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蘇軾家養生秘方、紅樓夢裡養顏聖品,美白祛斑,女人一定要多吃!

走過路過關注一個!大家好,我是小丫!世間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愛生活愛美食的你,跟著小丫一起學做菜吧!喜歡小丫的文章請點贊、關注、分享噢!小丫會不斷為大家更新優質內容!

話說華夏上下五千年,最不缺的就是吃貨了。說起吃貨,歷史上最有名的吃貨,莫過於蘇東坡了。作為一個頂級吃貨,蘇東坡不僅愛吃,還特別會吃!比如「東坡肉」啊、「東坡餅」啊,還有吃生蚝時讓人笑到心疼的話,「無令中朝士大夫知,恐爭謀南徙,以分此味」,以及那句開朗豁達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除了這些,蘇東坡家還有一道特別有名的養生粥,就是被稱為「三蘇長壽秘方」的茯苓粥。說起這個茯苓粥,還有一個小故事,說的是大文豪蘇軾的弟弟蘇轍小時候經常生病,怎麼吃藥都好不了,後來從朋友那兒知道,吃茯苓可以治好這個病,於是他便開始做茯苓粥,吃了一年,病果然好了。蘇轍趕緊把這個秘方告訴給父親和哥哥,從此後全家常常吃這個粥,於是這茯苓粥慢慢被大家叫做「三蘇長壽秘方」。

茯苓能夠寧心安神、健脾利水,對水腫、痰多、脾虛食少、心神不安、驚悸失眠、便溏泄瀉等多種癥狀均有療效。除此之外,它還是一味滋補、美容、美白祛斑、提高免疫力的良方,在《神農本草經》中更是被列為滋補上品,魏晉時期更是將其視為延壽珍品!看過《紅樓夢》的都知道,柳家的娘家兄弟偶然在門上得了些茯苓霜,因為五兒身子弱,就送了些給柳嫂子,讓她拿給女兒吃,因此還惹起了軒然大波,由此可見茯苓的珍貴。今天介紹的這款茯苓粥做法非常簡單,滋補養生、美白祛斑、寧心安神、提高免疫力就靠它了!一起來看看吧!

【茯苓養生粥】食材:大米適量,紅棗5顆,茯苓適量,枸杞適量,冰糖適量。

【做法】將所有材料洗凈,茯苓味道比較淡,不喜歡吃的可以提前將其打成粉。將所有材料放入電飯鍋,選擇「粥/羹」鍵,大概30分鐘後,就可以吃啦!效果非常好噢!

【小貼士】茯苓煮後並不會融化,味道比較淡,一定要多放點冰糖才好吃。如果不喜歡吃茯苓可以其他將其打成粉,做出來的味道更好噢!

小丫今天的美食分享到此就結束了,世間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愛生活愛美食的你,跟著小丫一起學做菜吧!喜歡小丫的文章請點贊、收藏、評論噢,喜歡這道菜的可以分享給你的家人、朋友,關注行小丫的美食世界,小丫會每天為大家分享各種美食,期待與你一起交流學習噢!聲明:本文為小丫原創內容,未經許可不得進行轉載。


說到祛濕常用藥,自然就會想到茯苓、白朮。所以,茯苓的主要功效就是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安神。而茯苓+白朮還有個神奇作用是助眠,如果晚上睡不好的熬點茯苓白朮粥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茯苓

【性味歸經】甘、淡,平。歸脾、腎、心經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安神

【臨床應用】

1.水腫,小便不利治水濕內停所致之水腫、小便不利,常與澤瀉、豬苓、白朮等同用,如五苓散:治脾腎陽虛水腫,可與附子、生薑同用,以溫陽利水,如真武湯;用於水熱互結,陰虛小便不利、水腫,與滑石、澤瀉、阿膠等瀉熱滋陰葯合用,如豬苓湯。

