。」

正因為如此,中國古典詩文追求言外之意,中國古典音樂追求弦外之音,中國古典繪畫追求畫外之情,都是要通過有限的藝術形象達到無限的藝術意境。正如西晉文學家陸機在《文賦》中所講:「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蘇軾曾經評價王維的詩和畫,流傳下來影響極大的兩句名言:「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就是指詩中應有畫的意境,詩歌最寶貴的並不在文字之內,而在文字之外,就是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畫中有詩」,就是講繪畫也要有詩的韻味,使詩情和畫意融會在一起,通過繪畫形象所表達的,不僅是視覺看得到的景色人物等等,而且還有視覺無法看到,卻可以感受到、領悟到的東西,也就是從有限的繪畫中體悟到無限的意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