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想在商業、著述、繪畫以及任何行業有所成就的話,你必須遵從的規律是:不要刨根問底地知道它們是怎麼回事。----叔本華 ????


謝邀,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呢…因為我覺得根據人的境遇不同,對這句話的理解程度也會不一樣,而我也根本是個沒啥成就的無名小卒,所以切身體會是沒有的了(笑)

不過總的來說,很多事情如果看得太過於透徹明白,就很容易失去興趣和動力——首先是金錢、權力、聲望,其次是工作、愛情、家庭,最後則是生活本身。但是這裡要注意,失去興趣不代表一定走向消極悲觀這樣的極端,而是可以讓人更冷靜地審視自我,在空閑里更有效率地利用人生中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不問結果與緣由,只是全身心地投入。

到了這種程度的話,我認為最後有沒有獲得叔本華的這段話里提到的成就(比如世間的讚譽、附加的經濟價值)都無關緊要,關鍵的是,他一定會認同他自己。


叔本華認為:意志是苦難的源泉,知識越多,意志越強,苦難就會越深重。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不主張拓展知識,所以他會說:「不要刨根問底地知道它們是怎麼回事。」 我們也可以拋開叔本華,嘗試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刨根問底的做法通常是指分析的思維模式,只靠分析模式思維是難以取得成就的,想取得成功,除了分析思維之外,整體性思維和審美思維等等都是重要的思維模式。


你知道什麼東西最吸引人嗎?不全得知的魅力。

我作為一個繪畫愛好者想寫一下我看到這話的感受。繪畫中常說的大局觀,不要扣細節,這樣才能畫一副完整整體的畫,如果只是深究某個局部,整體就失衡了,那這個畫就是失敗了,這也算是尊循了這一規則吧。其它行業應該也是有同樣互通的規則


不懂哲學,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暫且把事情分成兩類,做研究性的事情和解決問題的事情。

前者需要你去不計成本刨根問題,走到人類研究的前端,這樣你才能有產出。

後者需要根據現有條件達到目標,這裡是要計算成本的。

聯繫兩者,區別在於是否考慮成本和產出的均衡。叔本華說的是後者,要考慮成本,所以不能深究,深究是研究性工作做的事情。


想要有所成就,就要有所不知,未能到達冰山之下,部分是因為能力未夠,部分是因為倫理之外。


瀉藥。

這個問題很簡單。

題主的問題容易引起誤導。

大叔說這個話不是真的讓一個想掙錢的人,不去刨根問底。他只是透過這句話來闡述他的哲學思想。

想去做好一件事情,不弄清門道,能搞好個毛。

只是作為一個有哲學追求的人,要想做一件事情,就別去考究這件事物本質,因為,在大叔看來,世界的本質就是悲觀和沒有意義。


大師看問題就是透徹,我的理解是有成就不要問太多,不要刨根問底弄太清。執著需要無明的追求狀態,如果人性的執著沒有了無明的貪、嗔、痴。也就沒有了佛祖的思想體系存在的意義!有句話說的好:「我們生活的塵世,即非極樂,也非地獄,而是一種無明的狀態。」 這個塵世才非常適合體現人的成就和價值。那麼,叔大師的話還是值得品味的。也是第一次聽到叔本華還說過這樣接地氣的話。


首先你就沒必要糾結這個問題。首先這些東西是很大的行業,而且都在變化,我們可以跟隨,也可以創造


這個問題,哪還要問?其實這個重點在於取得成就。或者說叔本華指的是哪一種成就?很顯然是世人眼裡都認可的成就。這樣一來不就一目了然了。


哲學與現實的區別就在於:形而上的理論思維與具體使用上的實幹思維。

叔本華持的是悲觀主義,當你刨根問底時,已然鑽入了牛角尖,醉心於理論上的研究與刻薄的學術之爭。從這個角度而言,叔本華也看到了事物的本質。

所以如果想在商業等具體的行業上有所成,那就一定切忌刨根問底。因為你這樣做了,那就白白消磨了浩大的精力,執迷於細節而不悔,反而會忽視大方向的正確導向。當然,如果真的具有大智慧,或許無所不能,但這樣的人物,當他窮極思維,看清了事物的本質,或許他再也對那些物質上的追求沒有半點興趣,而真正成了一個哲學家,成日里研究「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等等了,還遑論什麼商業等成就呢?


我的理解是,當你去深究一件事的時候,你就不能去創新,唯有創新方能讓你超越別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