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王喬琪

  被稱爲中國版《百年孤獨》的《一句頂一萬句》,即將亮相鄭州了。

  河南商報記者瞭解到,由鼓樓西製造,根據劉震雲原著改編,牟森導演作品——舞臺劇《一句頂一萬句》之出延津記,將於4月19至4月20日首次亮相河南藝術中心大劇場。

  4月8日,舞臺劇《一句頂一萬句》之出延津記鄭州首演媒體發佈會在鄭州舉行,《一句頂一萬句》之出延津記都有哪些看點呢?

  看點一:原著小說是"現實魔幻主義"的當代經典文學

  《一句頂一萬句》原是劉震雲的長篇小說,出版於2009年,曾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等多個獎項,譯有20多種語言,被稱爲中國版《百年孤獨》。

  文學批評家張清華評價說:"《一句頂一萬句》是一曲生存的悲歌,一部命運的戲劇,一曲婉轉淒涼的民間詠歎調,一部題旨與敘事完全統一的‘炫技’之書,一部充溢着生命的大悲涼和生存的真荒誕的小說。"

  4月8日,舞臺劇《一句頂一萬句》之出延津記鄭州首演媒體發佈會在鄭州市新聞發佈廳舉行,原著作者劉震雲、導演牟森、鄭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鄭州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石大東,總策劃古兵、出品人史航、製作人李羊朵,以及演員代表等到場。

  劉震雲認爲,《一句頂一萬句》是一部"現實魔幻主義"的作品,"寫的好像是現實,但作品體現出來的意蘊卻是魔幻的"。

  他舉例說到:"一個意大利神父來到河南的時候一句中國話不會,轉眼四十多年過去,河南話都會說了。來的時候眼睛是藍的,黃河水喝多了眼睛都變黃了。待了四十年,只發展了八個徒弟。沒有教堂就住在破廟裏,每天回來給菩薩上香說,‘菩薩啊,再讓我收幾個信徒吧。’這太魔幻了。"正因爲有這樣一部風格獨特的文學經典做支撐,《一句頂一萬句》才得以在戲劇舞臺上綻放光彩。

  劉震雲與導演牟森

  看點二:舞臺劇全部用河南方言演出

  記者瞭解到,全部用河南方言演出,是舞臺劇《一句頂一萬句》特別引人關注之處。

  此前,陝西話版《白鹿原》、四川話版《茶館》、上海話版《繁花》等都取得了成功,用方言演繹的話劇不僅沒有讓作品有了地域侷限,反而讓人物更加可信,更接地氣兒,作品也更有力量,更充滿質感。河南味兒的《一句頂一萬句》也是如此,那些土生土長的人物操着方言,才更符合他們的身份和背景;而方言所包含的獨特文化和語言張力,也讓作品別具魅力。

  河南人排河南戲,河南人演河南戲,直抵原作精神內核:融入河南豫劇元素,演員都是非戲劇專業的河南人,展現原作本身最原始的風情。劇中吳摩西扮演者楊易憑藉此劇獲得2018年第二屆華語戲劇盛典最佳新人獎。

  看點三:《一句頂一萬句》展現中國人特有的孤獨

  《一句頂一萬句》講的是百姓的"殺心"。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說:"讀《一句頂一萬句》,常想到《水滸》,千年以來,中國人一直在如此奔走。"

  牟森說:"抽刀便殺人者爲‘好漢’,拔刀又掖刀者爲‘百姓’。"《一句頂一萬句》寫的是百姓,是中原大地上的每一個人。他們爲一口痰生恨,爲幾張餅生恨,爲一記耳光、一次催賬、一場通姦,生恨。他們拔刀,無數次殺心起,又無數次殺心落,終是淚落、刀藏,孤身離去,獨自奔走。

  《一句頂一萬句》說的是傷心人的"出走"。在牟森看來,吳摩西的出延津,是中國人的出埃及記,是一種英勇的壯舉。許多作品裏都描寫過流離失所的受苦人,他們被迫遷徙是因何?無非是天災與人禍,如災難,如戰爭,如經濟波動、政治迫害。但在《一句頂一萬句》中,人們背井離鄉,爲的竟是孤獨,是傷心,是一句話,是一個人。心事築成一座奧斯維辛,直逼得人落荒逃離,浪跡千里,尋往心安之地。(實習編輯 熊子文 編輯 戴晨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