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中,美國深刻地感受到日本是一個極其令人費解的對手。其實,不止是美國,我們也常常難以理清對日本的印象,大和民族獨特而晦澀,直率而複雜。日本人既可以為表示謙恭而彎腰四十五度鞠躬,也可以將武士刀刺向自己的腹部以留住最後的「光榮」。二戰即將結束的時候,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受美國政府委託對日本進行考察,以便日後管理日本。基於這次考察,一本影響深遠的人類學著作——《菊與刀》——赫然誕生。作者將日本人性格中的矛盾性形象地用「菊」和「刀」來表示。在日本,菊花是皇室的家徽,而刀則是武士文化的象徵,「菊」代表了日本人性格中謙遜、溫順的一面,而「刀」則是指日本人性格中剛毅、倔強的部分。一定意義上講,這種矛盾性可以上升到國家層面,對於日本國或者大和民族來說,「菊」代表了其溫和的一面,而「刀」則代表了其黷武的傾向。除此之外,本尼迪克特還揭露了「恥感文化」對日本民族性的影響。作者認為,在日本知恥乃道德之本。在個人層面上,恥感文化表現為日本人非常敏感的羞恥心。日本人往往會很在乎別人的眼光,倘若自己的錯誤引來大家鄙視的目光,那日本人一定會非常羞愧而且急於挽回,當罪行積重難返時,日本人則會在羞恥感的作用下以剖腹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在國族的層面上,恥感文化則表現為軍國主義的形成和戰爭輸出。日本迫切地渴望世界各國都能「尊重」自己,十分想要在世界上找到存在感,在這種追求「榮譽」的心態的引導下,日本試圖「領導」鄰國,在選擇被領導的對象時,一水之隔的中國首當其衝。《菊與刀》一書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闡述了日本人的國民性格,相較於其他分析日本民族性的書籍,此書在史學界和人類學界的地位尤為重要。首先,此書是受美國政府委託,因此它具有一般書籍不具備的權威性。其次,作者列舉大量案例進行分析,與日本傳統的思辨式學問相比,這種重實證的方法更為現代史學和人類學界所接受,而且更具可讀性。再者,此書出版於1946年,時間非常之早,所以有「現代日本學開山之作」之稱,這一點是其他研究論著難以企及的。最後,此書一經問世,便在美國、日本引起強烈反響,迅速被印成多種語言譯本,至今,已被譯為30多種語言,創下3000萬冊的銷量。所以,對於《菊與刀》,有「50年代,美國用它改造日本,80年代,世界用它分析日本,21世紀,中國用它重新認識日本」的說法。經典之作,自然能夠超越年代而成為「代表作品」。當然,並非所有學者都贊同本尼迪克特的觀點。很多日本學者並不認同作者關於日本人生死觀和精神與物質辯證關係的論證。但是,從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上講,基於縝密的邏輯性和詳實的實證分析,此書仍被認為是揭示日本民族性的代表作品。參考文獻:1. 王志堅:《從<菊與刀>看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格》,《中國軍轉民》,2015年第3期。2.魯思·本尼迪克特:《菊與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距離讀《菊與刀》這本書,已經將近有十年時間了。裡面的很多內容早已模糊,但卻仍清晰地記得,這本書本來就是為了研究日本文化和民族特性而寫的,或者說是學者在認真觀察、接觸日本之後,所總結出來的研究成果。

二戰勝利後,美國為了改造日本,特意安排了一個研究日本文化和民族特性的課題,這個課題的最終成果,就是《菊與刀》。

二戰後,美軍對日本實行軍事佔領,同時又計劃對日本進行改造。一國對另一國實施佔領容易,但如何讓這個國家的民眾接受自己的改造計劃,卻是一個永遠的難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美國政府特意委託當時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魯斯·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來對日本文化及其民族特性進行研究。這一點,似乎印證了一個道理:要想徹底戰勝和征服一個民族,必須建立在對歷史和文化的了解之上。

從這一點來講,《菊與刀》本身就是美國學者深入研究日本民族性的成果。

魯斯·本尼迪克特成功地抓住了兩個最能代表日本民族特性的內容:菊與刀。

菊與刀,不僅僅是兩件普通的事物,而是日本民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兩大內容:

  1. 做為皇室族徽的菊;

  2. 作為武士精神的刀。

這兩件東西,一個溫文爾雅,一個冰冷殘酷,兩者放在一起,就是日本這個民族的矛盾所在。

如果說這個民族是溫文爾雅的,但它在歷史上卻不斷地嘗試對外擴張,並犯下滔天罪行;如果說這個民族是殘暴不仁的,但它卻總是給自己披上一幅彬彬有禮的皮囊。

菊與刀,是日本民族的特性,也體現在現實生活中的每個日本民眾身上。

無論是在影視劇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日本國民身上其實都有種「矛盾」,既有自律,又有慾望,既彬彬有禮,又冷若冰霜。曾經跟幾位日本留學生接觸過,在形式上,他們總是面帶微笑,顯得十分謙卑,但深入接觸後會發現,他們的「禮」其實是一種範式,而這些人考慮的更多的,是證明自己的能力和贏得對方的尊重。

不少朋友也有與我一樣的感覺,那就是,等和日本人接觸多了,能明顯地感覺到他們身上有一股強烈的進取精神,而這種精神又似乎被某種東西束縛著。這可能就是榮譽感和羞恥感雙重作用下的結果。

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完全概括一個民族的全部文化內涵,《菊與刀》也是盡最大可能地揭示了日本的民族特性。

本尼迪克特的憑藉著《菊與刀》這部作品,幾乎被全世界的文化學、歷史學、社會學甚至是心理學學者所了解。她的成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果僅僅憑藉這本小冊子去了解日本,顯然是不能做到的。因為,作者只是通過《菊與刀》為世人展現了一個了解日本民族特性的窗口。

當然,與成功共存的,還有非議。並不是所有的學者都認同本尼迪克特的研究,這也是一種很正常的情況。在此也需要提醒網友朋友們,大家在讀這部書時,包括讀一些其他的經典著作時,也應帶著自己的認識和疑問去審視作者的觀點。


以上,是根據自己的記憶所勾勒的一篇回答,或有失准之處,敬請指正。


思考一下《菊與刀》,究其本質,那就是恥辱感在作用。因為恥辱感,所以在乎別人的感受和自己的修養,注重以和待人。哪怕別人不小心觸犯了心中的義理,也不輕易動怒,給人虛偽的感覺,此為菊;因為恥辱感,所以在乎別人的言行和自己的尊嚴,倘若無法忍受別人過度的侮辱,內心的義理再也達不到平衡,就會以暴待人,此為刀。

所以在A型血主導的日本社會如此看重義理是有原因的,懂義理,和A型人就很好相處,不懂義理,則處處遭人排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