2.痰飲治濕痰,常配伍半夏,陳皮、甘草,如二陳湯;治痰飲之目眩心悸,與桂枝、白朮、甘草同用,如苓桂術甘湯;若治飲停於胃而嘔吐者,多與半夏、生薑相伍,如小半夏加茯苓湯。

3.脾虛泄瀉治脾虛溫盛泄瀉,可與山藥、白朮、藍仁等同用,以補脾益氣、除濕止瀉,如參苓白朮散;治療脾胃虛弱,倦息乏力,食少便糖,常配補脾益氣之人蔘、白朮、甘草,如四君子湯。

4.心悸失眠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常與黃芪、當歸、遠志等同用,如歸脾湯;若治心氣虛,驚恐而不安卧者,每與人蔘、龍齒、遠志配伍,如安神定志丸

【性能特點】本品淡滲甘補,藥性平和,既可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消腫之要葯,可用於寒熱虛實各種水腫;又善滲濕健脾,治水濕為患有標本兼之功,常用於痰飲及脾虛諸證;尚能寧心安,為治心悸失眠之良藥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茯苓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它的功效是什麼?

1茯苓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古人常視之為神物,早在2000多年劉安《淮南子》一書中,即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絲」之說。《龜策傳》亦云:「茯苓在菟絲之下,狀如飛鳥之形。」

茯苓,《本經》云:「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傷寒論》用茯苓共15方,24次。茯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之功效。茯苓最根本的功效是利水滲濕,其它如健脾、安神都是從此引申出來。脾惡濕,濕去脾自健;心屬火,脾屬土,火土一家,火畏水,水濕去則心神得養。正如《藥品化義》云:「茯苓最為利水除濕要葯,書曰健脾,即水去脾自健之謂也。」《用藥心法》云:「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聖葯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生津導氣。」

茯苓有白茯苓、赤茯苓、茯神、茯苓皮之分。

茯苓皮: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性味同茯苓,功能利水消腫腫。

赤茯苓:削去外皮後的淡紅色部分,偏於利濕。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亦稱茯苓,切成小方塊,偏於健脾。

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細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偏於安神。

2茯苓餅

魏晉時期,食用茯苓以求長壽已蔚然成風。唐宋是服食茯苓也很普遍。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是製作茯苓餅的能手,《東坡雜記》寫道:「以九蒸胡麻,用去皮茯苓少如白蜜為餅食之,日久氣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長生要訣。」

清代,茯苓仍被當作養生益壽要龍尤其是慈禧太后,為了保健養生,延年增壽,常命御膳房獲苓餅,並以此賞賜大臣,漸漸成了宮延名點。茯苓餅又傳到民間,北京城裡做出的茯苓餅白可凌雪,薄如綿紙,中夾蜜伐、松果仁,不僅有香可口的美味,而且還是卻病延年的佳肴,成為北京的名特產,是人們饋贈老人親友的佳品。

3醫話

北京已故名醫岳美中曾藉助茯苓利濕之功,治癒了父子兩人的禿髮症,以獲苓500~

1000克,為細末,每服6克,白開水沖服,1日2次,以髮根生出為度,父子均服藥2~3個月,頭髮叢生而愈。對此,岳氏認為,禿髮的形成多因水氣上泛巔頂,侵蝕髮根,使髮根腐爛枯落,茯苓能上行滲水濕而導飲下降,濕去則發生,所以,岳氏常常喜愛用「一味茯苓飲」專治禿發,可謂是他的一手絕招吧(《中國葯話》)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分布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山西等地。主產於四川、雲南 、湖北等。茯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之功效。

茯苓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濕要葯。凡小便不利、水濕停滯,不論偏於寒濕,或偏於濕熱,或屬於脾虛濕聚,均可配合其他藥物應用。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痰飲、泄瀉、帶下,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為補肺脾,治氣虛、化痰濕之佐葯。茯苓能養心安神,故可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茯苓具有利尿作用,增加尿中鉀、鈉、氯等電解質的排出,抗細菌、抗胃潰瘍、鬆弛腸道平滑肌、保肝護肝、抗腫瘤、升高白細胞、鎮靜、抗輻射等作用。茯苓的用量為10~15克,水煎服。

