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是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在南京師範大學仙林校區,隱藏一座標本博物館,陳列着幾百種瀕臨滅絕的動物標本,像白鱀豚這樣已經功能性滅絕的動物,只能看到它的標本。

  【長江中下游許多物種瀕臨滅絕】

  在生命科學科研樓的標本博物館,是我省面積最大、品種最全、數量最多的大型動植物標本館。標本館一樓爲陸生哺乳動物陳列層,二樓是水生哺乳動物和植物標本陳列層。陳列展出包括動物界20個門類中具有代表性的動物,約有上千種,其中近百種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動物和中國特產的稀有動物。

  在二樓的水生哺乳動物區,記者看到了"鎮館之寶"白鱀豚的標本。白鱀豚是淡水豚,1996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爲最瀕危的12種動物之一。目前在長江中可能已經消失。那麼,這個標本是怎麼得來的呢?

  白鱀豚生活在長江中下游,長江航運,工農業生活污染,過度捕撈和非法漁業,給白鱀豚種羣造成了破壞性影響。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該種羣持續衰退,南師大生科院周開亞教授長期致力於白鱀豚種羣的研究和保護,這五個白鱀豚標本就是在過去幾十年中,課題組成員收集到的擱淺、死亡的個體。

  南京師範大學生科院教授楊光說:“2006年以來,幾次大規模的調查,都沒有在長江中下游發現,任何白鱀豚個體的存在,所以在2007年的時候,就宣佈了這個物種已經處於功能性滅絕的狀態。”

  楊光課題組發現,近些年,長江中的四大家魚數量銳減,長江三鮮--刀魚、鰣魚、河豚,也是難覓蹤跡。楊光課題組還對中國水域鯨類進行研究。去年4月,在廣西潿洲島水域發現有大型鯨類出沒,通過野外調查確定爲我國二類保護動物布氏鯨,這是迄今爲止,中國大陸發現的首例近海岸分佈的大型鯨類羣體。

  南京師範大學生科院教授楊光表示:“基本上在這個水域,它生活穩定,高峯期在每年的十一二月份到三四月份。”

  (報道/黃迪 王健安)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檯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