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隨意進出別國,沒人查,咋回事?

■文|市井財經專欄作家 葉克飛

有一次,我從國內飛往奧地利維也納。下飛機後,第一時間駕車前往70公里外的匈牙利肖普朗,夜宿一晚後,第二天又重返奧地利遊玩。之所以如此選擇,是因爲二者距離很近,肖普朗又是遊客罕至卻很值得停留的中世紀古城,酒店也遠比奧地利便宜。之後兩三天時間裏,我在奧匈兩國反覆出入的次數,連我自己也記不清。

還有一次,我從荷蘭恩斯赫德駕車前往荷蘭布爾坦赫。100多公里的車程,大部分時間都在走同一段高速公路。可國內手機運營商的短信反覆響起,提示你進入新國家的資費,因爲這段路不斷在荷蘭和德國兩國間穿插。

類似的體驗還有很多,在申根區內駕車過境,見不到崗哨關卡,只有路邊歐盟統一的國名標牌和小小的舊時界碑。很多時候,你甚至會在暢順的駕駛中忽視這一切。對於旅行者來說,一個能暢遊二十幾個國家的申根簽證,堪稱世界上最划算的簽證。

申根簽證爲什麼叫申根簽證?因爲《申根協定》的簽署地就在盧森堡小城鎮申根。1985年,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五國在這裏簽署了《關於逐步取消邊界檢查的條約》,即《申根協定》。此後,申根協定的成員國逐步擴大爲26國,包括奧地利、比利時、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冰島、意大利、希臘、盧森堡、荷蘭、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瑞士、馬耳他和列支敦士登。今年,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也將加入申根區。

三十多年前的五國,在小城鎮裏畫了個圈,彼此間的邊界就被淡化打破,繼而擴展至大半個歐洲大陸。旅行者因此受益,而更大的受益者則是申根區民衆,他們得以更自由地流動遷徙,享受無邊界的便利,也享受着無國界經濟帶來的種種好處。

儘管近兩年來,歐盟一度受難民問題困擾,《申根協定》的價值觀也曾被質疑,但人們仍可在申根區內暢行。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嘗試之一,仍在繼續。

爲什麼要在申根簽署《申根協定》?

只有站在盧森堡申根小鎮的土地上,你才能明白《申根協定》爲何選擇在此簽署。《申根協定》的五大創始國原本就是緊密鄰國,尤其是盧森堡,恰恰被德國、法國和比利時所包圍。

距離盧森堡市三十多公里,位於國土南端的申根,與德國隔摩澤爾河相望。一座大橋將二者相連,無論開車還是步行,都可輕鬆跨國。過橋後,沿德國土地走上一陣,又會踏上法國的土地。換言之,地處盧德法三國交界的申根,可以完美詮釋《申根協定》的意義。當年,《申根協定》就是在停泊於摩澤爾河上的郵輪中籤署。

歐洲人隨意進出別國,沒人查,咋回事?

坐在摩澤爾河岸邊,感覺愜意。河岸兩側遍佈草木,綠意盎然。背後的申根小鎮,不過幾十戶人家,一座座庭院充滿生活氣息。一座申根博物館立於道旁,還有一座船型的申根商店建於河岸邊。

盧森堡這個彈丸小國,在這個過程中顯然出力不少。因爲國土小,又地處內陸,依賴性強,盧森堡一直是歐洲一體化的重要推動者。它是歐盟的創始國之一,也是歐盟三大首都之一,還是申根協定的創始國之一。

《申根協定》的核心內容,就是取消申根國相互間的邊境檢查點,並協調對申根區之外的邊境控制。根據該協定,旅遊者如果持有任一申根國家的旅遊簽證,即可合法地到達所有申根國家。

這是一個烏托邦式的設想,以至於連創始者都無法相信它能否實現。因此,《申根協定》簽署時,除創始五國外,當時歐共體的其他幾個國家都表示反對,五個創始國也沒有任何一位首腦出席簽署儀式。在很多人看來,《申根協定》並不可行,即使實行也只是權宜之計,不可能長久。結果,直到協定簽署十年後,也就是1995年,五個創始國才真正開始實現邊界自由互通。

誰也沒想到,在之後的十幾年間,申根區迅速擴大至26國,人們對這一政策帶來的自由流動甘之如飴。

申根協定是歐洲一體化重要組成部分

二戰之後,曾經是世界中心的歐洲痛定思痛,反思戰爭,實現戰後共識。共識的核心就是以協商與合作的形式達到利益最大化。

1948年的荷比盧三國關稅同盟,可算是歐洲一體化的先聲。1950年,法國倡議歐洲煤鋼共同體計劃。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誕生。1965年,歐共體誕生,其宗旨就是“在歐洲各國人民之間建立不斷的、愈益密切的、聯合的基礎,清除分裂歐洲的壁壘”。

1991年,歐共體12國首腦在荷蘭馬斯特裏赫特通過了《歐洲聯盟條約》,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宣告歐盟的誕生。按照歐盟規定,歐盟內部將實現資本的自由流通,發行統一貨幣,形成統一市場,制定共同的經濟政策,實行共同的外交、防務,並加強司法及內政事務上的合作等。