茯苓適宜於一般人群。尤宜於水濕內困,水腫,尿少,眩暈心悸,胃口欠佳,大便稀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者。還用做茯苓餅、茯苓酥和茯苓酒等。在濕度較大的地區和場所,茯苓是食療品種之一,經常食用可健脾去濕,助消化,壯體質。但腎虛多尿、虛寒滑精、氣虛下陷、津傷口乾者慎服。常常容易口乾以及氣虛體弱的患者應該避免服用,否則會對身體造成危害。

服用茯苓應避免米醋,濃茶等物質,以及注意服用劑量,否則不僅僅影響藥效,同時還會發生中毒過敏癥狀,比如腹痛,皮膚紅腫,支氣管哮喘發作等情況。另外,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吃茯苓,因為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控制澱粉的攝入,而茯苓的澱粉含量非常的高。

葯事網權威解讀,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必究。

茯苓的功效有:利水消腫,滲濕,健脾,寧心。

主要治療水腫、痰飲、脾虛泄瀉、心悸失眠等病症。

但是,體質虛寒者慎用。


謝信任。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胃腎脾五經。功效,滲水利濕,健脾益胃,寧心安神。習慣上外皮為茯苓,偏於利皮膚水濕。皮內部分為赤茯苓,偏重滲利濕熱。其寄生之松根名茯神,偏於寧心安神。目前多用茯苓,分別不細。


加工過的茯苓

茯苓原來長這樣子


茯苓功效: 利水化濕,健脾和中,寧心安神。主治小便不利,水濕停滯;食少悶脹,噁心、大便溏薄;痰多咳嗽;以及心悸失眠等病症。

【臨床應用】

1) 治療各種疾病引起的水腫腹水。

2) 治療胃腸炎輕症。

3) 治療體虛乏力。

4) 治療消化道癌症以扶正抗癌。

5) 治療失眠輕症。

【臨床體會】

1. 茯苓的故事

《本草綱目》記載,茯苓在古代有許多傳說,《史記》作伏靈,認為松樹下面由神靈之氣伏結而成。「蓋松之神靈之氣伏結而成,故謂之茯靈、茯神也。《仙經》雲茯靈大如拳者,佩之令百鬼消滅,則神靈之氣,亦可征矣。俗作苓者,傳寫之訛爾。」

《本草綱目》又記載,「《淮南志》言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絲。」「《龜策傳》云: 茯苓在菟絲之下,狀如飛鳥之形。新雨已霽,天靜無風,以火夜燒菟絲去之,即篝燭此地罩之,火滅即記其處,明乃掘取,入地四尺或七尺得矣,此類今不聞有之。」「時珍曰下有茯苓,則上有靈氣如絲之狀,山人亦時見之,非菟絲子之菟絲也。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堅如石者,絕勝。其輕虛者不佳,蓋年淺未堅故爾。」

這反映古人認識和採掘茯苓是非常艱難的,並且還帶有神秘色彩。

茯苓為寄生在松根上的多孔菌植物,中間有松根,松樹附近地面有白色的菌絲,古代誤以為是菟絲子。到明代李時珍時代,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

2. 關於茯苓的功效

茯苓有健脾等多種功效,都一一被藥理研究所證實。

(1) 健脾和胃 反映的是調節消化功能的作用。

(2) 健脾益氣 反映的是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

(3) 健脾化濕 反映的是調節水鹽代謝的作用。

(4) 健脾利水 反映的是利尿作用。

(5) 安寧心脾 反映的是鎮靜作用;

