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圖/視覺中國

  臧博/文

  康熙爺在“賣萌”、李清照則俏比“剪刀手”……這些年來故宮在其微信公衆號、微博、“故宮淘寶”店,以各種令人忍俊不禁卻心領神會的方式賣萌,日漸讓故宮這個浸含着國人多重複雜情感的嚴肅所在,顯出無窮活力。

  早些年,故宮一貫給人以清冷、高邈的印象。而今卻頻繁登上新聞媒體頭條,引發全社會(尤其令人意外地,引來許多青年們追捧)關注。從各種故宮文創產品熱銷,到元宵燈會一票難求,故宮變得越來越接地氣,越來越親切。帶來這諸般轉變的關鍵人物便是剛剛卸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單霽翔先生。

  單霽翔生於195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據故宮博物院網站介紹,單霽翔在清華大學師從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獲工學博士學位;被聘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年3月,獲美國規劃協會“規劃事業傑出人物獎”;2014年9月,獲國際文物修護學會“福布斯獎”。

  坊間對單霽翔及其治下故宮的評價多爲正面,不乏溢美之詞。在種種評論中,“網紅”二字很常見。事實上,單霽翔及其團隊對網絡的瞭解與利用可謂精湛。

  有枝可依

  2012年上任前,故宮深陷輿論風波,前後經歷“失竊門”“錯字門”“哥窯門”等一系列負面事件,公衆形象跌入谷底。單霽翔到任後面臨的首要課題是重塑故宮形象,保護好故宮有形與無形的寶貴文化遺產。所以必須進行改革。

  改革工作從細節開始,一些久爲人們詬病的“小問題”,卻長久未受重視,直到他執掌故宮:增加女士洗手間的數量;用LED冷光源作爲照明器具;營造更爲明顯、精細的標識牌體系;爲保護文物而控制人流,行“削峯填谷”之舉;2017年10月黃金週期間還開始了全面網絡購票;開展清理垃圾專項鬥爭,要求開放區地面不允許有一塊垃圾,有垃圾落地兩分鐘內必須清除;大力除草,要求牆頭、瓦面不能長一根草——屋頂長草擠拱瓦面,會導致房頂漏水,腐蝕建築物的木結構。

  單霽翔上任時,故宮頂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宮殿建築羣的稱號,卻只有一小半區域對公衆開放。2012年1月,他親自帶着祕書走遍了9000多個房間,自稱爲600年來第一個走遍故宮所有房間的人。因爲普通遊客沒有條件,也不具備這樣的動力,而古代哪怕是皇帝雖能四處走動,但至少出於皇家體面及禮制限制,也不可能去太監的住地查看。單霽翔的遊覽則鉅細無遺。此後審慎規劃,逐步推進,推動故宮內部向遊客開放的面積不斷拓增,從最初的不及一半,到現在已超過八成。

  單霽翔制定制度,禁止車輛從午門的門洞駛入,並將其改爲步行通道向遊客開放,這就節省了大量排隊進入的時間。這項制度不僅適用於國內普通遊客,一些外國貴賓與政要,也需遵守,儘量請其從門洞步行進入。晚清開關之前,曾有馬戛爾尼、阿美士德使團來訪中國的舊事,那時西人爲了進入皇宮、覲見皇帝,不知費了多少力氣,受到多少“屈辱”,如今這般信步走過去,觀看錯落有致的古建,再遙想這段中西交流的歷史,想來能平添不少思緒。事實上,這一規定倒是令外國政要很欣賞並認真遵行,因爲他們從午門步行進入的全過程,更能生動感受到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所共同展現出的中華文化底蘊。在單霽翔看來,這類規定的意義不僅在於對所有遊客一視同仁,更是守護中國文化尊嚴的象徵。

  單霽翔眼中的故宮不能只有死氣沉沉的建築和文物,而應當處處透露出活力與生命力。所以故宮花費三年時間恢復生態,讓這裏的一禽一鳥都有枝可依;種植花卉果木,四季都有應景可觀之草木;移除缺乏時空代入感的水泥地磚、瀝青路面,更換爲石材與青磚,走在這裏的每一步都充滿了歷史感。

  完成這些工作花費不少,也給了單霽翔和他的團隊底氣,敢放言:“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有機更新”

