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用易經閱讀人生 (PDF下載、ePub版)

 

詳細介紹(點我)

 

 

  《易經》被列為中華群經之首,為五經第一,就是在文字發展之前,《易經》就是先人以圖象來記載人世間的經驗與心得的筆記書。至今演變已有超過六千年以上的歷史。在中國周朝之後,由周文王、周公、孔子及歷代諸賢,作卦、爻辭及《易》傳,為這本「無字天書」作註,成為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呈現。發展至今,為因應時代需求,詮釋者不知凡幾。《易經》全書分為上、下經,上經計有三十卦,下經則有三十四卦。上經「藉天道以明人事」,下經則「用人事以推天道」;本書《從易經閱讀人生》選材上經中三十卦解說,從自然觀察的角度來解讀人生中種種現象,自宇宙變化「大霹靂」理論談「乾」、「坤」的天地初生,到萬物生長演化的過程。而下經三十四卦中就人類出現後的種種人情世故發展,朝代變遷說明,為人生提出智慧的啟發。下經解說部份預計2012年出版,暫名為《用人生閱讀易經》,敬請期待。

  作者劉哲雄老師,從事《易經》教學十餘年,目前於高雄社大講授《易經》。他從義理入手,打破過去以《易經》為風水占卜命相的窠臼,重新賦予經典時代新生命。劉老師過去曾從事建設公司的經營,具有管理和實務的經驗,因此跳脫一般學究講學的風格,重塑以生活經驗為主軸、人生問題為標的的解說方式;藉由建築的背景,劉老師開始關心、親近臺灣的土地,並親身進行自嘉義以南到墾丁一帶,海岸濕地、平原叢林及小丘陵地生態的導覽解說。這一段「入荒野」的過程,也為「學建築」的劉老師生命中開始有了不同的轉折,回溯、體認到人與自然和諧互動。後來投身《易經》的推廣教學,踏入成人教育的領域,並嘗試解讀「探索在現代生活中,《易經》與人的關係」,將十多年習《易》的心得整理出來,作為人與歷史的交流,回應中國哲學中「天人」間最圓滿的互動。

作者簡介:

  作者劉哲雄,在1960年出生於臺南縣白河鎮;出生之際原本務農的父親,為了供養一家八口人更好的生活條件而捨農就商,踩著腳踏車,離鄉背井遠從白河到高雄就業,為記錄此冒險壯舉,特將作者取名為劉哲雄。後來,作者全家更搬遷到屏東定居,童年及高中的求學過程,就在屏東悄悄地渡過,直到1978年考上逢甲大學建築系,人生有了另一階段的開始。

  在知天命之年,作者簡單的將學習歷程分為「學建築、入荒野、習易經」三個階段。青壯時建築系科班畢業後,從事工程行業,並與友人合作共同經營建設事業,步入36歲之時,事業顯現疲困的樣態,尤其是在占問:「建設事業的未來發展將如何?」,竟得「遇鼎之蠱」,驚嚇出一身冷汗後,作者有所覺知後,逆向思考強化心理建設,為求更豁達的看待其間可能出現的人生起伏變化,遂有1997年「入荒野、習易經」的異業學習;並在家人的護持之下,投入心力,自節的進行善後工作,更徹底的改變了生活態度及對生命的看法—凡事皆有其因緣條件的限制,臨事之時,人並非如自己所想像的如此能力高強,人應該更謙虛的看待自己的一切行止。

  在往後的十餘年間,作者除了對於挫敗之事業處理善後工作之外,「入荒野、習易經」的異業學習,也同時豐富了作者的生活。作者進入「荒野保護協會」,接受野地觀察及解說員的訓練之後,得以更親近臺灣的土地,北從急水溪出海口,南到墾丁之社頂公園一帶,海岸濕地、平原叢林、都會公園及小丘陵地生態都在作者觀察學習及導覽解說的範圍中,甚至結合易經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的方法,及天道四時運行的法則,帶領易經班同學登上陽明山,導覽地理環境暨解說心境轉折。

  進而於1999年開始易經的推廣教學,真正踏入成人教育的領域,更在2008-2009年兼任「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主任一職,與工作夥伴們致力於公民社會與終身學習的推動及建構。在易經的推廣教學過程中,作者除了「將現代生活中,易經與人之關係」深入闡發,更期待能夠將日漸參悟「易經的生命智慧」之心得著書立說,分享於世間。

 

詳細介紹(點我)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