(6) 調和肝脾 反映的是保肝降酶作用。

3. 關於治療水腫

茯苓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利水葯。利水和利尿是兩個意思相似相近而又不同的概念。利水是調節水液,通調水道,去除多餘的水液,包括蠲飲、利尿與緩和的瀉下。有肺、脾、腎、三焦、膀胱、大腸、小腸等臟腑參與。利尿的意思是增加小便,排出水液,消除腫脹,範圍要窄一些。

茯苓健脾利水,調節水液,其利尿作用和臨床效果都是很弱的。茯苓單味藥水煎服對沒有器質性疾病而有水腫的人能提前排尿,尿量也會略有增多。對已經患有心、肝、腎慢性疾病,功能減退而水腫的患者,茯苓單味葯是看不出利尿效果的。即使中藥復方利尿也是比較弱的。藥理提示茯苓具有弱的利尿作用,茯苓素可調節體內的水鹽代謝功能。這與中醫對茯苓的觀察和理解是一致的。

4. 關於治療脾胃病和保肝

中醫傳統治療脾胃病和肝病的許多方劑中大多有茯苓,而且大多作為臣佐葯配伍使用的。治療脾胃病有兩種情況,其一健脾和胃,以加強消化功能,屬調理康復範圍。其二是治療脾胃病症。對於輕的胃腸道炎症、潰瘍,有胃不舒、噁心,輕的腹痛、腹瀉,在復方中使用,可協助主葯以調節胃腸功能,加強治療效果。

治療肝膽病方面如逍遙散,蒿芩清膽湯中,茯苓也是作為臣佐葯配伍使用的,調和肝脾,利水化濕。藥理提示茯苓多糖具有保肝降酶作用,用以加強保護肝功能、調節胃腸功能和利尿。這對於治療肝膽疾病是符合的。

5. 關於提高免疫和抗癌

茯苓健脾的含意,除了加強消化功能外,還能提高免疫功能。既能提高細胞免疫,又能提高體液免疫功能。其有效成分為茯苓多糖,尤其是羥乙基茯苓多糖。因此在許多中醫補益調理的方劑中大多有茯苓。

茯苓又是一味沒有毒副反應的抗癌藥,具有直接的細胞毒作用,能抑制癌細胞DNA的合成。其有效成分為茯苓多糖和茯苓素。所以茯苓是一味扶正抗癌藥。

6. 關於茯苓治療痰飲病

茯苓化痰飲,在治療痰飲病的苓桂術甘湯中茯苓似乎是主葯。由於《金匱要略》經方上放在第一位,所以一致公認茯苓為君葯。可是臨床上茯苓是解決不了肺支氣管的痰液,胸腔積液的;即使是腹水和水腫其利尿作用也是很弱的,也是解決不了的。方中桂枝的利尿消腫,蠲飲化痰在臨床上要比茯苓強多了。實際應用上,應該桂枝是主葯,是茯苓、白朮配合桂枝。桂術苓草四葯,與四君子湯參術苓草四葯是相當的。大劑量茯苓其利尿作用可加速水液的排泄,對減輕肺水腫是非常有利的。

兩千年前的古人留下的這份醫學遺產是非常寶貴的。由於是經典,誰都不允許懷疑。即如苓桂術甘湯,君臣佐使的排列順序,是個微不足道的小問題,也是不允許懷疑的。這是後人思維方法上的局限性。

7. 「溫葯和之」理解的爭論

「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這是《金匱要略》上提出的痰飲病一個重要的治療法則。後人解釋為痰飲病的治療總綱,甚至提出痰飲病必須使用溫葯治療。這是對經典的片面理解。

《金匱要略》痰飲病篇共有14張主方,其中有6張方劑的用藥屬於溫法,6張方劑的用藥屬於清法,2張方劑是溫清並重的。這說明《金匱要略》上是溫法清法並重的。由於兩千年前古代書簡的文字比較簡略,寫了這點,漏了那點,是常有的,要全面理解其內容。

