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干剛做媽媽兩年的女子,在要寶寶之前我想的是我一生下寶寶就把寶寶給家裡老人,讓他們給照顧,我自己重新實現經濟上的獨立自主。當寶寶出生後,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第一次做媽媽,我熟練給寶寶餵奶、清潔,和寶寶擁抱那個時刻我知道我離不開寶寶了。知道後來寶寶斷奶時間到了,我跟以前的同時開玩笑說我不是給寶寶斷奶,是在給我斷奶,斷開和寶寶最後一層天然聯繫,那個時候我哭了,寶寶倒是很順利的接受了斷奶,可能是平日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熟了的事。斷奶後我發現自己仍然離不開寶寶,乾脆厚著臉皮作了全職媽媽。享受和寶寶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也承受寶寶給我帶來的煩惱。但是我畢竟在孩子最初的這段時間裡擁有了寶寶,寶寶也擁有了媽媽。

很多人,很多人會有和我一樣的想法,希望用眼睛和雙手記錄孩子的所有成長,可是,各種因素導致這個想法無法實現,我可以體會和理解他們和寶寶分開時的心情。既然不得不分開,他們可以做的就是從其他方面彌補這種遺憾和缺失。工作環境好一點能夠實現雙休的朋友,請你為寶寶留出你的雙休好嗎?請不要說你們還有那麼多的應酬要做,賭王的兒子應該比我們的世界更大,事物更多,但是據報道他對雙休的安排是和家人在一起度過。我比較欣賞他的一句話,大意是「家穩定了,才有能力去做好其他的事情」。已經為自己爭取到好一點工作的朋友們請考慮一下這句話的分量。用雙休去有質量的交流、陪伴一下家人,時間很快,還沒等你反應過來,寶寶就長大了,大到我們只能看照片來回憶她或者他的童年是什麼樣子,而人生只有一次,好好珍惜眼下時光。

還有人會說,他們的境況只允許為了活著而活著,不僅沒有雙休,也沒有其他的生活保障,需要長年在外勞碌奔波,這種情況就讓人心酸了。那個父母不想懷抱嬌兒,那個兒女不想依偎父母。然而,現實不給他們實現想法的機會。如果不能陪伴,就去聯繫你的寶寶吧,有電子通訊就用電子通訊,沒有電子通訊就用原始的信件,不需要認識多少字,留下爸媽愛你,留下一張照片,表達一下遠方的挂念,用你可以採取的方式去愛自己的孩子吧。無論生活多硬,只要心是軟的,感情是暖的,孩子會知道的。

最後,我認為天底下所有沒有拋棄,虐待孩子的父母都是好父母,雖然能力不同,環境不同,但是那份愛是一樣的深厚,長遠。


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到了曾經的我。分享點我自己的經歷吧,希望有所幫助。

我也是留守兒童,當然那是曾經,現在我都上大學了。小時候我父母出去工作,我就是和我奶奶生活,我奶奶從來不會管我,到點回家吃飯就行了。那時候我覺得我是多麼幸福,從來不寫作業。有時候向奶奶要錢,奶奶不給我就鬧脾氣,結果就給了,導致我開始亂用錢,沒錢用了就開始在家翻然後偷偷的拿。在這期間我幾乎沒怎麼想過父母,滿腦子就是玩。等到過年的時候父母回來了,給我買了特別多吃的還有衣服,我除了高興有吃的也就沒什麼感覺了。

我現在長大了,跟父母的關係挺好的,但是有一點就是我很少和父母說心裡話。這種情況因人而異吧。反正我現在長大了挺心疼父母,但是很少去用語言表達出來。或許這就是小時候很少和他們說話養成的吧。對與您提的問題,我認為即使孩子不在身邊,但是溝通一定要有,我那時候沒有電話,現在手機很方便。所以溝通一點要做到,還有就是金錢這方面,不要扣太死,但是也不要過於溺愛。想個辦法讓孩子去管理錢。

