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這兩天在朋友圈看到一題爲《廣州財政收入與城市經濟地位》的熱門文章,今天分享如下。

如果文章引述的數據沒有問題,那麼本文就把廣州財政衰弱的真相給揭曉了:廣州可支配財力低,並非廣州不行,而是財政留成比例太低。

無論是看GDP、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本外幣存款,還是看財政總收入、國稅收入等幾乎所有總量數據,廣州的實力都是包括杭州、蘇州在內的任何一個二線城市都遙不可及的,那些炒作“廣州跌出一線城市”的論點,完全站不住腳。

廣州財政留成比例過低,想必有着深刻而合理的歷史原因,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廣州作爲老大哥,幫扶一下兄弟城市是可以理解的,但現在時過境遷,廣州的先發優勢已經大不如從前,城市競爭力受財力虛弱的束縛越來越明顯,提升廣州可支配財力的需求越來越緊迫。

無論如何,作爲一個只有二線城市財力的省會城市,廣州能夠在近30多年的時間裏,把經濟總量穩居全國TOP3行列,殊爲不易。僅憑這一點,廣州的經濟發展成就令人欽佩。

作者:子劍ZJ

來源:公衆號“城市浮沉”

隨着2018年各城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公佈,廣州又一次被推上了是否還是一線城市的強烈質疑和爭論。

01

財政收入與經濟落差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是衡量一個城市的財政支配實力。從公佈的數據看,廣州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32億元,位列全國第8。

這個數據不但遠低於北上深,連重慶、蘇州、天津和杭州也力壓廣州,其後的南京、成都也以百分之十幾的增長率在追趕。

一時間,廣州已經淪爲二線城市的言論似乎坐實。

衡量一座城市的經濟實力,最直觀的看GDP總量。2018年廣州GDP達22859億,排名第4,在2017年以前更是霸佔第3長達28年之久。

這無疑是奠定其一線城市的經濟基礎。

但是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情況看,廣州財政地位怎麼看都好像與GDP排位不太對的上啊,是GDP含金量太低?還是廣州在一直誇大GDP數據?

誠然,每年廣州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數據都太難看,與其GDP總量、全國三大門戶樞紐和一線城市的地位似乎完全不符。

但是真相是這樣的嗎?

02

複雜的財政分配體制

我國的財政分配製度極爲複雜,自1994年分稅制改革之後,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開始分竈吃飯,實行分稅種中央與地方分級徵收截留。

一個城市的財政收入主要看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以及稅收返還和地方上解。

經過多次改革調整,目前中央與地方的劃分收入主要“四稅”的稅收比例是固定的,增值稅(營改增後50%)、消費稅(100%)、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均60%)。但是省一級的財政分配卻並不統一,籠統說分爲二級財政和三級財政。

我們看看國內一些主要城市財政劃分比例。

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京滬津渝+深圳、寧波、大連、青島和廈門。這類城市屬於或相當於省級經濟管理權限,爲現行財政制度的最大受益者,一直以來稅收只需上繳中央。

不難發現,就算是GDP總量排在40多名的廈門,由於計劃單列市的光環加持,在一般預算收入也能擠進全國17名。

然而,在省會城市和普通地級市卻有很大差別。

上表可以看出,廣州屬於三級財政,除了上繳中央的稅收外,增值稅需要上繳省25%,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均需要上繳省20%,“四稅”之外的土地增值稅還要上繳省50%。

由此可見,廣州被抽血相當嚴重,2018年上繳廣東省的稅收900多億。每年省兩會,都會有委員爲廣州的財政上繳比例問題吶喊。

除廣州外,成都、長沙、西安、長春、昆明、石家莊等省會城市也是三級財政體系,均需要按比例上繳省,但比例卻低於廣州。而廣東省(除深圳)的城市除了增值稅和所得稅上繳省外,還需要上繳50%的土地增值稅。

杭州、南京、武漢、蘇州、瀋陽、鄭州等城市屬於二級財政,無需上繳到省,地方自留稅收比較多。

我們返回第一個表看看2018年一般預算收入前20的名單,僅有廣州、成都、長沙和合肥需要上繳省(分別是905億、354億、118億和58億)。

這就可以看出爲什麼公佈的廣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低於這些城市的主要原因。

我們知道,一般統計部門公佈的財政收入是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這是地方能夠實實在在可以自由支配的銀子。

爲了更好的理解,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我國的財政體系。

一是全口徑的財政總收入,包括公共預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土地出讓收入在這)、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 和 社保基金等財政專戶管理基金預算收入,以及體量非常小的預算外收入(各地統計口徑略有差別)。即:

全口徑財政總收入= 公共預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財政專戶管理基金預算收入+其他

