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與裕仁

  明仁天皇將於2019年4月30日正式退位,皇太子德仁於次日即位,改用新年號——令和。明仁天皇的平成時代將隨之落幕。隨着該條新聞的發佈,天皇、皇室、天皇制這些似乎與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的的名詞再次闖進了人們的視野,也喚起了人們對日本戰後“象徵天皇制”的再思考。衆所周知,二戰初期,美國在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對日本進行了徹底的改造,卻唯獨對最具封建色彩的天皇及天皇制“手下留情”,既未追究裕仁的戰爭責任,又將天皇制披上“象徵”的外衣,予以保留。

  美國在二戰結束前夕,就着手研究如何處理天皇和皇室問題。在美國部,發生了嚴重的分歧,一方極力主張保留天皇制,受到了當時國內外輿論、特別是盟國的強烈反對;一方則堅持主張廢除天皇制,但是美國最終仍然作出了保留天皇和皇室的決定。究其原因,可歸納爲兩點。

  一、能夠使日本結束戰爭的唯有天皇,僅靠軍部首腦是無法使日本人徹底投降的。美軍奪取硫磺島和沖繩島的戰役中,美軍的傷亡人數就高達到7萬2千人。如此慘重的代價,使得美國考慮以退爲進,以保留天皇製爲條件,換取日本的儘早投降,從而將自身軍隊的損失降到最低;二、保留天皇制,有利於戰後初期日本平穩過渡,爲美國推行政策提供保障。美國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天皇雌蜂王論”,認爲“天皇制,對日本人和日本社會,起着雌蜂王的作用。如果把雌蜂王除掉,蜂窩內就會因之大亂而導致崩潰。因爲天皇制意識已潛入日本內心,一旦廢除,日本將會立即陷入極度混亂的狀態,這無疑會爲美國帶來無法預料的麻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