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閱讀書會在大家深有共鳴的/斜槓青年/之後,繼續在週日上午時段,和大家相約知識早午餐,並且延續這個發展中的時代趨勢,在第三集選擇了0零工經濟來了0做為導讀。

 

本次由聯聖致鼎管顧集團CEO/組織再造專業顧問/社會大學x職人講堂創辦人/馥閱文創共同創辦人/富閱讀書會發起人陳致瑋先生(以下簡稱Steve)為大家導讀。

 

一開始在第8頁,作者Diane Mulcahy在自己的導論中說明若把目前的工作世界想成一道光譜,一端是傳統的企業全職工作和職涯階梯,另一端是失業,那麼兩者之間包羅萬象的替代工作,就是零工經濟。

 

 

在第8頁到第11頁的導讀中,Steve補充說到0零工經濟來了0這本書共結合了社會行為學、經濟學、和商學的內涵,也吻合了fusion style,與/斜槓青年/有很多呼應的地方,後續也一一的把呼應的地方在導讀時,為大家做連結。

 

24頁,Diane將成功的定義設定為本書第一個章節,在26頁她提到Three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Rockets的作者Jessica Fox倡導playtime-遊戲時間的概念,也鼓勵大家做練習,27頁,Diane建議大家每一天都應該給自己一段時間,讓自己獨處。

 

Steve在此補充,1996年他在美國自己創業,二份創業加上一份兼職,每週工作三至四天,月收入可達3000美金/月,但回到台灣之後,工作形態大轉彎,當了十年的上班族/企業家,每天的生活節奏就是從早到晚繁忙緊湊的工作,在2015年的一次啟發之下,他開始每天給自己一小時,可能是整整一小時的網路閒逛、可能是整整一小時的隨心所欲找人聊天,總之不管那天做什麼,原則就是完全做自己想做的事,沒有任何金錢目的也不設限,他發現這對他來說就如書中提到的playtime,給了他很大的幫助與更加了解自己,因此也建議大家可以試試。

 

28頁作者提到在Metlife的Study of the American Dream這份報告裡,追求美國夢的路上,實現個人價值感,反而比累積物質財富更為重要,Steve也在FB上做了投票測試,結果顯示90%的人對於幸福是來自自我認同感,投票結果也呼應這份報告的結論。

 

33頁,作者提到中年危機,也建議大家在人生途中使用進站維修的概念,因為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Daniel Gilbert在研究中發現,不管是任何情境,我們都難以準確預測自己未來的感受,而要知道什麼事物讓我們喜歡、享受和快樂,一個最好的方式,是觀察、請教已經在做那件事的人,而這個過程叫作代理

 

34頁中提到代理人實現了我們對成功的定義,為我們指出通往願景的可能路徑,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榜樣,這一點Steve也補充近15年來,很多心理學家也在強調真正的創造不是因為大數據,而是因為我想要,例如Elon Musk創辦的PayPal,以及後來的Telsa,在當下的時代背景如果靠大數據是不會做這個選擇,因為大數據是幫助我們客觀評估,但真正推動創造的源頭是來自我想要的那份力量,呼應了近年熱門的吸引力法則。

 

36頁提到個人發展問題專家Jim Rohn有一句名言:一個人是他最常為伍的五個人的平均值。針對這一個理論,Steve提到自己在20年前接觸成功學理論時,也有一個概念是身邊最常相處的五個人平均收入=自己的平均收入,當他觀察發現這個論點是可成立時,他開始改變自己的日常交流對象,多跟有錢人相處,讀書會參與者Sherry提到這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概念,因此自己想成為什麼人,就從最常相處的人開始觀察、改變,是一個共同的論點。

 

 Steve一字一句為我們導讀書上內容

 

38頁是一種反思,作者提到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的作者Clayton Christensen說為了扭轉劣勢,我們必須把長期目標放在「第一排中央位置」,刻意挹注資源,Steve說明資源指的是時間,也提到如果我們不刻意挹注資源(時間)在自己想做的事,就是活在別人的期待裡而無法改變自己所想要有所不同的生活。

 

39頁到41頁,都在討論員工心態和機會心態,而在零工經濟趨勢中要脫穎而出,要成為主動積極的機會心態,風險也會較低。而Steve也分享,這一大段符合了他自己20年來的生命經驗,也才了解自己是一個機會心態的人,此時讀書會參與者Sherry提出「但是,當一個人進入一間公司,就拿到了SOP,開始照表操課,SOP是不是也是造成一個人無法反思、主動積極的原因?」

 