看到問題就是緣分,希望我的回答沒讓您見笑。


現代社會,很少有人魚與熊掌兼得的!家庭工作都能顧上的畢竟少數人。況且,人處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很多媽媽都要出去工作,以維持家庭里的經濟收入。而孩子長時間和誰生活一起,感情就會深一些。很多父母感慨孩子老人帶了之後,父母很難管教,或者和父母不親,或者和父母叛逆。實際上這並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兩代人不同教育理念的撞擊,孩子長期爺爺奶奶教育,和爺爺奶奶的生活也已經習慣,突然接受父母的管教,自然會不習慣。如何避免隔代教育的問題呢?在外打拚的我們,如何不「弄丟」孩子?

一、長期和老人溝通,盡量使教育理念統一

我們雖然把孩子交給父母,但也不能做甩手掌柜,一勞永逸。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動態,經常和老人溝通,在教育理念上盡量能夠達到大方向的統一。老人要經常告訴孩子父母對孩子的關心,要讓孩子知道父母雖在遠方,可心裡確時刻牽掛著他。

二、藉助網路,定時與孩子聊天

現在網路發達,我們可以和孩子約定固定的時間,每天和孩子聊一聊。告訴孩子自己在做什麼,以及自己在外地的所見所聞。或者每天定時給孩子講一個故事,或者在孩子生日,一些特定的紀念日給孩子一個特別的禮物,不一定要貴,但一定要有意義,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愛他的!

三、利用孩子假期時間,多陪拌孩子

在孩子假期時,我們可以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工作之餘,可以帶孩子遊覽一下當地的名勝古迹,博物館,文化館等。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地方文化。

總之,雖然我們不能一直陪伴孩子,但是也要盡最大的努力,彌補孩子內心的缺失。


(一)定期回家。

必須做到至少每個月回去一次,讓孩子的內心有所期待與寄託。太長時間的分離,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被重視,漸漸地變得缺乏自信、內向、自閉。

(二)每天聯繫。

通過電話或者視頻,每天同孩子溝通,形成習慣。讓孩子有個傾訴與表達的機會空間,維繫你們之間的親子感情,讓孩子感覺到關心與愛。

(三)親身體驗。

可以找個時間,帶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看看,讓孩子了解一下你的工作狀態,更加地理解你的不易,而不會心生抱怨。

(四)帶回禮物。

每次回家都給孩子帶一點當地特色,可以是紀念品,也可以是吃的東西,這些東西,在你不在家的日子,可以陪伴孩子,給孩子溫暖的呵護。

也可以經常給孩子寄一些生活、學慣用品,讓孩子充分感受到你的愛與牽掛。

不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這段時間,讓孩子寒心,錢可以慢慢掙,親子陪伴卻是有保質期的,錯過,將永遠錯過,只留下終身遺憾,追悔莫及了!


魚和熊掌要想兼得,就要多掙錢,錢可以解決生活中諸多問題。

其實在身邊不一定感情好,不在身邊也不一定沒感情。

我是捨不得孩子,沒錢花也一直帶著,希望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

但是或許他們長大後希望自己有個富爸爸而厭惡我沒掙錢能力。

所以我選擇創業,折騰一次又一次,也為自己的夢想折騰。

現實的成功是你掙了多少錢。未來的成功是你孩子能掙多少錢。


多打打電話,多溝通,多關心,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讓孩子感覺到你是愛他的。

不要讓孩子感覺有無父母一個樣,不要讓孩子感覺他的父母不如別人的父母。

如果可以,把孩子帶在身邊,再多的電話,都不如每天放學後看到父母,吃上一碗父母做好的熱騰騰的飯菜,那是無比的幸福。


我也是一個媽媽,孩子放在老家由老人帶,我每天都打電話讓孩子接電話,即使她還小聽不懂我說的是什麼,讓她聽聽我的聲音,記住我的聲音是媽媽也好。在條件允許下,每年都把她接到身邊呆兩個月,陪她玩,晚上陪她睡覺。感情自然就好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