二是在4大預算收入中,我們一般說的財政收入是公共預算收入,其他三大預算收入不列入我們常常理解的財政收入,因爲都有比較明確的用途。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是對以稅收爲主體的財政收入,在公共預算收入中扣除上交中央和省部分的稅 加上 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得到,可以簡略理解爲: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公共預算收入(總的稅收+非稅收入)- 上解收入(即上繳到中央和省的收入)+ 稅收返還及轉移支付。

爲了更好比較,根據統一口徑重新統計包含上繳省的稅收,我們發現,2018年廣州市含市上繳省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2536.8億元,僅次於上北深,高於重慶、蘇州和天津,甚至遠遠高於杭州。

這樣同口徑統計,連東莞佛山也闖進前20了。

其實,從財政總收入來看,廣州也是遠高於杭州,甚至是武漢、寧波的2倍。2018年,廣州的財政總收入合計達到6205億元,而同期杭州財政總收入3457.46億元,寧波財政總收入2653.3億(PS:深圳財政總收入約9102億,深圳財政確實強大,深交所和深圳海關功不可沒!)。

可以看出,廣州的財政實力與其GDP總量、一線城市的地位仍然相符,那些叫嚷着杭州已經超越廣州的新一線“北上深杭”追隨者可以歇一會了

03

真正有擔當的“帶頭大哥”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率先發展,已經成爲了全國經濟最發達、市場成熟度最高的地區。

但是,同在廣東省內的粵東西北非珠地區,多年來不斷輸送勞動力、資源等建設珠三角,自身發展卻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

距離廣州市大巴2小時、高鐵1小時生活圈的非珠城市雲浮,2018年GDP僅僅849億。要知道,江蘇最落後的城市宿遷GDP也達到2750億元,這放在廣東21個城市裏可以排在11位。

2018年廣東有8個城市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不到100億,說實話,僅幾十億的錢還不知道夠不夠政府日常運作或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發工資。

我們去到非珠的一些城市看看,發現像回到90年代或去到西部縣城一樣,那種撲面而來的氣息,難以想象這是號稱GDP總量高達9.7萬多億全國第一的經濟大省!

這些地區,就是我們要精準扶貧的地區!

爲此,我們雖然知道廣州其實“身價不菲”,但是爲了照顧非珠地區,廣州拿出了三分之一的錢給到省裏去幫扶。

而深圳是計劃單列市,擁有省一級經濟管理權限,財政直接與中央掛鉤,省對其財政稅收沒有干預決定權。雖然近年深圳也主動上繳一點“示好”,但要幫扶非珠地區,主要還是靠廣州和東莞、佛山等發達城市,而廣州佔到總量的一半。

廣州歷來是華南地區的龍頭,傳承着包容開放的氣質。這就是廣州的氣魄、廣州的擔當、廣州的可愛之處!是真真正正廣東省的“帶頭大哥”。

04

兩難之境與出路

不過長期如此的付出是否已經對城市發展構成了負效應?

2018年廣州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423億元,已經是入不敷出。

政府日常運作、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治理、人才引進等等都需要政府口袋裏有錢,近年來廣州在這些方面花費遠遠落後於“土豪”競爭對手深圳。

就拿人才引進而已,本科畢業入籍深圳,市層面即可補貼1.5萬(碩士3萬),各區層面繼續補貼1.5萬(各區略有差別),而廣州什麼都沒有。這對剛畢業的大學生吸引力多大啊!

深圳公租房不用收入界定,很多企事業單位都可以分配,而廣州需要證明你很低收入、需要比汽車搖號還難得多的等輪號。

深圳在教育和醫療等更是大手筆,不斷地縮小與廣州的差距。

所以,廣州面臨着兩難之境!

如果調整降低上繳省級稅收,缺少省的轉移支付幫扶,粵東西北很可能連公務員工資都發不出。脣亡齒寒,一直拜廣州爲大哥的粵東西北如果衰敗,對廣州、對廣東都沒有什麼好處。只有大家好才能共贏。

但,如果一直按目前的財政分配比例,廣州在花錢做事上不免畏手畏腳,錯失很多機遇,也會慢慢降低城市競爭力。

對廣州而言,這真是尷尬啊!

未來路怎麼走?

除了廣州自身苦練內功繼續做強財政外,有兩種方式可以考慮:

一是鼓勵深圳繳納部分財政到省,減輕廣州上繳壓力(但深圳願意嗎);

二是申請加大國家對粵東西北的財政轉移支付(國家財政轉移只到省級分配,看你廣東財政賬戶不錯,就算粵東西北並不比西部強,但國家願意嗎)。

這些問題似乎難以回答。

編者注:本文轉自公衆號“城市沉浮”,文中數據和觀點僅供參考,不代表權威結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