對於這個提問,Steve回到整個大環境趨勢,帶我們看見在台灣,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再到社會教育,都是填鴨式教育為主,從小就沒有被鼓勵思考與創造,反觀中國大陸、美國和新加坡現在都在創造經濟裡,拿台灣與新加坡相較,新加坡很早就知道要開放才能生存,兩者對比之下,新加坡屬於有原則沒有規則,台灣屬於有規則沒有原則,因此不是絕對的個人對錯,但我們每個人還是可以從改變自己開始創造機會和生命。

 

46頁到51頁,主軸聚焦在零工經濟的工作組合,可以從一份有酬工作開始,搭配引你入門的工作、實驗性質的工作、邊作邊學的工作和你真正想做的工作,去探索自己的工作組合,而在2016年創辦了社會大學x職人講堂這個CSR專案的Steve提到,當時很多人不明白他為何做這件沒錢賺的事,他也不知道可以如何讓人真實明白他為何要如此做,但在50-51頁中,他被作者理解了,同時也強調46頁中的portfolio workers組合式工作者,是一個呼應slash的關鍵字,大家可以記下來去觀察。

 

61頁中提到許多客觀的數據,包含不同產業的創業平均生存時間,近年來各大知名企業的可觀裁員人數,是我們必須參考的數據,以了解我們處於什麼樣的局勢,並且突破一個大公司就有工作保障的迷思。

 

從61頁至65頁,提到的深化技能概念,也與/斜槓青年/一書是一樣的核心,無論是什麼組合與如何多元,一門精通又深入的專業,是非常重要的基礎。

 

82頁開始,是第四個章節認識人脈,大標特別指出是經營認識你、喜歡你、指點你的人,而在83頁解釋了強連結和弱連結對於新機會的影響力差異,這一頁需要的方法可以直接對應到91頁對於辦活動的說明,而近期內從香港流行到上海、北京的Social Dinner就完全對應作者這裡的闡述,整個章節來到92頁時,可以透過這些內容對比到一個真實的觀察-成功的人都很大方,懂得連結。

 

從96頁開始的予與求,是一個giver和taker的狀態,而這是一個雙向並且可以有意識的改變,試想在生活週遭是一個總是大方給予的人比較受歡迎,還是一個很少給予常常只會索求的人比較受歡迎?而在這裡Diane也舉了和別人聊天提問的技巧,也可以從問題中變成「予」,從這裡到101頁,Steve分享,與人聊天最安全的話題不外乎是吃、喝、旅行等,把問題導向成Open Question,就不容易成為句點王,也不會造成只是自己一直說而不傾聽,解釋了Diane在這裡下的結論我們需要他人協助,才能成為零工經濟的贏家,所以我們必須擅於「求」,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一直是接受協助的一方,所以我們需要學習如何「予」,以維持人脈的平衡和強度。

 

108頁開始談到我們最熟悉的恐懼,Diane說化解恐懼和確認風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視它,其實這也是Steve在平常的分享裡很常提到的允許恐懼而不要排斥,在不同領域不同面向的討論裡,對於化解恐懼的心態是一致的。

 

111頁開始,作者一步一步的用表格把恐懼找出原因,再變成可能性,再找出實際對應作法,直接示範了用方法和技巧直視恐懼之後,對於事實和情緒,帶來什麼具體的協助。

 

119頁有一些突破盲點的客觀資訊,在評估風險和降低恐懼時,多看客觀數據是很重要的,此時讀書會參與者Sherry提出,對於創業的人,是要全部放手還是在旁陪伴?因為還是會擔心年輕人在冒險和務實之間的不平衡,Steve回應,這部份在/斜槓青年/0零工經濟來了0這兩本書,也是一致認同需要有有經驗的人帶領為佳。

 

126頁開始是設計休假的章節,連結了近期很流行的Me Time思潮,零工經濟的人要學會有效規劃時間與善用休假,而讀書會參與者Marilyn在這裡也分享了自己因為工作形態的關係,偶爾會有2-4天不等的休假,原本都是賴在家,後來覺得很無聊,一次規劃了一個人的四天三夜日本自助行,一次是花蓮美食之旅,她發現在這樣的短休假好好做自己熱愛的旅行之後,再回到工作上,不會有所謂的Monday Blue效應,反而更加有活力,成為這個章節的印證。

 

145頁的中繼時間,也可以用現代很流行的調頻去理解,可以好好運用而回到身心平衡。

 

這一次有些部份深入說明,有些部份熱烈討論,雖然最後仍有一小段落未導讀完畢,但每個人都很有收穫,雖然只是第三次的讀書會,但今天會後,一群人順流的一起去享用午餐,用歡樂的聚餐,美好的結束了今天的2hr讀好書時間。

 

編輯整理 Hitana Yang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