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婉琪

  

        二十多年前,教育改革號角響起,人本教育基金會開風氣之先,成立台灣第一所體制外學校—森林小學; 至今,森林小學象徵的就是一種不同於的自由教育。

        隨後,在1994年,四一〇教改聯盟匯聚了台灣希望教育改革的力量,做了一場大遊行。同年,種籽學苑及全人中學成立。

   1998年,教育基本法通過。其中,有關於理念學校實驗教育的部分,有了公辦民營的法源,也有了學校形態或是非學校形態的實驗教育法源。宜蘭華德福小學以及人文小學的成立,便是在此時刻努力的成果。不過,由於國中小教育是由地方政府所管,所以宜蘭可以做的,不一定其他地方可以(事實上宜蘭當時也是很多人奉獻了很多的努力才成功)。因為這兩所學校可以有公家的資源注入,學生人數較多,普及性也較廣,所以後來這兩所學校在理念學校之中,反而力量很強。

        既然宜蘭這兩所學校很棒,為什麼在其他縣市就長不出這樣形態的學校?

   我不是那麼知道內情,但總之,學校形態的實驗教育雖然很不錯,卻也有很多法令或是政治情勢上的困難吧。我知道有段時間也有一些朋友想推理念學校法,讓理念學校的辦理有中央的法令支持,不過未成,最主要原因是學校教育有學校教育的組織形態與門檻,所需的經費也很多,法如何周延而公平,應有很大困難。除非政府非常有魄力要花錢做這樣的教育,不然很難啊。

   倒是非學校形態實驗教育,包括在家自學、團體自學、機構形式這三種模式,這幾年有了比較具體的突破。簡單來說,因為這些模式就是非學校,所以要放寬比較容易,尤其是原本門檻較高的國中高中教育。如果越來越多人加入這樣的非學校形態實驗教育運動,那麼我想,各式各樣的新的教育選擇會百花齊放。

   另外,因為高中文憑在台灣是有它的相對稀少性的,所以不管是國中要升入高中,或是要自己弄出一個同等於高中學力的證明,都還有一些困難。但是現在,因為大學入學的容易加上十二年國教的推動,漸漸地,高中文憑不再有稀少性。也因為這樣,現在我們看到,在目前最為困難的中學教育,我們找尋到一條非學校形態的希望之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