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情況的盆友都知道,我兒子伊森作爲一盞耗油到令人髮指的神燈,渾身都是臭毛病,但卻獨獨不缺一種香氣:書香。

  他看書幾乎到了“隨性”的境界:隨時隨地會抓一本書,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姿勢開始看。甚至在任何時間會看:吃飯吃到一半,刷牙刷到一半,說要去上廁所走路走到一半……也怪我,家裏到處都是書,他看到一本,就能拿起來看

  他看書幾乎到了“忘我”的境界:一旦進入看書狀態,你跟他說話,他就聽不見了,一句話要說三遍。看到盡興時,會咯咯咯亂笑,還會捧着書過來給我讀一段,有一次看書把自己看哭了……

  伊森求學魔都公辦小學的這半年來,老師們一邊天天要批評他行爲規範不好,一邊又會表揚他愛看書、會看書。害得我,整天精神分裂一樣地度過了他的小學一年級上半學期。

  家長和朋友們也常常會來跟我探討閱讀問題。和大家交流多了,我發現自己竟然慢慢總結出了一些“道道”來,今天便一併把這些“道道”寫出來,以便溫故知新,互相長進。

  當然,我寫的只是我個人的想法,不夠專業權威,也未必適合所有的小孩,大家權做參考,若能有點滴進步,也算善莫大焉了。

  01

  我聽到過很多家長跟我談到自家的小孩看書習慣不好。主要表現在下面這些方面。

  1,不愛看書。討厭看書。

  2,無法獨立閱讀,只愛聽音頻故事,或者爸爸媽媽陪讀,要大人講。

  3,藉助拼音後,一個個字讀得磕磕碰碰,意思卻無法理解。

  4,看書用手指指讀。不指讀容易跳行。

  5,只愛看圖片多、文字少的中文繪本。

  6,只看感興趣的書,比如《米小圈》,不要看《上下五千年》。

  這6條是我總結的,閱讀習慣不好的嚴重程度也是遞減的。

  第1條。小孩根本不愛看書,我覺得這個不能怪小孩,就應該怪家長。很多家長本來自己就不看書。大人看電視刷手機,小孩怎麼會跟書親近?

  第2條。親子閱讀到自主閱讀是要過渡的,過渡沒有做好,就會增加小孩讀書的惰性:反正聽人讀不累,我幹嘛還要認字自己讀?所以,技巧很重要,一定要讓小孩走出“舒適區”。

  第3條。還是過渡沒做好,或者閱讀的量不夠。認讀和閱讀,存在本質區別,超越了認讀階段後,生字根本無法阻礙小孩閱讀——他能從上下文中猜出這個生字、生詞是什麼意思。

  第4條。閱讀量不夠,閱讀習慣不好。仍然是在認讀,要漸漸把小孩的手指從書本上撤下來,閱讀就能提速。

  第5條。繪本永遠比文字書好看,所以只有一條辦法:慢慢來,慢慢過渡。

  第6條。其實別說是小孩,大學生也這樣、成人也這樣——誰愛沒事捧本《資本論》看啊,腦子有病。但我還是要列出來,因爲它關係到一個閱讀選擇的問題:孩子的閱讀是不是有營養。這個問題,我稍後談。

  02

  那麼,如何讓小孩從“逼着看書”到“享受閱讀”?

  我今天補充一些內容。重點想強調兩點:興趣+習慣。

  讓小孩做任何事,永遠、必須興趣先行。沒有興趣,就是霸王硬上弓,跟逼人與討厭的人結婚一個道理。

  那有盆友會質問:我小孩偏偏對看書沒有興趣咋整?

  個麼我要反問一句,你小孩對什麼感興趣?

  他一定對打遊戲感興趣吧?奧特曼或者樂高哪個感興趣?他不會只對發呆感興趣吧?

  她一定對洋娃娃感興趣吧?對艾莎公主芭比娃娃感興趣吧?她不會只對塗口紅穿裙子感興趣吧?

  奧特曼有漫畫書、樂高有雜誌、艾莎公主有周邊閱讀產品——這就是小孩感興趣的“文字信息”,這些就是“突破口”。

  一跑上來,啪,往桌上甩厚厚一刀《十萬個爲什麼》、《上下五千年》,是你對自己的孩子有抱有幻想,對自己存在誤解——錢鍾書和楊絳的女兒圓圓從小就看書過目不忘,愛翻爸爸的書架,我們小孩有這樣的基因嗎?

