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閱讀的書因為人生不同旅程而分成好幾個過程如下:

大學,研究所時期: 很喜歡看關於生涯規畫的書, 偏好的大概都是歐洲的作者. 覺得歐洲人在人生的*廣度**多面向*上真的有很多可取的地方.

菜鳥業務時期: 讀了很多關於*做業務*的書, 老美真是個中翹楚! 老美的文化對於業務及行銷專業人員的養成, 更本就奠定其業務強國的根基.

外派歐洲時期: 人在異鄉,只要有中文書看, 就都很珍惜.那時候因為職涯的發展, 開始看了很多管理的書籍, 我覺得英國人最合我胃口.但是軟性的部分,*中式食譜* *如何嫁個好老公* 這種書籍,是我旅行上放鬆的良伴.另外, 因為好友FUFU的大量藏書, 我也開始接觸推理小說. 個人偏好北歐跟日本.

重回台灣職涯: 開始讀很多台灣人寫的書, 因為發覺自己因為多年不在台灣生活, 性格跟應對經常卡卡的. 所以希望透過台灣職場的書,讓自己可以多些人情世故.

 

懷孕時期:  懷孕前期, 讀的是如何預防身材變型. 到了後期整個腦子都泡在荷爾蒙裡面了, 整天都在擔心自然產的痛. 很認真的自我解析怎麼會有這麼大的恐懼, 追根究底, 根本就是高中時期的健教課程,我們會看生小孩跟墮胎血淋淋的過程,再加上老師蒼白的臉孔,沒生氣的聲音,跟虐殺片真的有得比! 雖然我也知道自然產是最好的方式, 但心裡那一關一直過不了~ 所以懷孕大約28, 我開始去上孕婦瑜珈課程. 會去上瑜珈課程的孕婦, 基本上都非常崇尚自然療法.(在我看來, 有時候也太自然了,好偉大喔…..) 但是這樣的好處是, 透過瑜珈身心靈的結合及放鬆,我慢慢的也讓自己接受自然產的這件事 

無意間在圖書館借了一本書;寶寶,包在我身上.讀完後, 我就豁然開朗,再也不怕自然產了,這是一位有67年接生經驗, 接生4000嬰兒的助產阿嬤坂本藤枝所寫的.

語氣跟口吻就很像自己的阿嬤跟你對話,輕鬆,自然,詼諧~非常適合懷孕後期的孕婦看. (well, 媽媽跟阿嬤的口吻不同, 是因為阿嬤的口吻是看見人生百態的溫暖,而媽媽會很直言直語,容易感覺像責備…….)

 

總的整理幾項對我最有感覺的,也分享給害怕自然生產的媽媽們:

  1. 順其自然, 偷工減料:人類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已經有幾萬年的歷史了, 一切的一切都依據大自然的韻律及安排.媽媽們不要想太多, 規畫太多, 安排太多.操心太多,要活在當下, 不用事事盡心盡力,要求完美,有時候偷工減料一點養小孩, 小孩子也才不會緊張兮兮的,壓力很大~ 記得保持心情的愉悅跟輕鬆最重要.
  2. 相信人類的求生本能: 婦產科醫生或是助產士,護士都只能指引媽媽, 不論是多麼棒的設備或醫生, 在生產的過程中, 完全是靠孕婦和寶寶. (我這邊要加一個小註解, 在痛的時候, 大腦運做比較不清楚, 容易慌了手腳, 所以很鼓勵爸爸跟媽媽一起上生產瑜珈及媽媽教室的課程, 可以在產房提醒媽媽呼吸及紓壓的相關工作) 一方面媽媽要勇敢的面對, 深信自己的母愛可以戰勝一切,另外,要相信寶寶的意志力. 新生命要到來世上,總是會有考驗, 當通過考驗後, 家人的愛會陪伴寶寶一起成長.
  3. : 現在社會很亂, 追根究柢,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從小至家庭教養的忽視.所以當一群人成長又群聚在社會時, 當然會一起亂. 爸爸媽媽不用太早擔心教養的問題, 在寶寶的前六個月就是給寶寶很多很多愛就好了. 只要在初期給予小孩夠多的愛, 那麼小孩的根基就會是個積極正面有自信的人. 華人文化在以前都比較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 有時候我們對最親近的人 反而說不說最深的感謝及愛. 這點在新一代的華人社會, 我想是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了.    
  4. 夫妻之間的相處: *老公聽老婆訴苦, 老婆照顧老公的性需求* 書中的這句話其實點出了夫妻之間很重要的一塊. (well, again, 西方社會裡,這很普遍,但亞洲人似乎結婚後夫妻之間忘了體諒對方的心理/生理需要, 久了當然會往外更自發展) 另外, 對剛出生的嬰兒來說,爸爸其實是個可無可有的角色. 但是透過媽媽的態度, 小孩慢慢的就會了解爸爸的重要性(做媽媽的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爸爸, 這樣當然家庭就不會和睦) 而一歲以後,爸爸跟孩子之間一起玩,一起生活的重要性就開始有很大的影響囉~

今年可能因為龍年, 所以醫生跟衛教師在看診時,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跟孕婦有所交流. 其實大部分的知識, 我們自己可以從網路上搜尋到, 然而資訊越多, 知道的越多, 反而越不安. 會擔心東擔心西的, 這本書帶領孕婦返璞歸真, 深入媽媽的心. 對我自己來說, 大自然的安排真的很神奇, 透過懷胎十月的孕期, 再加上要面對的生產恐懼(心裡加生理), 其實也是上天的安排及考驗 讓一個女生/女人 轉變成為媽媽的角色. 這個, 真的是我以前沒有辦法想像的,對於冥冥之中的自然安排又多了一份敬畏.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