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罩在新冠疫情的陰影之下,全球體育賽事紛紛按下暫停鍵。

  在運動員與體育愛好者之間,作為橋樑的體育媒體人無不受到影響。擅長髮問的他們,這一次的“採訪對象”變成了自己——在裁員失業的大刀落下之前,如何自救?與新浪體育一起,聽聽他們在“抗疫時期”的故事與思考。

(2020東京奧運會延期至明年舉行)
(2020東京奧運會延期至明年舉行)

  國際乒聯媒體主管(亞洲):全員減薪,跟媒體的距離更近

  2004年,加盟中央電視台已經兩年的周到,開始報導乒乓球項目。此後的十餘年間,她參與過3屆夏季奧運會、14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等大型賽事。2019年7月她被正式任命為國際乒聯媒體主管(亞洲),繼續與乒乓球的不解之緣。

  提起疫情給近期工作帶來的影響,電話那頭的她頓時提高了音量:“從來沒有發過這麼多的通知!”

  周到介紹,由於疫情處於動態變化之中,國際乒聯需要及時與國際奧委會、各成員協會等溝通。“以前國際乒聯跟媒體有距離感,我們發的東西大家沒有這麼關注,現在有一些決策都是通過官方進行發佈的,官方消息變得更為重要。”但這對僅4人組成的國際乒聯中文媒體團隊來說,意味著更大挑戰,“因為發這樣的通知跟發一般的文章不一樣,必須字斟句酌,還要符合中文的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這段時間以來,我們的工作反而增加了。”

(周到,中國乒乓球屆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人之一)
(周到,中國乒乓球屆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人之一)

  如今的她,一方面陷入愈發忙碌的工作中,一方面內心也頗為迷茫:“我現在也不知道自己的工作範疇了,(笑)先把能想得到的事情做一下吧,我把自己定位為給大家解決問題的位置。”

  3月初,周到專程從新加坡飛赴卡塔爾公開賽。當時全球疫情變得嚴峻,僅有新華社和央視記者出現在多哈前方,而且他們均為當地的駐站記者。馬龍談捐款、王楚欽談解禁……每次採訪過後,她都會及時將錄音和視頻發至國際乒聯媒體群,“我自己也是媒體出身,如果不去想辦法找內容,大家怎麼辦呢?寫什麼,發什麼呢?”

  這個包含35人的群裡,涵蓋電視、網絡、紙媒以及自媒體平台,均為長期報導乒乓球的專項記者們。當時包括《體壇週報》、搜狐體育、新浪體育等多位記者,還自發將錄音整理成文字再分享回群裡。非常時期里,大家不再是搶頭條、搶獨家的競爭對手,而是同舟共濟的戰友。

  這讓周到很是感動:“疫情期間,我們的工作增加了,但跟整個媒體的距離更近了。雖然來自不同的公司、單位或媒體團隊,大家反而更加團結了。從來沒有見過氛圍那麼好,大家爭先整理錄音,就像是一個團隊。人性的東西是很閃光的。這聽起來很高大上,但大家都能感覺到,真的挺感動的。”

  正是在這個媒體群裡,還發生過一次“秒刪通知”的意外事件。

(國際乒聯官方通知世乒賽再次延期)
(國際乒聯官方通知世乒賽再次延期)

  受疫情影響,2月下旬國際乒聯通過執行委員會討論決定,將原定於3月22日至29日在南韓釜山舉行的2020世乒賽推遲到6月21日至28日舉行;4月初,世乒賽再次被推遲,新賽程暫定於9月27日至10月4日。

  周到回憶第一次決定推遲世乒賽時,整個團隊正在釜山跟南韓乒協主席、雅典奧運會男單冠軍柳承敏開會,“剛開始我們還發出通知,言辭鑿鑿地說不會變,但就在我們發出通知的十幾分鍾之內,比賽場館周邊就確診了兩例。所以我們突然刪掉了通知,當天晚上就做出推遲的決定。”

  全球疫情帶來的影響,還體現在媒體人的收入上。4月2日,國際乒聯宣佈全體工作人員自願降低2020年薪酬,全力以赴共渡難關, “大家都同意,應該這麼做的,這不是我們一家,是所有人都面臨的問題。”

(疫情之下,國際乒聯的新探索)
(疫情之下,國際乒聯的新探索)

  現階段, 6月30日前國際乒聯的所有賽事已經宣佈暫停。但他們在世界乒乓球日,推出“宅家乒乓”的主題活動;打造出“史上最長乒乓回合”短片……來填補賽事空檔期。“媒體人的機遇?我不知道,用乒乓球的術語來說,現在大家都在打防守!但是每個人都在努力。我現在的希望就是9月世乒賽如期舉行,希望國際間的旅行能恢復,運動員能回到賽場上。”周到說。