申根區與歐盟的成員國並不完全相同,但高度重合。與歐盟一樣,它也是歐洲一體化的偉大嘗試之一,形成了一個無邊境關卡的人員自由流動區,淡化了所謂的主權象徵。

之所以說它是人類的偉大嘗試,是因爲它重拾人類自由流動的夢想。

其實,在人類誕生之初,就不斷流動。史前時代,部落爲了求生存,時常進行遷徙,人類文明也因此流轉交融。直至今日,移民仍然是人類文明無法迴避的母題之一。但同樣,在人類歷史上,因爲對領土和邊界的執念,敵視與戰爭從未間斷,人類的遷徙融合也頻受限制。

申根協定解決了這些問題,申根區內的幾億民衆可以隨時跨國旅行和打工,荷蘭人可以去價錢更低的德國加油站加油,比利時人可以去盧森堡加油,盧森堡人可以選擇去更便宜的德國吃飯……

那麼,申根和經濟又有什麼關係?關係可太大了。

申根協定推動經濟

最重要的是,申根協定帶來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這種流動是雙向的,一種是“人往高處走”的流動,即從經濟相對落後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動,類似中國人涌向北上廣深。一種則反向而行,有點類似我們的“到西部去”。

在申根協定出現之前,各國內部都有類似的流動,比如意大利南部民衆向北部的米蘭、威尼斯和都靈等發達地區流動,西班牙南部民衆向北部的巴斯克地區和加泰隆尼亞地區流動,前東德地區向前西德地區流動等。有了申根區,這種流動越來越明顯,比如一些波蘭民衆就向德國流動,一些法國西南部民衆會向西班牙北部流動。要注意的是,這種跨國流動往往不是簡單的“窮國向富國流動”,而是細分地區式的流動。比如從廣義來說,法國經濟強於西班牙,但法國西南部民衆前往西班牙經濟最強的北部(巴斯克地區和加泰隆尼亞地區)打工就很常見。又比如德國作爲歐盟老大,肯定比捷克發達,但德國相對落後的東部地區,就有不少人選擇去捷克布拉格這種機會更多的城市工作,比如我在布拉格住過一家酒店,侍應都來自德東。換言之,申根協定給了民衆更多流動選擇,不僅僅侷限於本國的“北上廣深”式地區。這種分流不但使得個人的選擇更多,也通過人員流動的廣泛,帶動了區域經濟的普遍發展,進而擴大了可輻射地區。

申根協定也讓地域經濟特色變得更爲突出,本文開頭提到的匈牙利肖普朗,除了是一座千年古城和當年“泛歐野餐”事件發生地之外,還是歐洲著名的牙科城之一,街上隨處可見牙醫診所。之所以形成集羣效應,是因爲它地處奧匈兩國邊境,匈牙利牙科實力強大,奧地利看牙醫又貴,所以許多奧地利人會專程開車來肖普朗“跨國看牙”。這樣一來,既方便了奧地利民衆,又推動了匈牙利經濟和牙科醫學的發展。

類似事情還有許多,比如購物。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民衆,會選擇乘坐跨海渡輪前往海對岸的愛沙尼亞首都塔林購物,享受當地的低物價,週末過去休閒更是家常便飯。

申根協定也極大推動了旅遊業,申根區內民衆的便利自不必說,全世界旅行者都因此受益。原本複雜的跨國旅行,因爲申根簽證變得簡單。

可以說,申根區衍生的“無國界經濟”無處不在。

中國可以借鑑什麼?

歐洲人隨意進出別國,沒人查,咋回事?

中國經濟能從申根協定裏借鑑些什麼?說起來很簡單,甚至是老掉牙的說法:大幅降低乃至取消人口自由流動門檻。

對於一個現代國家來說,人口流動絕不僅僅是一項個人權利,更是推動經濟的關鍵。只有人口流動,纔會形成相互之間的分工與合作,而經濟的互相依賴,恰恰是國家維持穩定的關鍵。

也只有人口的自由流動,才能推動地區間在公共服務領域的優化和競爭,才能產生相對低技能生產力向高技能生產力學習的效應,才能激活就業率和創新能力……

尤其是在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的當下,人口流動更爲重要。有不少人頗爲鄉愿,動不動就懷念鄉村,認爲城市化進程打破了田園牧歌的夢想。但實際上,任何一個國家要走上發達之路,都需要更高的工業化程度,更高的服務業比重,更多人口向大城市集聚。中國的城市化絕不是過快,而是遠遠不夠。

至於許多人擔心的貧富懸殊問題,經濟學早已告訴我們: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將使得生產要素的回報趨於均等化。世界上所有實現地區平衡發展的發達國家,無不實現了人口自由流動。《申根協定》的簽署和實現,也恰恰印證了這一點。

坐在摩澤爾河的岸邊,望向小小的申根廣場,有紀念柱,還有兩塊柏林運來的柏林牆遺蹟。將意味着隔絕的柏林牆放在申根廣場上,顯然意味深長。

本文爲作者獨立觀點,且不構成投資建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