  轉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之前,單霽翔曾長期擔任國家文物局局長。

  縱觀單霽翔的職業生涯與公開言論,他無疑是一位深深眷戀着傳統文化的官員和文化人。但他並沒有沉浸於舊物故紙,而是既牽拉着傳統,又注目着當下,做着將傳統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的篤實工作。

  早在2010年,單霽翔便曾公開闡述自己對城市化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之間關係的看法。他認爲,中國已進入特殊的歷史階段,城市化加速和大規模城鄉建設相互疊加,使得今天的文化遺產保護進入最艱苦、最嚴峻、最緊迫的歷史階段。

  到底要怎樣保護文化遺產呢?單霽翔在故宮推動的一系列改革工作,並不僅僅是些因時制宜、“取便發揮”的舉措,而是自有其章法。對保護文化遺產的方法問題,單霽翔的論述與觀點散見於媒體文章之中,但簡略歸納、取其大端,則可以“有機更新”四字概括之。

  單霽翔在國家文物局局長任上之時,已經展露其對待傳統文化、文物的獨特關切。前些年流行“舊城改造”之說,單霽翔在公開場合多次尖銳批評,直指此論爲“沒有文化”。他認爲,所謂舊城改造,是把積澱了千百年深厚文化底蘊的舊城,僅僅定位於改造的對象,而沒有強調對它實施保護、需要有機更新的一面。“有機更新”便是他一以貫之的思考,也成爲他執掌故宮之後所付諸切實行動的原則與指針。

  揆諸過往七年人們所見所聞,則他所說的“有機更新”,並不僅侷限於盡最大力量保留故宮的舊日樣貌。除了青磚紅瓦和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更潛在暗含着合乎時代籲求的“有機”訴求,即故宮不應是一個冰冷的建築羣,不應只是文物的聚落,而應融入當下人們的現代生活中,奪取網絡年代人們的注意力;故宮不僅要成爲京城一景,更要成爲整個京城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名片。單霽翔在故宮的七年,事實上就是這樣身體力行的,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煥發青春活力的故宮。

  都說單霽翔是“網紅院長”,這不光是就其個人言行而言。他大力推動了故宮的數字化工作,其麾下團隊先後推出《皇帝的一天》《紫禁城祥瑞》《每日故宮》等APP,都曾成爲熱門話題。一些展廳和展品無法展出,爲了彌補這樣的遺憾,故宮藉助360度虛擬全景技術,讓一些延續數百年的禁區也能讓遊客一睹爲快。在單霽翔治理下,紫禁城越來越接地氣,越來越受年輕人青睞。

  伴隨智能手機普及,無線碎片化閱讀成爲今人的日常閱讀重要方式。這些故宮APP,通過大量零碎的、細化處理的圖片、清晰簡潔的文字註釋,讓受衆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接觸故宮文物;通過碎片化的信息傳播方式,引導他們瞭解文化遺產。僅此一端,已是不小的功勞。

  故宮還推出了大批文化創意產品,並採取“微博+淘寶”的營銷方式,創造出傲人的經濟收益,早在2017年便已錄得年銷售額超15億的良好答卷。與此同時,故宮文化符號也早已廣爲流播,乃至達與街肆。

  單霽翔曾對故宮文創產品的思路做過總結:充分斟酌大衆的時間碎片化之大背景,挖掘故宮藏品的特徵與信息,將其與人們的生活需求相結合,再結合時下炙手可熱的展品,推出相應的文創產品。故宮文創產品由各個不同專類的團隊推出,每個月有近百種產品試水,的確表現出潛力的加大營銷力度,不溫不火的則毫不猶豫淘汰。

  故宮的文創產品如此成功,有人將這套製作、營銷方式譽爲“故宮模式”——故宮IP開發與電子商務的有機融合。這套模式雖然談不上多麼創新,也不可複製,但確有其特色:故宮文創產品以故宮藏品爲代表的文化遺產作爲符號,弱化商業氣息,結合時間、注意力碎片化時代受衆的消費習慣,成功融入現代生活。

  今年正值五四百年,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在五四精英知識分子羣落裏多被批判,被指爲阻礙中國走向進步,走向文明的重大阻力。五四新文化種下的“毒”至今沒有徹底解去,而在當下的時代,傳統文化的危機同樣也沒有真正解除,我們的文化遺產、文物制度、國粹國術,到底要何以自處呢?對這樣一個宏大的文化命題,單霽翔通過其在故宮點點滴滴做出的工作,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路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