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9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一場水災泡出淹水潛勢預警跟地層下陷問題,針對淹水災情,水利署表示主因是雨量過大,超過防洪設施承受標準,且淹水區域集中地層下陷區,加上遇到大潮,就算動用抽水機,退水依舊緩慢。對於下陷地區可能造成水災,則涉及國土規劃,目前除宣導不要超抽地下水,農政單位也進行共同取海水設施的設置。水利署也會透過區域綜合治理,佈設大型滯洪池,易有水患的地方政府同樣會進行增加滯洪池的檢討及規劃。

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表示,針對八二三受災區域,可利用加深加寬河道,並提高堤防高度方式因應,也會檢討目前區域排水十年「重現期距」標準;未來將引進國外設備及檢討抽水設施、強化智慧防災。

在制度面上,推動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政策,如規定開發案達兩公頃規模以上,開發單位應設置適當的滯蓄洪設施,以提高土地韌性。除此之外,將推動防災社區,檢討移動式抽水機的佈設及增購。

學者:做好水保、排水是優先

台灣水資源與農業研究院院長虞國興認為,避免低窪區受洪水侵襲,最重要的是不能繼續下陷,須做好水土保持、現有水庫清淤排砂,甚至進行興建水庫的討論。

他解釋,興建水庫不僅是為了供水,更大的功用是防洪、減輕河川負擔。當地層不再下陷惡化後,把排水系統做好,才能發揮效果,否則在一個持續下陷的地區,排水系統做得再好,都會遭到破壞。

  • 連續兩波強降雨,灌滿寶業里滯洪池。(記者陳文嬋攝)

    連續兩波強降雨,灌滿寶業里滯洪池。(記者陳文嬋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