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到月亮上去,這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幻想。隨著空間技術的發展,1959年,蘇聯發射的「月球1號」無人探測器飛到月球附近,進行繞月飛行,開始了人類對月球的探索考察。

嫦娥四號成功登月

?作者 l 公子義 第313篇原創文章

什麼時候我們也能登上月球?什麼是我們的衛星也能登陸月球,什麼是「嫦娥奔月」才能成為現實?這是多少代中國人夢寐以求,日夜期盼的事情?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我國自主研發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登陸月球,通過鵲橋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的月背影像圖,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通訊。

這是進入2019年以來,值得紀念的日子!而這一切成功的背後離不開這個74歲的男人!這就是嫦娥四號的總指揮葉培建院士。

嫦娥四號成功登陸,74歲的他老淚縱橫、仰天長嘯,讓身邊的工作的工作人也為之動容。而背後則是肩著多少科技人員的辛勤汗水!

擁有中國「嫦娥之父」的葉培建到底有什麼東西值得我們學習呢?

一、跑不快,跳不高,只配小兵的他,卻成為了學霸!

葉培建1945年1月出生在江蘇省泰興胡庄鎮海潮村一個軍人家庭。1946年由於父母隨部隊北撤,不足一周的他被送到外婆家撫養。上小學的時候由於個子小,跑不快,跳不高,連玩遊戲「官兵抓強盜」時,連「三王都排不上,只配當小兵」。更別說學習成績了。

不過葉培建沒有氣餒!

到了初中的時候,他的成績卻跑在了最前面,僅僅用了兩年就把初中全部課程全部學完了,成名名副其實的學霸。由於學習成績優秀,葉培建被保送到江蘇省湖州中學。

嫦娥之父葉培建

?來到中學以後,他當過最大的官也僅僅是一個學習委員而已。忙帶著青春的夢想和激情,葉培建期望有一天能夠當上外交家。

1962年17歲在湖中中學畢業,填報大學志願時,受到父母的影響的他,選擇報考理工科專業。因此就填報了北航、南航這些高等院校。

但是卻意外地被浙江大學錄取。1967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無線電系,畢業以後被分配去搞航天。

後來採訪時曾表示:這也許就是命中注定吧!

二、出國留學,求得真經,成為心繫祖國的好博士

1978年,葉培建考入瑞士納沙太爾大學微技術研究所讀博士研究生,開啟了異國他鄉的求學之旅。在讀博士期間,33歲的他將有的心思都放在了科學研究上面。

在攻讀博士學位時,研究所每半天有15分鐘的休息時間,因為大家都在這個時間喝咖啡而被稱為「咖啡時間」,這個時間也成了葉培建對各國同事宣傳中國的時間。

嫦娥之父葉培建

瑞士一家報紙曾寫過他的專訪。報道中說:他從不去酒吧,偶爾打打乒乓球。他說他不喜歡酒吧的氣氛,也不大看電影,他把周末的時間都用於看書和工作。

記者問他:「為什麼要這樣下工夫?」他說:「中國那麼多人,而派我出來學習,已經為我付出了很多,我知道肩上的擔子有多重,我應該努力,為國家做些事情。」

1985年,憑藉《手寫中文計算機在線自動識別》這篇論文,獲得了納沙太爾大學的科學博士學位。

學有所成的葉培建毅然放棄了國外的優厚條件,一心回到中國助力中國的航天事業。

三、拒絕40萬年薪,多次參與衛星設計,被稱為「嫦娥之父」

1996年起,他開始擔任中國資源二號衛星的總師兼總指揮。中國資源二號衛星屬傳輸型對地觀測衛星,在我國國民經濟各行業的發展中有極其廣泛的作用。

2000年9月,中國資源二號衛星發射圓滿成功,並按時在軌移交,至今發揮了重大作用。得到了用戶和上級的好評,2000年,這顆衛星被授予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5年,他作為技術負責人參加了深圳股票VSAT網的設計,這是衛星應用技術的一個開拓性項目,因此他成了我國衛星應用領域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深交所曾以年薪40萬元的高價聘請他,卻被他謝絕了,而此時他的月收入不過2000元。

嫦娥之父葉培建

2007年9月11日晚上,葉培建將望遠鏡對準黃道帶雙魚座時,發現了一顆新的小行星,當時它離我們1.43億公里,國際小行星中心即日給予了一個臨時編號。

後來陸續得到了國外天文台的多次觀測支持,並進一步計算出它的精確軌道,已經完全符合了國際上新小行星獲得永久編號所需要的條件。因而,國際小行星中心於2016年2月給予了456677號小行星永久編號,並確認紫金山天文台擁有該天體的發現命名權。

為了表彰我國著名的空間飛行器總體、信息處理專家葉培建為推動我國衛星遙感、月球與深空探測及空間科學快速發展所做出的突出貢獻,2016年6月,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推薦命名「葉培建星」。

葉培建還曾多次參與嫦娥二號、嫦娥三號的設計工作,成為名副其實的「嫦娥之父」。

結語

思得壯士翻白日,光照萬里銷我憂,是葉培建的人生寫照,「搞科研就要有獨特的思維方式,歸納起來就是嚴、細、慎、實。追求極致。」

文|公子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