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馬並非天生偶得,成爲一匹名馬其背後歷經的艱辛,如同每個渴望成功的人付出的努力。

近代中國文化學者曾推出的中國古代十大名馬中,朱元璋的“飛越峯”與周穆王的“八駿”、項羽的“烏騅”、漢代“黃門四駿”、呂布的“赤兔”、劉備的“的盧”、曹操的“絕影”、趙雲的“照夜玉獅子”、隋代的“獅子驄”、秦瓊的“忽雷駁”並列上榜。

元趙雍《駿馬圖》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相傳,“飛越峯”是一匹與龍交配後產下的白色龍馬。明洪武四年(1371年)中秋節,朱元璋乘着這匹白龍馬前往南京清涼山舉行祭月儀式,在路上此馬“如躡雲乘風、一塵弗驚”“閃流電、逐飛星”,是一匹加速度極快、操縱性極強、舒適性極好的寶馬。朱元璋通過這次實際體驗後十分高興,立即賜名“飛越峯”這個帥氣名字。一同參加祭月儀式的明代開國文臣之首、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見到朱元璋龍顏大悅,也揮毫擬文,作《天馬贊》,朱元璋還又命畫師畫其像交宮內收藏,“飛越峯”榮耀至極。

近代 徐悲鴻《奔馬圖》

這匹備受讚譽的名馬,卻是來自於養馬歷史名不見經傳的貴州,也是中國十大名馬中唯一上榜的南方馬。

自古名馬都是出自於北方草原或西域草原,那裏水草豐茂,氣候乾爽,適宜於馬匹的轉場牧養和生息繁衍,在歷史上著名的胡馬(蒙古馬)、烏孫馬(伊犁馬)、汗血馬(大宛馬)等都來至於中國北方以及新疆、中亞一帶。

古代中國,產良馬地區有幽州(今河北省等)、兗州(今山東省等)、雍州(今陝西、甘肅等省)、幷州(今山西省等)等地。先秦、漢初時,貴州還屬於古夜郎國,其地山高谷深,林密茂盛,與外界隔絕,產於草原的馬並未在這塊地方繁衍。

在唐代,在貴州一帶的牂牁蠻以及東謝蠻有“殺人者出牛馬三十頭,乃得贖死”和“有功勞者,以牛馬銅鼓賞之”的記載,這說明馬是當時貴州一帶君長用來賞賜功勳或者罪人拿來贖命的稀有物產。

唐 韓幹《神駿圖》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在《黔之驢》中就有:“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的記載。馬與驢屬於同科動物,驢比馬小。既然黔地無驢,當然也不是馬的發源之地。古代盛產黔馬的大方縣的《大定府志》中就說到了貴州馬的來由,“黔中水西馬、烏蒙馬,說馬之良者,唯冀北渥窪之種”,“冀”是今天河北的簡稱,貴州的馬便是來源於北方的外來物種。

北宋 李公麟《五馬圖》之一

到宋代以後貴州纔開始大規模養馬,這是因爲中原產良馬的“燕雲十六州”在五代時期被石敬瑭割讓給契丹人,至此中原王朝失去了生產馬匹的重要基地。馬作爲古代重要的戰略物資,北方馬、西域馬都被契丹人、女真人、党項人控制,北宋戰馬緊缺,朝廷開始在西南地區開闢養馬場,以鹽、茶、帛等交易馬匹。

北宋 李公麟《五馬圖》之二

到了南宋,北方以及連接西域的陝西、隴右大部分地區被女真人控制,切斷了南宋王朝獲得更多北方馬、西域馬的路徑,但是宋金戰場上急需大量戰馬,南宋朝廷只有向西南一帶增加馬匹的購買。從此,西南一帶就成了南宋馬匹的重要供應地,使這一地區養馬業逐漸發達,貴州的羅甸、水西以及與雲南接壤的烏蒙山區成爲黔馬的重要產區,也是廣西馬、雲南馬北運的中轉站,形成鹽馬古道、茶馬古道以及繁榮的馬市。

元 趙孟頫《進馬圖》

南宋滅亡後,蒙古人帶來了大量北方良種戰馬到達西南。在貴州,蒙古馬又與原有的黔馬雜交繁殖,培育出了更多優良的馬種。元代開始在貴州實行土司制度,在貴陽設順元路軍民宣(撫)慰使司,明代繼承了元代的土司制度,仍然在貴陽設立貴州宣慰司,俗稱“水西土司”,下轄的長官司中,就有一處叫養龍坑長官司,以養馬而得名,“飛越峯”便來自於這裏。

