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傳統心導管手術需  X光導引,對兒童來說,輻射劑量卻恐帶來罹癌風險。台大兒童醫院開發零輻射心導管術,並完成百例;曾有  3歲小病童就此脫離心律不整折磨,寫下年紀最輕的小鬥士紀錄。
 5歲的張小妹罹患複雜性先天性心臟病,雖接受開心手術重獲新生;卻也因而產生藥物難以控制的心律不整,必須終身服藥。去年  3歲多時接受台大團隊用無輻射心導管,脫離心律不整的困擾,寫下年紀最輕的小鬥士紀錄。
 9歲何小弟常臉色蒼白,學童篩檢發現心律不整,且發作時間愈來愈久、頻率愈來愈高,平均每  2∼  3個月就要到急診室報到。接受無輻射心導管治療後再也沒有發作。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吳美環表示,小兒發生心律不整的機率約  0.15%,發作時會有心悸、胸悶、頭暈或昏厥等,嚴重時有致命風險。
小兒心律不整光靠藥物治療無法痊癒,台大兒童醫院利用新技術,使用  3D立體定位進行心導管治療,讓孩子免除輻射線曝露的風險。  2016年底以來已有超過  100名病童接受零輻射心導管。
台大兒醫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邱舜南表示,傳統心導管需要  X光機指引到病灶電燒,病童需曝露近  30分鐘的輻射量;在兒童發育階段,這樣的輻射曝露可能造成身體傷害,甚至提高癌症風險。新技術可將曝露降到零分鐘,比照一張胸部  X光片還低,但手術成功率一樣達  98%、手術時間也相當。
邱舜南表示,目前台大醫院是國內唯一能操作零輻射心導管治療的醫院,未來有計劃要推廣至全國,讓孩子免除輻射線暴露的風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