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400年前歐洲人的世界地圖和製圖大伽洪迪斯家族

準確的說,這是一副來自389年前的世界地圖,它映射出當時歐洲人眼中世界地理的雛形:圖中,一塊巨大的南方大陸若隱若現(TERRA AVSTRALIS IN COGNITA),但是還沒有今日的澳大利亞或者新西蘭的概念,更別說南極大陸了。一百多年以後,詹姆斯庫克船長的遠航才使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真正進入歐洲人的視野。

在亞洲,擁有元宵、餃子、孔子等衆多偉大“發明”的韓國人應該很傷心,在那個年代歐洲人的地圖上,朝鮮半島居然連個輪廓也沒有;菲律賓人則可能會對這個地圖很滿意,因爲呂宋島的巨大國土面積令人印象深刻。其實韓國人也不用太傷心,那個年代,歐洲人對東亞的地理認識還是一片混沌,製圖師們的地理信息,通常來源於不同的探險者或者商旅,無論在準確性和實效性上都差強人意。比如,此圖作者的另一幅亞洲地圖中,北京居然在不同地點出現過三次,一次叫Combalich,在Kitaisk區域;一次叫Cambalu,在Cataia區域;一次叫Paquin,在Xuntien(順天)轄區,這些地理信息暗含了馬可波羅遊記的元朝時期直到明清時期北京名稱變化的歷史縮影了。

一副400年前歐洲人的世界地圖和製圖大伽洪迪斯家族

消失的朝鮮半島和巨大的呂宋島

在北美洲,加州的輪廓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島嶼;密西西比河的原始概念已經在圖上顯示了出來,但是龐大的五大湖區的身影卻沒有一絲蹤跡;弗吉尼亞的名字很是突出;在北部,亨利.哈德森最早到達和探索的區域用他的名字標了出來(今日哈德森灣附近)。在西部, 已經有一片廣大的陸地被標註爲新不列顛尼亞(Nova Britannia) 在它的南方的大片陸地則被標註爲新英格蘭(Nova Anglia),在那個年代裏,不列顛尼亞和英格蘭明顯代表了來自歐洲的不同王國與勢力,但其中的分分合合,只能向歷史課本尋求答案了。

在南美洲,勒梅爾海峽(Le Maire)顯示在地圖上,似乎也暗示着火地島和未知的南方大陸之間似乎有着狹窄的水道。但實際上,那是南美大陸和南極大陸之間的世界上最寬廣、最深邃的海峽 - 德雷克海峽。1578年英國環球探險家、私掠船船長弗朗西斯·德雷克最先發現了它,後來,後人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了這個海峽,然而,德雷克本人最後並沒有航經該海峽,而是選擇行經較平靜的麥哲倫海峽進入的太平洋。在德雷克之前,那個海峽可能已經存在了億萬年,只是碰巧,英國人後來爲它取了一個世人皆知的名字而已。

一副400年前歐洲人的世界地圖和製圖大伽洪迪斯家族

勒梅爾海峽(Le Maire)和若隱若現的南極大陸

不過,讓人覺得蹊蹺的是,在這張地圖並沒有標繪德雷克海峽。要知道,在當時的英格蘭,老洪迪斯(洪迪斯家族“掌門”,此地圖作者的老爹)在宣傳弗朗西斯·德雷克的“事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弗朗西斯·德雷克在1570年代後期曾環球航行,老洪迪斯據此在1589年製作了一張著名的New Albion海灣地圖,其地理信息基於德雷克航行日記和目擊者對這次旅行的描述,以此描繪德雷克最早期在北美西海岸建立的英國人定居點地圖。爲德雷克爵士繪製的畫像也是老洪迪厄斯的著名作品之一。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那個時候,德雷克爵士自己也不知道,日後會有一個世界上最寬闊的海峽被叫做德雷克海峽。

總之,除了歐洲、地中海、非洲等已經被歐洲人所熟悉和了解的地域,這個世界地圖其他部分的輪廓,和我們今日所熟悉的世界地圖是如此的格格不入。

在今天,人們憑着地圖出行已經是生活的基本技能,但400年前如果有人試圖按照這張世界地圖去做環球旅行,那和今天的我們試圖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去做星際旅行的難度差不多。那是因爲,從歐洲開始的地理大發現時代,近代地圖學的概念才逐漸的形成,彼時,比例尺、投影方式、等高線、等深線、經度緯度線等等這些現代地理概念、測量手段、測繪工具等等,還沒有發展成熟到融入地圖科學之中,這顆星球上的許多角落,仍然只是來自探險家和水手們的傳說、仍然等待着人類去發現和探索。

但,就是這樣一張地圖,它卻是17世紀世界上最著名的地圖之一。作爲洪迪斯(Hondius)家族著名的裝飾性世界地圖之一,這張地圖首次出現在1630年的版本的《墨卡託-洪迪斯地圖集中》(Mercator-Hondius Atlas)。

一副400年前歐洲人的世界地圖和製圖大伽洪迪斯家族

地圖上充滿了華麗的裝飾圖案

說起來,洪迪斯家族同我們之前介紹過的地圖圈大咖墨卡託家族,還算是“老鄉”,倆家都是弗蘭德斯人(Flanders,古老的低地國家之一,位於今日比利時荷蘭等部分地域),兩家也都是爲了躲避弗蘭德斯的宗教迫害而“背井離鄉”, 老墨卡託的後半生四十餘年在德國的杜伊斯堡度過,老洪迪斯則是輾轉倫敦、1593年前後才定居在阿姆斯特丹。