  關於未來,在採訪前剛結束英語課的她,鼓勵自己更勤奮些:“世界已經改變了,沒人知道會變成什麼樣。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是,這個災難一定會過去。這個時間段,適合思考、適合計劃、適合學習。做更多的事情,是為了迎接未來,我們要準備好去面對這個已經改變的世界。”

  《中國體育》乒羽頻道主編:樂觀看待機遇,加速轉變

  與周到一樣,擔任《中國體育》乒羽頻道主編的彭友同樣是記者出身。2009年,他創辦《乒乓》雜誌,在中國乒乓球領域深耕多年後於2018年加盟《中國體育》zhibo.tv。

  彭友坦言:“疫情打亂了我們整個工作模式,因為賽事是最為核心的,所有報導內容都是圍繞賽事本身產生的。在全球體育賽事停擺的情況下,焦慮確實有,但是這種焦慮看你用什麼心態來看待。站在我的角度,從體育項目來講,足球籃球才是大項,但是疫情給了綜合體育脫穎而出的機會。”

  再過幾天(4月18日),由他構思策劃再到執行的“張繼科PK侯英超挑戰賽”,將與乒乓球迷們見面。彭友開心分享說:“可以說是全球第一!從賽制的設計、互動環節、盈利模式……都是第一次純粹地結合互聯網基因而製作的比賽。”

(彭友(右一)與同事在2019中國乒乓球公開賽演播室)
(彭友(右一)與同事在2019中國乒乓球公開賽演播室)

  疫情爆發初期,《中國體育》先是為乒羽用戶免費延續了一個月的會員期。但隨著國際乒聯暫停6月30日前的所有賽事,世界羽聯宣佈“凍結”世界排名並暫停8月前的世界巡迴賽等,他們開始陸續推出一系列原創節目,包括直播教球類的《乒球私房課》;從理性角度分析誰將出戰東京奧運會的《陪國乒戰東京》;引發網友熱議的《張繼科侯英超攻削大戰》,還有《乒乓“戰疫”星連線》等。

  在彭友看來:“作為版權賽事的直播平台,球迷通過我們可以第一時間關注比賽,可以看到賽前賽中賽後的報導,這在(疫情)之前已經非常成熟。在整個大環境處在茫然悲觀的時候,我們不能盲目等待。有沒有機遇?這次的疫情讓我們加快馬力去探索,加速了我們的轉變。”

  但他也介紹,其實只有《星連線》是真正因為疫情而誕生,“其他都在我們原有範圍之內,只是時間節點的問題。《陪國乒》早在春節前已經準備好,原計劃5月份結合東京奧運會推出,現在整個拍攝製作週期提前了。”而張繼科的比賽,更是他探索體育娛樂化的一大嚐試,“多年一直在籌劃,但沒有找到合適的時間點去推進。”

  近年來,真人秀節目火爆,“體育+綜藝”的模式讓越來越多的體育明星,成為綜藝節目的嘉賓。但簡單生硬的組合,讓彭友為運動員感到心疼:“體育永遠是花邊,是配角。借此我們希望把體育真正變為核心,同時附加綜藝、真人秀的元素在裡面。如果沒有疫情的大背景,沒有體育停擺的大背景,就算我們做這樣的嚐試還是會被淹沒掉。”

  “除了服務《中國體育》的用戶群體,我們還有責任去推廣這個項目。像繼科,他是毋庸置疑的流量擔當,但如果NBA、足球賽事正常舉行,乒乓球想要突圍是很睏難的,還是很難形成足夠大的泛體育效應。如今戶外運動無法進行,乒乓球比賽在演播室就能完成、人員是可控的優越性,就凸顯出來了。對我們來說,我們更為樂觀地看待疫情下的機遇。” 彭友說。

  澎湃新聞:“我的第一屆奧運會,被延後一年舉行”

  聊起東京奧運會話題,在澎湃新聞體育部工作快五年的記者李瓊直呼:“令人頭大。”

  疫情初期,她對外界討論奧運會延期或取消的聲音,並沒有太放在心上:“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去現場報導奧運會,心裡挺期待的。直到後來,加拿大、澳州這些國家真的退出了,我才第一次感覺到——噢,這屆奧運會被我奶死了……我的第一屆奧運會,最終被延後一年舉行。”

  躍躍欲試的心情,逐漸被失落焦慮代替。

  “前期我們做了很多準備、走了許多麻煩的流程。但是沒辦法,在疫情面前,國際奧委會和日本所做出的決定我還是很理解的,畢竟什麼也比不上人的生命和健康。就算奧運會現在照開,我也不敢去了。”從日本回來後安心備孕的計劃,也被打亂,“我真不知該怎麼辦了。等明年奧運會結束,我年紀更大了,不等的話還能搭上奧運會這趟車嗎?我現在很矛盾。”

(澎湃新聞李瓊生活照)
(澎湃新聞李瓊生活照)

