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國產體育品牌公司李寧公布了2017年財報。財報顯示,去年公司營收增幅11%至88.74億元。凈利潤為5.15億元,同比下滑19.9%。但若扣除2016年因出售紅雙喜股份所得的3.13億元,凈利潤增速則為56%。

值得一提的是,李寧2017年創下88.74億元的營收為近6年來新高,同時也是公司歷史第三高的年度收入。此外,公司取得5.15億元的凈利潤,也意味著公司連續第三個會計年度業績轉正,而5.15億的凈利潤也能夠排在李寧歷史第五位,證明公司的經營在經歷風雨飄搖之後已經走向正軌。

然而,李寧業績逐漸回暖,依然難以掩蓋公司和安踏之間的差距。如今安踏股價已經呈45度角揚帆而去,成為市值千億的"航母"級企業。

同業者的差距:

安踏、李寧公司市值相差6倍,凈利潤也相差6倍,市場給予的PE估值是一致的。安踏的營收不到李寧的2倍,但凈利率是李寧的3倍有餘,造成了凈利潤的6倍差距。兩家公司其餘各項費率趨於接近,最大的差異來源於銷售費用率的差距。

註:數據來源 李寧與安踏年報

而作為世界運動品牌的龍頭老大,耐克的董事長奈特經常告誡自己的員工,"真正的危險是不去冒險"。長久以來,創新的思維已經在耐克紮下了根。正是這種深入骨髓的創新觀念,持續不斷地驅動著耐克不斷推出新的產品,引領新的風潮。運動品牌公司背後的核心能力在於創新的產品研發和創新的營銷,這不是一個產品的研發、一場活動的營銷,而是潤物細無聲的一個體系。李寧的這個體系建設之路,還很長。

半路跌倒:

創立於1988年,李寧憑藉其"體操王子"的美譽及對運動行業的了解迅速打造了國內首屈一指的同名運動品牌。

此後集團業績一路攀升,李寧在2003年就創造了銷售額邁入10億元俱樂部的神話,其股價從2004年上市至2008年1月翻漲16.5倍。2010年,李寧的中國市場佔有率一度達到9.7%的峰值,僅比行業第一的Nike低5%。

於是2010年,李寧公司發布全新的Logo,並將彼時人們耳熟能詳的口號"一切皆有可能",改成"Make The Change",藉此重塑"國際化"品牌,以更激進方式完成對耐克的超越。

這本是王者難掩雄心,決心放手一搏的轉型,卻因一系列原因成了品牌的一次滑鐵盧。

因為品牌重塑、成本上升,李寧公司在一年內三次提價,導致訂貨數量下降。當年12月,李寧公司一公布2011年二季度產品訂貨會情況,便引發了股票暴跌。10天內,市值蒸發了50億港元。

品牌的野心隨著銷量不斷增長,直接帶來的影響是過度生產。這一隱藏的問題終於在奧運會熱潮過後日益顯現。此後,李寧連續三年遭遇虧損,總額高達31億元,在2012年,李寧共計關店1821家。

李寧的轉型:

2018年 2 月,李寧品牌與天貓合作參與紐約時裝周走秀,成為第一家亮相紐約時裝周的國內運動品牌,中國李寧以"悟道"為主題,用運動的視角表達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潮流時尚的理解,在世界頂級秀場上演繹了90年代復古、現代實用街頭主義以及未來運動趨勢三大潮流方向。而李寧公司的股票加也因為這次走秀不斷攀升,直指180億港元。

而在渠道優化方面,從2016年開始,李寧公司開始嘗試對渠道進行差異化改造,即將門店分為體驗店、高效大店和品類店,從過去相對粗放的經銷商專賣店、店中店的模式,向零售轉變。

而在營銷上也一改以往流於形式的宣傳,李寧此次通過微博揭開新系列發布的整個過程。從秀前逐日放出單品設計細節、製作以中國古建築與潮流音樂結合的視頻引起懸念,到在社交媒體對秀場進行同步直播,以及利用秀後餘熱不斷揭開整個系列的創作思路,都可見品牌對視頻、圖片、直播等形式全方位營銷的精心策劃。

未來,李寧電商將進一步整合更多品牌的營銷資源在電商平台的落地,行成店鋪矩陣+店鋪自媒體的合力。

與此同時,為配合公司全渠道的業務發展,李寧所有倉庫都具備了B2B和B2C兩種模式作業能力,為門店提供發貨指導和快遞送達業務支持。以此提升物流銷量降低運作成本。

未來的路還長:

在2017年的年度業績報告會上,雖然業績大幅回升,李寧卻還一直在說不滿意。2016年的訪談中,他提到,"對我而言,李寧公司想要盈利是很容易,所以這只是一個短期目標,不是一個讓公司真正發展的目標。我們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造,比如在新的環境下構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過年期間,李寧在紐約時裝周的驚鴻一瞥,讓李寧品牌的熱度迅速上升。但是李寧不是一個流行品牌,李寧是一個運動品牌,它最終還應該回到一個與運動聯繫緊密,具有權威性和獨特性的品牌。

李寧未來的路還長,有兩個意思。一是李寧作為一個有生命力的運動品牌,經營的空間很大、時間很長遠;二是李寧作為一個剛剛緩過神來的運動品牌,在品牌建設、核心能力打造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如果大家有關於投資的問題 敬請關注我們公眾號:艾可思空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