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台湾

[南港] 更寮古道、土庫岳(⛰014)、栳寮古道、魏靜時故居

漫步在      2016.05.19      陰

    先民開拓史,一等三角點,南港製茶歷史,鐵砲百合是這個登山古道系統的特色。

🔽捷運南港站是以幾米創作的人物為主題

 

🔽登土庫岳可以自行開車到南港區舊莊街二段212巷,附近路邊停車容易。或是搭捷運板南線到南港站下車,走2號出口到公車站牌,可搭212號公車,至舊莊2站下車,往山上方向走一小段,就可以看到更寮古道登山口。212號公車12-15分鐘一班,很方便。也有人介紹"小5",但是一天僅數班,較不方便。

🔽途中經過中央研究院,看到最外圍的生物醫學所(磚紅色建築),讓我覺得很親切。從1997年10月到1998年4月,我曾在中研院生醫所王寧研究員指導下,進行為期七個月的短期研究,當時研究砷化鈉對血管內皮細胞egr-1基因表現的影響,以瞭解烏腳病發生的機制。研究室裡人才濟濟,當年還是博士後研究員的裘正健博士,後來擔任科技部生物處處長,其他4位博士生及博士後研究員,目前均在大學及研究機構工作。很幸運地,也曾和知名的Shun Chen(錢煦)院士及Shunichi Usami (宇佐美 駿一)學者,有過幾面之緣,受益匪淺。原本生醫所外有片大空地,現在已經蓋滿房子,所外停了滿滿的汽機車,跟19年前有很大的差別。

🔽公車終點站是公車調度停車場,繼續往前走,就可看到登山口。

🔽沒多久就看到212巷更寮古道(山豬窟山)登山口,這裡步道坡度較平緩,從更寮古道上山,到土庫岳,再從栳寮古道(233巷)下,是一O形環狀路線,大約5公里左右,需2小時。也可再往前到栳寮古道,從栳寮起登也可以,但栳寮古道,山勢稍陡。

🔽除了古道系統,這地區還有觀光茶園產業。

 

🔽臺北市的步道狀況大部份很好,而且都鋪設防滑的花崗岩,是新北市,桃園市比不上的。真不愧是天龍國。

🔽遠望南港

 

🔽更寮古道

🔽臺北市曾與 年舉辦登山拓印集字給獎活動,在許多郊山步道留下拓印亭。

🔽在椿萱農場附近看到單軌車道,可能是用來運送貨品的軌道。

🔽原生種百合復育已具成效,5-6月份登山者可以欣賞百合之美。

🔽因為部份登山客缺乏公德心,在野外看到美麗的花卉,都把它們摘回家,導致原生花卉逐漸減少。在土庫岳原本有許多原生百合花,近年來幾乎找不到原生百合花, 所以土庫岳椿萱農場和南港社大合作在更寮古道大坪段復育百合花,在大家努力耕耘下,土庫岳在5、6月份有萬朵以上鐵砲百合和原生種百合綻放。

🔽椿萱農場主人的住宅,號稱三代宅,有第一代興建的土牆。傳到第二代,遇到八七水災,部份牆面被沖毀,改用石頭水泥修繕牆面。傳至第三代媳婦(現在椿萱農場主人)又以水泥補強,所以號稱三代牆。

🔽三代牆象徵香火代代相傳,歷久彌堅。

🔽百年桂花樹,早年茶農將包種茶葉添加桂花,使茶香加上桂花香,茶韻十足。

 

🔽介紹昆蟲的看板

🔽土庫岳山頂有座涼亭,一等及三等三角點各一枚,原本日治時期搭建的瞭望台早已不見蹤跡。

🔽被關禁閉的一等三角點,相當少見,可能怕被人破壞。

 

🔽三等三角點1134号

 

 

🔽土庫岳,又稱大坪山,海拔389公尺,是深坑、南港、石碇、汐止的界山,相傳清朝時代在山頂設立瞭望台, 由武裝更夫守衛,稱為「更寮」或「望高寮」,以防禦原住民及土匪掠奪騷擾。日治時期,軍警也在此建立瞭望樓並架設高射炮台。土庫岳戰略位置重要,設有一等三角點、衛星點、重力點及一等天文點基石,三點三角點(一一三四号), 為國防與測量上的重要地標。可惜,瞭望樓早已毀壞,不見蹤跡。

🔽每隔100公尺就有路標。

🔽魏靜時生於咸豐癸丑年(1853年)2月27日。1880年,魏靜時27歲眼見樟腦加工不易,無利可圖,遂從事茶葉栽種製造工作。西元1885年(光緒11年),魏靜時發表最新的包種茶葉製造方式,震驚茶葉界。從此,台灣茶葉邁入新紀元,大陸傳統製造方式,慢慢被新方法取代。茶名為南港包種仔茶(南港包種茶前身,台灣包種茶原始母名)。1909年(民國前二年),魏靜時以南港包種仔茶參加日本博覽會獲頒特等獎。 西元1910年,日本平鎮茶葉試驗所(今茶葉改良場前身)技師山田秀雄、谷村愛之助及台灣總督府技師田邊一郎等及台北州農會技員張迺妙、陳為楨等協助翻譯下完成台灣茶葉普查技術調查工作,公佈魏靜時的南港包種仔茶製造法是最好製茶法並,取名為南港式製造法,鼓勵茶葉界學習。西元1916年(民國五年; 大正五年),日本在台政府為改建臺灣茶葉選擇南港大坑栳寮(今南港區舊莊街2段232巷山坡地)為『包種仔茶產製研究中心』,並聘⋯⋯ 更多。

🔽臺茶之父魏靜時故居,屋頂已經消失,牆壁湮沒在蔓草之間。

 

🔽古老的小廟

🔽錦興煤礦進風口遺蹟。

🔽臺北盆地周邊山地蘊藏許多煤礦,早期社會燒水煮飯以煤炭為主要能源,所以有許多礦業公司進行開採,以滿足民生需求。原本這地區30餘戶茶農覺得種茶辛苦,挖礦收入固定,所以紛紛轉職挖煤。後來石油,瓦斯能源漸漸普遍,煤炭需求減少,礦業公司紛紛關閉,茶農再回歸種茶行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