  李瓊算了算,近幾年保持著平均每月至少出差一次的工作節奏,“原本今年是奧運年,我要去的比賽更多。以前覺得每年比賽太多了,跑都跑不過來,現在想想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疫情大規模爆發後,全球的體育賽事幾乎停擺,我跑的條線網球、乒乓球、羽毛球和游泳也是一樣。”

  儘管如此,今年年初她還出差過兩次,均為1月中旬之前在深圳舉行的世乒賽直通賽和國際泳聯冠軍系列賽,“之後,我除了過年回家就再也沒有踏出上海半步。這次疫情對體育行業的影響很嚴重,我甚至認為比餐飲行業還嚴重。記者要多跑多看,與採訪對象面對面溝通,這樣稿子才更生動。但現在,我只能坐在家中客廳的餐桌上,打開電腦,苦思冥想一個個虛無的選題。”

  比賽停了,工作仍要繼續。“沒了比賽,不得不轉換思路。我們開始從疫情出發,寫一些與之相關的體育新聞,以及一些圍繞奧運會延期的策劃。這些遠比平時的賽事報導難得多。你必須想方設法聯繫採訪對象,且透過冰冷的電子設備,比如微信和電話,去和不那麼熟悉甚至都沒見過的採訪對象聊天,這一點挺鍛鍊人。而且疫情讓許多事情變得敏感起來,有時候採訪被拒絕真是備受打擊,當然我表示理解。”強烈的危機意識更提醒著她,這些選題以及採訪資源總有用完的一天,“到時候該怎麼辦?這要比應對奧運會延期,更令人頭疼和焦慮。”

  比賽停了,生活更要繼續。李瓊明白:“現在也只能讓自己樂觀些。比如,我報了駕校;工作方面就仔細打磨一下稿件,讓它至少在邏輯和文字上有所進步。疫情總會過去,就算今年沒比賽,但往後的三年,體育領域將迎來大爆發——東京奧運會、歐洲盃、北京冬奧會、卡塔爾世界盃,還有多項單項世錦賽……還會擔心沒稿子寫嗎?只是現階段比較難一些。所以有時候真的需要耐得住寂寞,人生不就是如此?起起伏伏。誰能預測下一刻會發生什麼。”

  自媒體:內容驟減,不再熬夜 靜候8月賽事重啟

  3月25日,遠在成都的自媒體人陳雒城找回微信公眾號“雒城體育”,重新激活後發佈了第一篇文章:《羽球名將戴資穎奧原山口廚藝大比拚 看看哪家未來的媳婦最賢惠?》

 (陳雒城(右)採訪乒乓傳奇鄧亞萍)
 (陳雒城(右)採訪乒乓傳奇鄧亞萍)

  這位曾經的省級紙媒一線體育記者,自2015年起開通企鵝號、百度百家等自媒體帳號,如今堅持下來的是頭條號。在那裡,陳雒城同名帳號的粉絲數接近10萬,以報導田徑、游泳、乒羽等綜合體育項目為主。

  傳統紙媒出身的陳雒城有著紮實的文字功底,自媒體經曆讓他在捕捉新聞熱點上獨具慧眼。2019布達佩斯世乒賽期間,他撰寫的《日媒:華裔女裁判誤判導致女雙丟金 日本乒協已向國際乒聯遞交抗議書》,單篇閱讀量達到227.4萬,創下去年該帳號的最高閱讀量。

  陳雒城分析認為:“自媒體憑藉稿件質量以及閱讀量說話,體育新聞稿件的撰寫、熱點需要緊跟賽事走,有重點賽事才會有相當規模的關注度。目前所有體育賽事幾乎都停擺了。這對體育報導來說 ,是最直接性的影響。作為體育報導的自媒體,在沒有賽事的這段時間,可寫的內容驟減,稿件關注度也與去年有天壤之別。”

(自媒體人陳雒城的多篇爆款)
(自媒體人陳雒城的多篇爆款)

  近幾年他保持的自媒體生活節奏,也隨之改變。

  “最大的不同就是幾乎不用再熬夜,甚至很多時候晚上也不再上網看新聞或寫作。”但他直言辛苦耕耘,是自媒體日常所必須的,“工作模式與以往類似——每天早上起來,依次瀏覽相關官方信息源,以及主要網站,篩選、評估新聞線索價值,做出判斷後再進行創作。儘管瀏覽新聞、創作時長比以往有所縮短,但精力和關注度方面,幾乎還是保持原來的模式。”

  “疫情之下每個行業都在堅持,即使現在工作量和工作強度比去年明顯偏低,我相信絕大部分一線的體育報導工作者依然會選擇堅守。因為相信疫情會有結束的一天,所以我的焦慮感不是很重。很多體育賽事,需要國際旅行暢通才能正常恢復,因此也能預感到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會是現在這種狀態,內心反而相對平靜些。目前看來,最樂觀的估計是,8月初會有一些賽事陸續重啟。”

  “作為一名體育新聞工作者,至少我覺得我們的2020,對去年肯定是很懷念的。”陳雒城說。

  (何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