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關於「復仇」的故事。

從前有個男孩,他的生活相對穩定,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前途充滿希望,並且還有一個相愛的女孩。但是他所擁有的一切,反派覬覦已久。有的想奪取他的社會資源,有的則是看中了他的愛人。於是,惡人們聚集在一起,製造陷阱,陰謀陷害,並且串通了司法機關,對男孩判以重刑。男孩失去了地位與愛人。

男孩身陷囹圄,但是在困境中遇到了幫助他的前輩,前輩傳授了男孩各種技能,協助他逃脫了困境,最後又贈予了他更大一筆社會資源。

逃出生天后的男孩改頭換面,以另外一種身份回到仇人的身邊。他利用前輩傳授的技能以及各種資源,展開了復仇計劃。

最終,男孩復仇成功,紅顏相伴,離開眾人視線……

以上這些,大概就是法國作家大仲馬的作品――《基督山伯爵》的故事梗概。但是,把這段文字套進金庸先生的《連城訣》當中,似乎也沒有太大的違和感:

鄉下小子狄雲與師父師妹生活在一起(生活穩定),狄雲與師妹戚芳青梅竹馬(與他相愛的女孩),二人連理似乎也只是時間問題。

三人進城拜訪大師伯,大師伯的兒子萬圭看中了戚芳(反派看中他的愛人)。於是萬圭設下圈套,將狄雲誣陷為賊,移交官府,萬圭又賄賂了縣官(串通司法機關),把狄雲打入死牢,不久戚芳嫁給萬圭(愛人被奪)。

在獄中狄雲結識了丁典(前輩),後者將神照功傳授給他(傳授技能),並帶他出獄,臨死前又把與財寶相關的「連城訣」口授給狄雲(社會資源)。

出獄後的狄雲假扮過和尚、農夫(新的身份),目睹了一眾反派因搶奪寶藏互相殘殺,仇人又因為這批寶藏中毒而亡(復仇)。

樸實的狄雲看盡了人性的險惡,於是決定回歸藏邊雪谷,同水笙隱居在了一起(攜紅顏離開眾人視線)……

這兩部作品的共同點大概就是如此,下面我們聊一聊他們各自的特色。

先說《基督山伯爵》,作為這類「復仇」故事的鼻祖,它的地位無疑是最高的。《基督山伯爵》通過主人公前後處境強烈的對比,強化了復仇後的解脫感。嫻熟的敘事技巧,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還有各地的風土人情――大仲馬不僅給讀者們講述了一個精彩的故事,更讓我們通過伯爵的視角,遊覽了歐洲大陸,了解了法國的社會生活。更可貴的是,這雖是個關於「復仇」的故事,但它並沒有完全充斥著仇恨,更多地表達了對世界的愛。伯爵總是以上帝的名義去懲罰這些罪有應得的仇人,但是當他發現自己離上帝越來越遠,更像是一個魔鬼的時候,他及時抽身,適可而止。復仇已經夠了,他需要寬恕,寬恕別人,更要寬恕他自己。伯爵將財富留給了年輕人,自己帶著海黛離開眾人的視野,留給我們的是包含人類全部智慧的兩個詞:等待和希望。

至於金庸先生的《連城訣》,它雖然和《基督山伯爵》有著相似的故事線,但是作品想表達的並不是快意恩仇。《連城訣》沒有在「復仇」上著墨太多,而是側重於描寫人性。「徒害師」、「兄害弟」、「父害女」,金庸將人性中的一系列醜惡赤裸裸的展示在了讀者面前。《連城訣》與《基督山伯爵》的不同之處還體現在一個方面,那就是主人公對於「復仇」這件事的態度。《連城訣》中的狄雲對於「復仇」似乎不太上心,甚至是以一種消極的態度去對待。對於惡人,金庸先生沒有讓主人公以「替天行道」的姿態去懲罰他們,而是通過「惡人自有惡人磨」懲罰了反派,仔細思考一下,金庸先生的筆下執著於復仇的角色似乎都沒有太好的結局(參看林平之與蕭峰)。仇恨絕對不是生活的全部,一旦讓仇恨佔據了身心,人很快就會異化(<原野>仇虎)。《天龍八部》中蕭遠山面對「死去」的仇人慕容博,但是他怎麼也高興不起來――被仇恨束縛住,最終會逐漸喪失自我。

說句題外話,很多人評論說金庸先生的《連城訣》是他的轉型之作。從《連城訣》開始,他沒有再刻意地去迎合市場,金庸開始把自己更深層次的想法寫進作品之中,以後的作品開始向真正的文學靠攏。當然,這也和金庸先生的功力進步有著密切的關係。

現階段我理解的《基督山伯爵》與《連城訣》之異同大概就是這樣了,它們就像是兩個類似的瓶子裝著不一樣的美酒,而我今天就冒充一次「品酒師」,分享一下我品味到的東西。

最後,我很想提一句《琅琊榜》,它因為山影出品的同名電視劇而大幅提升了知名度。很久以前就有人為它貼上了「中國版的《基督山伯爵》」這一標籤。基本內容也是「陷害」、「涅槃」、「復仇」、「離開」四大版塊,具體情節在這裡就不贅述了。海宴女士的《琅琊榜》想表達的和前面兩部作品又不一樣了,它更側重於表達一種「家國情懷」,情義與忠誠。這又是一瓶不一樣的酒。雖然,《琅琊榜》和《基督山伯爵》在故事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不得不承認,這部網路小說和世界名著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以上提到的三部作品和「復仇」或多或少都有些關係,畢竟「復仇」容易製造矛盾衝突;利於塑造人物;又能推動情節發展。而這些又都是小說家所喜歡的,所以大家都來借鑒了。

俗語云:「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此言果然有理!

為之一笑。

個人公眾號:烏有卿的書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