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生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爲孫堅、董卓、呂布和華雄。原文如下:

  長沙太守孫堅出曰:“堅願爲前部。”紹曰:“文臺勇烈,可當此任。”堅遂引本部人馬殺奔汜水關來。守關將士,差流星馬往洛陽丞相府告急。董卓自專大權之後,每日飲宴。李儒接得告急文書,徑來稟卓。卓大驚,急聚衆將商議。溫侯呂布挺身出曰:“父親勿慮。關外諸侯,布視之如草芥;願提虎狼之師,盡斬其首,懸於都門。”卓大喜曰:“吾有奉先,高枕無憂矣!”言未絕,呂布背後一人高聲出曰:“割雞焉用牛刀?不勞溫侯親往。吾斬衆諸侯首級,如探囊取物耳!”

  卓視之,其人身長九尺,虎體狼腰,豹頭猿臂;關西人也,姓華,名雄。卓聞言大喜,加爲驍騎校尉。撥馬步軍五萬,同李肅、胡軫、趙岑星夜赴關迎敵。衆諸侯內有濟北相鮑信,尋思孫堅既爲前部,怕他奪了頭功,暗撥其弟鮑忠,先將馬步軍三千,徑抄小路,直到關下搦戰。華雄引鐵騎五百,飛下關來,大喝:“賊將休走!”鮑忠急待退,被華雄手起刀落,斬於馬下,生擒將校極多。華雄遣人齎鮑忠首級來相府報捷,卓加雄爲都督。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十八路諸侯會合,公推袁紹爲聯軍盟主。孫堅主動請纓,要求擔任大軍先鋒,奪取汜水關。得知這一消息後,董卓大驚,詢問手下有誰願意去對陣孫堅。呂布挺身而出,要求主戰。此時,呂布身後又有一人提出願意前去對付孫堅。董卓一看,是手下將領華雄。於是,董卓改變了主意,讓華雄出馬。此後便有了華雄斬殺鮑忠及幾位聯軍將領及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故事。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董卓口中的“高枕無憂”,意爲頭枕在枕頭上面,舒服的睡安心覺。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史記 張儀列傳》中的“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

  本文所描述的孫堅擔任聯軍先鋒及華雄斬殺鮑忠的故事情節,都是小說作者的虛構,並非歷史的真實。按照《三國志》相關傳記記載,孫堅來到前線時,關東諸侯與董卓之間的戰爭已經開始。第一個與董卓展開較量的是河內太守王匡。而孫堅與董卓之間的較量則是在王匡與董卓交鋒的半年之後。同時,雙方首次較量的地點也並非是小說中提到的汜水關一帶。據《三國志 孫破虜討逆傳》載:“堅移屯樑東,大爲卓軍所攻,堅與數十騎潰圍而出。”這段記載清楚地表明,兩軍首次較量的地點是在樑縣移動地區。

  小說中提到的孫堅與華雄之間的較量,雖然確有其事,但結果卻與小說中的描述相差甚遠。《三國志 孫破虜討逆傳》稱:“堅復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這不僅意味着小說中描述的鮑忠與祖茂被殺並非歷史的真實,就連後來出現的關羽“溫酒斬華雄”也是小說作者虛構出來的故事。

  至於說到歷史上孫堅斬殺的這位華雄究竟是何許人也,後來還引發了一場爭議。元人胡三省在爲《資治通鑑音注》中就將這位被孫堅斬殺的董卓部將稱爲“葉雄”。著名三國史專家吳金華先生認爲,在南宋之前的《三國志》中,這名將領的原名叫做葉雄。但後來由於受到小說、雜劇、戲曲的影響,《三國志》的版本出現錯誤,這纔將“葉雄”錯改成了“華雄”。不過,也有學者認爲這種說法缺乏更多的依據。因此,究竟此人是華雄還是葉雄,到現在依然是個謎。

  參考書籍:《三國志》、《資治通鑑音注》、《三國演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