1593年,這一年,原產於小亞細亞的鬱金香傳入荷蘭, 離“鬱金香泡沫”破滅還有44年;這一年,荷蘭還不叫荷蘭,叫做尼德蘭聯省共和國,26歲的莫里斯親王已擔任聯省共和國軍事長官多年,正奮戰在抗擊西班牙人統治、拓展並保衛聯省共和國疆土的戰場上,雖然他最終也沒能重新統一分裂的南北尼德蘭。荷蘭獨立的八十年戰爭按歷史課本從1568年算到1648年,但1648年西班牙籤署條約正式承認荷蘭獨立的時候,荷蘭的商業繁榮事實上已經到達了一個頂峯,1602年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已經擁有遍佈全球的分支機構和近全球一半的貿易額。伴隨着荷蘭獨立、強盛和走向世界舞臺的八十年戰爭、荷蘭地圖製圖也走入了黃金時代。

老洪迪斯不光如前文所述同英國的德雷克爵士有過交往,在1605-1610年間亦曾經受僱於英國另一位著名地圖師約翰.斯皮德(John Speed),爲其《The Theatre of the Empire ofGreat Britaine》(《大不列顛大觀》)刻制印版。斯皮德的大作容我們選篇另敘。

1604年,洪迪斯家族的“掌門人”約德卡斯.洪迪斯( Jodocus Hondius, 1563 –1612,暨 老洪迪斯),從墨卡託家族孫輩的手中,買下了那本著名的《Atlas》的印版,在那個年代,版權Copyrights是有實實在在的“版”的。1606年,再版的《Atlas》裏面,已經加入了36幅洪迪斯家族自己的地圖作品(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但老洪迪斯仍然謙遜地把自己列爲出版商,並謙遜地承認地圖冊中的大多數地圖是由墨卡託原創的,再版的地圖集依然被稱爲《Atlas》,老洪迪斯把製圖人的榮耀,仍然歸於墨卡託家族,只是在標題頁,加入了自己和老墨卡託的畫像“合影”,所以後人將此之後的版本習慣稱爲《Mercator-Hondius Atlas》。然而歷史上,這對地圖圈的大咖“老鄉”,其實從未有過一面塵世之緣。

不過,老墨卡託或許應該感謝老洪迪斯這個會做生意的 “老鄉”製圖師,在他的運作之下,墨卡託家族的《Atlas》再獲榮耀,而洪迪斯家族的名和利也都獲益頗豐。

一副400年前歐洲人的世界地圖和製圖大伽洪迪斯家族

地圖的右下角的插畫就是約德卡斯.洪迪斯

1612年,老洪迪斯去世後, 他的兒子亨裏克斯.洪迪斯(Henricus Hondius ,1597-1651)已經在父親的培養下成長了起來並接管了家族企業,繼續發佈新版本的墨卡託–洪迪斯地圖集。 1623年,在第五版的墨卡託 – 洪迪斯地圖集出版時,他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這本地圖集中。再後來, 他與他的姐夫簡·詹森紐斯*(Johannes Janssonius)合作, 繼續擴大和出版家族的地圖集作品, 該圖集系列被後人稱爲墨卡託-洪迪斯-詹森紐斯 (mercator-hondius-janssonius) 地圖集。據統計, 在1609年到1641年間,洪迪斯家族一共出版製作了29個版本的(包括一個用英文版)《Atlas》。此外,他們以更緊湊的形式出版了地圖集《Atlas Minor》,這種便攜式的地圖集爲它開闢了了更廣泛的買家市場。在其二人合作努力下,1638年的地圖集已經是3冊的大部頭作品,並被命名爲《Atlas Novus》,包括單獨的一冊今日意大利地區的地圖。到1660年版本時,進一步擴展到11冊,命名爲《Atlas Major》,有荷蘭語、拉丁語、法語、德語等多個版本,但該版本當時並沒有英語版本。

*簡·詹森紐斯,1588 -1664,英文也拼寫做Jan Jansson,荷蘭製圖師及出版商世家。其妻子伊麗莎白.洪迪斯1627年去世,其與亨裏克斯.洪迪斯在1630年代設立了合夥企業,並將地圖集的出版發行規模進一步擴大。

兩代人的努力之下,洪迪斯最終成爲17世紀荷蘭地圖製作黃金時代中的一個著名家族,在這個家族的影響下,阿姆斯特丹也一度成爲17世紀世界的製圖中心。

從歐洲地理大發現以及文藝復興的時代開始,西方製圖學者都注重地圖的美學特性, 一些製圖師爲了表達對他們贊助人的感激(通常是一些富有的皇室或貴族),甚至專門製作華麗的地圖獻給贊助人,代表着一份崇高的禮物。本文的這張世界地圖雖不是一份禮物,但依然保持了對美學的追求:在此地圖的四角依次細緻地描繪了托勒密、尤利西斯·凱撒、墨卡託、洪迪斯本人的人物肖像,地圖的邊框上擁有着豐富華麗的裝飾,一些古希臘羅馬神話和《聖經》中的故事、人物也被裝飾到地圖的四周,古老的花體字,鮮豔明快的色彩對比等手法,都是爲了進一步達到美化地圖的目的。

這些古老的地圖,往往更像一幅幅藝術珍品,除了傳遞着人類不斷地探索和發現的地理信息,地圖本身也擁有着很高的美學欣賞價值。西方古地圖的裝飾性傳統一直延續到近代科學制圖的誕生,在西方繪製的一些當代地圖中,仍然能夠看到傳統藝術與美的影子。


一副400年前歐洲人的世界地圖和製圖大伽洪迪斯家族

精美地圖桌墊

榮耀艦隊 / 橙湖工作室 作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