  凡人,就得用凡人的技巧。

  1,找他的興趣點入手。總有感興趣的文字書,一點點擴展出去,總有一天小孩會從《米小圈》慢慢“爬”到《資本論》的。

  2,跟他玩讀書遊戲。比如故事問答。你說:“爸爸\媽媽考考你,這個故事裏的一個細節問題。”再說:“你再考我一個細節問題,看我答得出來不?”不要把讀書搞得像祭祀儀式一樣,不苟言笑。要讓小孩覺得看了書後,他們能和家長溝通交流更多的東西。讀書是種自信,更是一種樂趣。

  3,跟他玩故事複述比賽。高階版的閱讀遊戲,就是複述了。我和我兒子正玩到這一步,雖然他表現不盡如人意,但我從來不批評,永遠在鼓勵。

  有什麼好批評的?一個成年人,看完一本小說,讓講個200字的梗概出來,未必人人都能HOLD住。所以,讀書要寬容,一切就豁然開朗了。

  03

  最後講一下閱讀習慣。

  習慣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可能一開始始於硬性規定,但最終永遠內化爲一種自我律令。

  閱讀習慣好不好,直接影響到閱讀是否高效。但閱讀習慣的好壞,真的很難評價。你很難說,一個速讀能做到很棒的人,閱讀習慣就一定多好。

  每個人都有一套自我的生活方式,如果他的閱讀習慣契合他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好的。比如,我的職業是記者,需要寫作,我的閱讀基本都是精讀。如果一本書讀到第三章,我覺得不夠好,就立馬棄書了。因爲我不會速讀,只會精讀。且要拿支筆,一邊看一邊畫線。我還堅持做過一件事情:摘抄書中的好詞句。這些習慣,非常符合我的職業,我需要最大程度地把閱讀的收穫反饋在我的寫作裏——這就是我理解的高效閱讀。

  小孩讀書也一樣。有些小孩看書很快,但是他可能讀得粗,細節都略過了;有些則很慢,但他讀得很精細,細枝末節都看在眼裏了。哪種好?很難說。因爲讀得粗,他能在有限的時間裏閱讀更多的東西,讀得精,他能最大限度地內化爲自己的智識。

  反射到寫作上,精讀永遠比速讀、粗讀來得有效得多。這也是有些好故事、好書,可以反覆讀的道理。我家伊森有幾本他超愛的書,他反覆讀了四五遍。我從不去阻止他的選擇,他愛讀,就是好事。

  那對於閱讀沒有營養的東西,我們家長該如何處置?

  用一個可能不恰當、但很形象的例子作爲類比吧。我兒子一歲的時候吃飯不好,他漸漸斷奶之後,不肯吃菜,寧願吃白米飯。我急得要死,覺得他肯定會長僵掉,沒有營養了。我盡訪各類名醫,從兒科到營養科,差點去諮詢了婦產科是不是我懷孕的時候吃錯了什麼藥。結果醫生都用一種職業的“鄙夷”之色笑着看我說:“你讓他嘗味道啊,他是人類伐啦?是的話,嚐到味道了,自然會吃菜了。”

  嚐到甜頭,美味自然來。

  讀有營養的書,和吃好吃的中國菜就是同一個道理。一定要給他嘗。但不要強行沒收他的漫畫書,引出來的反抗,會讓家長後悔一輩子。

  04

  最後的最後,還想說一點。這個世界上沒有天生完美的學習者。

  就拿我兒子伊森作爲例子來講。我覺得他的英語相對來說比較弱——我完全能解釋這樣的狀況:當一個小孩中文閱讀太熟練,能夠通過中文吸收到他所有想要的知識,他就會自然選擇這條捷徑來完成自我學習。所以他對看英文繪本沒興趣,英文表達也不夠地道,疏於練習、輸入又少,自然就落了下來。

  所以,在不影響他保持中文閱讀興趣的同時,我也要適當地給他補充英語學習,希望我能在這個寒假裏有所進展吧。

  END

  伊森媽讀者Club持續招募中,因爲讀者羣已滿百人,進羣需要加管理員,別忘記加羣口號“申請入羣”哦~

  | 您可能還想看的教育文

  | 您可能還想看的乾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