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專業話題的探討,一旦進入深度,就需要附着一個具體案例或載體,從中就一些現象引發思考,從而有的放矢做出調整(的思考)。

  在商業地產的領域,縮小口徑可以看到,在某些區域會出現綜合商業和專屬人羣的交集,這時候就面臨一個如下局面:

  目的是三選一:

  “要A、要B、A和B都要”的操盤戰略;

  而結果可能是四選一:

  “得到A、得到B、A和B兼得、A和B都不鳥”。

  今天,我們選楊浦區復旦大學周邊某商業體做樣本來分析:

  膽取&大膽舍,什麼客羣都要是不可能的

  從項目概述來看:復旦一街之隔,加上商業綜合體,應該等於幾?

  這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到底想做誰的生意?

  其實分歧在這時候已經孕育:

  有說,全面對接掉復旦大學師生,已經盆滿鉢滿了;

  有說,大學有寒暑假的空窗期,這三個月腫麼辦?

  關於後一個說法又可以引申出兩個觀點截然不同:

  一說,因人而異,做滿9個月的銷售額,復旦歇息我們也放假;

  又說,要是能在寒暑假期間,把周邊居民導入來填充商業空窗就好了。

  當然好,但商業地產的出發點就是找準人羣,因爲居民和師生的消費觀念、能力、喜好一定會有細微或極端差異,彼時必須要做捨棄

  退回到根目錄的反對聲在於:別隻盯着復旦大學,區域內常住人口也密集,首先它是一個區域綜合體,復旦大學只是消費人口的錦上添花而已。

  以上從根目錄到子目錄,至少5種定位觀點,攤到操盤手面前,必須做到N選一,並從一而終,當中不能調整,因爲業態、商業的更換,之於商業地產絕非住宅一般“A客戶退出B客戶遞補”,這其中涉及店鋪分隔、裝修投入、租約,一旦定了就沒有回頭路。

  最理想的當然是“鑽或者石,兩個都要”,能成爲一個周邊居民也愛、大學師生也依賴的各取所需,但這兩種人羣的參差決定了AB都要,並不現實。

  於是,次最佳方案就是“9個月做復旦師生、3個月補周邊居民”,但這同樣有難度,兼容之於商業地產,很難做好。

  在此背景下,大膽割捨是唯一出路,於是復旦師生的週期、活力成爲消費的權重。

  儘管這只是一頁紙的過程闡述和回顧,但之於具體實操人員而言,可能是幾個月的調研和來來回回的糾結。

  吸納什麼人,就要因勢利導地系列統一

  假設我們定位於服務復旦大學的師生,一個區域商業綜合體,要以最近端的高效師生實現掛一漏萬的無縫對接,這其中也是有分分寸與碎碎念。

  1、確定業態定位,關鍵是客戶消費行爲描述

  可以三言兩語一言蔽之:學生嘛,就是潮品咯。

  其實,關於高校師生這個羣體,大有細分可解讀:

  (1)人數佔比、消費活力、時長跨度大等三個方面,學生佔壓倒性權重

  (2)教職員工,佔比小,但具備“購買力強、周邊常住、客戶忠誠”

  潮品兩個字,偷懶到粗心。

  在這兩個羣體中,又要進行一輪“篩選型的兼容”:

  一方面,年輕的潮品業態可以佔據沿街、中小鋪面、形成規模;

  另一方面,適度的兼容業態,包括電影院、酒吧、社會飯店(而非網紅輕餐飲),也是必須的。

  這又引出一個【絕對的人羣要不要絕對的業態】,答案或許是“中庸”的。

  只要保持好配比,兼容在“分先後主次”的原則下,是可以實現的。

  學生的消費,對業態本身的吸引力最重,其次是單位消費,而動線的便利與否卻是可以退而(甚至再退而)求其次的。

  學區裏的商業綜合體,一旦選擇了學生消費者,勢必在“業態選擇、控制消費、常換常新、強化體驗”等四個方面來綜合考量招商定位。

  2、 別忽視環境營造的附加題,可能就是競爭中的敗筆

  別被上一段落那句“動線的便利與否可以退而求其次”所誤導,這絕不是忽視景觀的重要性。

  便利和(讓消費者感覺)舒適,是環境的動態和靜態兩個界面,靜態不能馬虎。

  N多年前,上海普陀區有一條梅川路商業街,在當時周邊“公房林立、社區開始、大車幹道、城鄉交界”的中觀環境裏,營造出超前的“有竹林、有小品、有水景”的步行街,在還盛行五層盒子商業的年代,很是一陣春風。

  說到底,環境的營造之於商業體而言,只是養眼麼?

  非也,好的環境是具有留人、留步功能的,而今天各種商家爭相引入IP的目的,不就是留人麼?

  留人就留住了消費的可能,實體商業今天的一切措施都是爲了停留。

  學生並不最有錢,但消費慾望旺盛、願意爲衝動埋單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非目的性消費”,環境是爭奪非目的性消費的重要抓手。

  在“有環境”和“沒有環境”的競爭中,前者勝;

  在“有環境”和“只有環境”的競爭中,前者勝。

  3、 專屬人羣要提供最有黏度的營銷方式

  終歸繞不開營銷方式。

  針對學生的消費,有神馬營銷方式?

  即使校園裏的小賣部都能想到一卡通,當然他們的初衷可能是便利結算。

  但提供了一個啓示:“學生已經習慣所以不會排斥一卡通”

  於是,話題進入深水區,就是【用一卡通,從便利屬性升級爲做大消費額】

  更多時候,實體商業的經營管理方,並不願意去參與和統籌各個商戶之間的消費,即招商往往是以簽約入駐爲閉環,後續的所謂服務其實是物業管理。

  但是,招商延長服務週期,是商業營銷的首要戰略。

  做一卡通只是初級手段,更多的:

  商業展示面廣告,從服務到出售;

  店鋪與店鋪之間的“滿額送(減)”;

  不定期的線下集市;

  藉助人臉識別等手段的異業營銷,等等。

  在非黑即白的要麼不營銷,要麼各種手段一哄而上之間,領先一步終究是營銷的尺度原則。

  一反三,商業地產的初心是找準【想賺誰的錢】

  就像市中心存在N多“佔地小、容積率高、總銷大的孤零零豪宅”一樣,單個區域裏,也存在“區域人羣和專項人羣”的糾結:

  原來的寶鋼地區,商業配套到底是服務寶山居民,還是服務寶鋼員工(爲重)?

  今天的地鐵上蓋,到底是服務地鐵流動人口,還是服務周邊社區居民?

  市中心的次級商業體,到底是服務10萬加房價的豪宅,還是周邊老破小的居民?

  所有的商業初衷,都是“每一分錢都不想放棄”,但結果的大概率悲劇就是——你愛的看不上你,看得上你的你不在乎。

  這種男女感情世界的不對稱性,在商業中同樣存在,且不確定因素更爲複雜。

  做出取捨,看起來是第一步,因爲之後就是按照取捨進行產品、業態、服務、配套乃至營銷;

  但做出取捨又不是一拍腦袋沒有來路,因爲基於對區域現有數據的研究、反思、調整,之後纔是取捨,並沿着取捨之後一路深入下去。

  所以,源於取捨,終於取捨。

  商業地產的取捨話題,是一個聊不完的話題,個案都是結論的證人而已。

  只是希望,污點證人可以越來越少。

  免責聲明:文章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因編輯需要文字和圖片之間無必然聯繫,僅供參考;好的內容要和的大家分享,因具體來源不詳無法和版權者一一取得聯繫,如有認爲作品不宜網上提供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的,請及時聯繫通知我們,我們將予以刪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