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出版社供圖

  隨着生活節奏加快,睡不着、睡不好的人越來越多。85歲的著名作家王蒙,與睡眠呼吸病專家郭兮恆共同出了一本書《睡不着覺?》,爲人們解答關於睡眠的困惑。這本書王蒙從策劃到出版花了長達30年的時間。近日,王蒙接受了記者郵件採訪,詳談《睡不着覺?》背後的故事。

  “30年前就有漢學家建議我寫睡眠”

  記者:您爲什麼會想出一本關於睡眠的書?

  王蒙:在我的寫作過程中,醞釀最久的就是關於睡眠的這本書。這是大約30年前外國的一批漢學家給我提的建議。有一次我和德國的一個漢學家在一塊,也不知道怎麼聊起睡眠來了,我說到我高中時候就有過失眠的經驗,後來我就特別重視睡眠,我現在非常善於睡覺。他就說王先生,建議你寫一本關於睡眠的書。他說這個書歐洲人太喜歡了,因爲現在我們這兒城市裏的人一半人都失眠。後來又有美國的漢學家也跟我這麼說。他們說這書全世界都能暢銷,比寫多少書影響都大。這個話離現在二三十年了,但是我也找不着機會,我沒事兒忽然寫一本關於睡眠的書,人家會覺得是不是吃錯藥了。

  而且那個時候要乾的事那麼多,所以就一直積累到現在。後來經過出版社編輯介紹,說朝陽醫院的睡眠呼吸病專家郭兮恆研究睡眠,我們聊得特熱鬧,特痛快,就把這個事辦成了。所以這本書我是立項30年,進行近3個月,也算是貢獻我一個85歲人的經驗,祝願大家能夠睡得好,能夠生活習慣好,能夠充滿自信,能夠克服負面干擾,我覺得也算對社會的一個益處吧。

  記者:您高中就失眠,後來是如何解決的?

  王蒙:1948年我14歲,考上了河北高中,開始住宿舍。當時一個宿舍一共12個人,都是小夥子,這晚上睡覺可熱鬧了——一會兒這個開始磨牙,一會兒那個開始說夢話,還有打呼嚕的、放屁的……第一天住宿舍我真的是一宿沒睡。第二天第三天也是一樣,就這麼過了幾天,臉色變得十分難看。去醫院掛了精神科,跟大夫說我失眠。大夫一看我這麼年輕,直接跟我說:“你纔多大啊你就失眠?去去去,別在這瞎耽誤工夫,去好好查查該查的。”這麼着,我就被這大夫善意地“轟”出來了。後來每天都過集體生活,住宿舍習慣了,睡眠就好多了。

  打那時候起,我就特重視睡眠。我覺得睡眠對一個人的工作、體力、成長、發育,直到精神面貌、智力發揮,直到三觀建設與充實強化,影響真是太大了。我最重要的養生經驗可以說是:以睡爲綱,身心健康,以睡爲大,睡不着也不怕。

  “生活節奏加快對睡眠提出了挑戰”

  記者:年輕人熬夜現在似乎成了家常便飯,您怎麼看這種現象?您年輕時經常熬夜嗎?

  王蒙:我年輕時就不熬夜。14歲鬧上失眠後來好了以後,我什麼事都敢實驗,就是不熬夜,打死我也不熬夜。有時我一看夜裏快12點了,就乾脆跟領導說,對不起,我現在心跳有點不太對頭,我先請個假,我先睡一會兒,這個活我明天早晨5點鐘起來,負責趕完。

  對別人熬夜,我也沒有大的批評,因爲這是生活習慣的問題。但我覺得早睡早起對促進睡眠有好處。很簡單一個道理,睡得早,睡不着不着急啊,比如說我晚上9點鐘躺到牀上,兩小時沒睡着,才11點,離天亮早着呢。有的作家非得別人睡着了,他開始寫作,第二天早晨四五點開始睡,過了中午一點他才醒,一輩子這麼週轉,那您就這麼幹吧。

  記者:現在有睡眠障礙的人越來越多,您覺得是不是和現代人的慾望有關係?

  王蒙:確實如此,過去很少見這詞。還有鄉下的人失眠的少,城市的人失眠的多。越發達的地區越是失眠症、抑鬱症、躁狂症、精神疾病,這些東西越多。因爲這些地方生活節奏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快,這些東西對人的睡眠提出了挑戰。你說人不競爭也不可能,可是又不能夠把自個精神弄垮了,要是自個垮了,競爭就更沒戲了,是不是?

  “睡眠第一步是讓心平靜下來”

  記者:您在書中引述中國古人的話說“先睡心後睡眼”,從中國文化的精神境界來解讀,人們怎樣才能先“睡心”?

  王蒙:說的“心”,實際的意思就是說人的思想感情。很簡單的一個道理,你正發着火呢,你這心是不平靜的,火燒火燎的就睡不好。所謂“睡心”,就是你心平靜下來,一個最簡單的對自己的要求——不管碰到多少問題,我先睡踏實會兒,我先閉着眼休息會兒再說。

  記者:有人說《睡不着覺?》是開闢了一種新的題材,叫養生文學,您對此有什麼看法?

  王蒙:現在暫時無看法,因爲文學啊,沒必要把它分得太細。你說這個是養生文學,他要病大了呢?叫臨終文學?我個人不喜歡這樣。但是如果有人願意給起點怪名字,幫助推銷推銷,這是另外的事兒,我對此不做太多評論。

  記者 邢虹

  來源:南京日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