「溫葯和之」的理解應為使用溫性的溫和的中藥來調和和保護脾胃,以緩和某些烈性中藥的不良反應。如痰飲病篇中用甘草、大棗、白朮、半夏、茯苓等溫葯,以緩和大黃、芒硝、防己、甘遂、芫花、大戟等烈性葯的胃腸道反應。

清初喻嘉言《醫門法律》中就提出痰飲病當以清法為主。他指出,水飲本為寒邪,但為火所蒸,如溫泉那樣成為熱水。這種觀點是從臨床實踐中觀察而來的。就以痰飲病的代表性疾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而論,不同的階段,確實是有寒有熱,使用不同的方法,應該是溫法清法並重的。『溫葯和之』應擴大理解為使用溫和的葯來調和和保護脾胃,緩和某些中藥的不良反應。

溫法的六方為苓桂術甘湯、腎氣丸、小青龍湯、小半夏湯、小半夏加茯苓湯、五苓散。清法的六方為甘遂半夏湯、十棗湯、木防己湯、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湯、厚朴大黃湯、己椒藶黃丸。溫清並重的二方為澤瀉湯和大青龍湯。(附方七張未計其內)。

8. 關於安神

茯苓和茯神過去曾一度分為兩味葯的。安神用的是茯神,現已合併為一葯。在著名的安神方劑,如酸棗仁湯、天王補心丹、歸脾湯中,用的都是茯苓,並均作為臣佐葯配伍使用的。可見其鎮靜作用也是比較弱的。


茯苓的功效:利水消腫,滲濕,健脾,寧心。

現代研究,茯苓化學成分主要是β茯苓聚糖。茯苓提取物,有利尿、鎮靜、抗腫瘤、降血糖和增加心肌收縮力的作用。


茯苓多糖有免疫增加作用,茯苓能通過抑制胃酸來對抗胃潰瘍。


臨床研究報道,將獲苓和蔥白搗碎敷於氣海和關元穴上,上蓋熱水袋。治療產尿瀦留,療效顯著(菏澤醫專學報,2000,3:101)。用甲羧基茯苓多糖,肌注,治療肝炎,有良效(中草藥,1985,4:43)。另外,甲羧基獲苓多糖單獨使用,或配合手術治療、化療、放療,治各種惡性腫瘤,有增強體質,改善癥狀,減少放、化療副作用,保護骨髓,改善肝、腎功能的效果(中西醫結合雜誌1985,2:15)。茯苓還可用治斑禿、小兒秋季瀉、內耳眩暈症,精神分裂症等。

參考:中藥學 第七版


中藥,在西醫角度解釋相對容易理解,但難免以偏概全,還是根據中醫辯證使用更靠譜。

茯苓根據藥性和歸經不同,治療目標不同。甘、淡、平,歸心、脾、腎經,依次治療心悸失眠、脾虛泄瀉和水腫。一般用量在9—15g間,虛寒精滑者忌服。



茯苓為多孔菌科植物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味甘性平,入葯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養心安神的作用,因性平作用廣,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葯」。赤茯苓用於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等,白茯苓用於消化不良,食少便溏,咳喘多痰等,茯神用於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等。

茯苓的主要成分茯苓多糖、茯苓素、膽鹼、超氧化物歧化酶、腺嘌呤、纖維素、維生素、三萜類茯苓酸、果糖、氨基酸、脂肪和蛋白質和樹膠等,具有增強免疫功能、改善大腦功能、保肝、助消化、抗癌、抗炎、抗寒、抗疲勞、抗衰老和美容作用。

近年來發現有治療慢性胃炎、腸炎、肝炎、腎炎、白血病、心臟病、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腦炎後遺症、腦梗塞、失語、斑禿、各種腫瘤(含茯苓三萜尤其對肺癌、卵巢癌、直腸癌、皮膚癌、腦瘤作用明顯)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