養龍坑長官司的行政稱謂,直到清代乾隆年間廢除土司制度後,才稱爲“養龍司”,屬貴陽府管轄。民國時期,養龍司作爲鄉鎮,隸屬息烽縣管轄,至今名稱一直未變。

貴州養龍司鎮,風景很美

相傳,在養龍坑兩山之中,“泓淳裔深,開闔靈氣”,有一個龍塘,本地人也稱“坑”,其內深不可測,有蛟龍潛藏於其中。每當六月,天氣酷暑,莊稼需要雨水的時候,龍塘裏的蛟龍就會出來興雲降雨。當地羣衆爲了感激這條龍,就在及時雨後和大小季節收穫之後,自發的準備一些果品和五穀做成的貢品,投入龍塘之中餵食蛟龍,以此感謝它給當地人帶來風調雨順,於是這裏就叫“養龍坑”。從宋代開始,這裏也是水西土司的重要產馬地。

元 趙孟頫《浴馬圖》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義軍並起。和朱元璋一樣從紅巾軍出來的將領明玉珍稱雄西南,在重慶建立大夏國政權,養龍坑屬於大夏國勢力範圍。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派湯和爲徵西大將軍,進軍西南。這時候,明玉珍已死,其子明昇年幼,無力抵抗。

洪武四年(1371年),明昇歸降大明向湯和投降,大夏政權滅亡,亡國的夏國主明昇立即準備貢品入朝。在明昇給朱元璋準備的貢品中,就有在養龍坑搜尋的十匹良駒寶馬,其中有一匹身長近4米,高3米的純白色寶馬最爲搶眼(其一色正白,身長十有一尺,首高九尺)。

當年六月,明昇帶着貢品來到南京,獻上了貢品,拜見了朱元璋。明昇給朱元璋以及滿朝文武介紹了在洪武元年(1367年)的春天,在水西養龍坑,當時春和日暖、物情酣暢,當地人在有龍坑傍邊的柳樹上,繫上健康肥壯的雌馬而離去。這時,龍塘附近“雲霧晦冥,咫尺不能辨物,類有物蜿蜒上與馬接”,等到雲霧散開後,再看柳樹繫馬的沙地上有龍的足跡。數月過後,該雌馬產下一匹白色馬駒,當地人才恍然大悟:這是蛟龍飛出龍坑與馬交配而產下的精靈——“龍駒”。於是,就有了宋濂在《天馬贊》中“天駟熒,蛟龍升;靈淵澄,神馬生。祥飈瑞靄晝杳冥,太一翕集通精靈”的讚辭。

朱元璋與羣臣聽後,十分驚奇,於是前去觀看這匹“龍馬”。長年征戰的朱元璋戎馬一生,可謂閱馬無數,見此馬體格高大威猛,光是馬腿就有七尺長,真是“長腿帥馬”。它的耳朵像大號的竹葉一樣尖聳有型,大眼睛明亮如鏡;全身通體雪白,捲曲的毛髮如龍鱗佈滿全身,隱隱發着熒光,似乎能夜照;其肌膚紅潤如霞,所流出的汗水在霞紅的肌膚上像似血一般。正是宋濂筆下“竹披耳,鏡懸睛,花雪捲毛光照夜,汗溝有血霞流赦”的寫照。

羣馬圖,作者不詳

突然,該馬一聲嘶鳴,同在馬廄的其他馬匹無不爲之避讓,彷彿如虎嘯龍吟,有“振鬣鳴,萬馬驚”“九霄彷彿從龍行,但聞瀟瀟風雨聲”的王者氣勢。

此時,劉伯溫向朱元璋啓奏說:“昔漢明帝遣使往西域求佛法,獲白馬負經書而來。今皇上初登大寶,西南臣服,獻此白馬,實爲開國之瑞。”朱元璋龍顏大悅,對此馬十分讚賞喜愛。

既然是龍馬神駒,它的脾氣自然也十分暴烈,人不能靠近,靠近則立起怒吼,就不說騎它了。朱元璋令典牧副使(掌管畜牧的官)高敬專門飼養訓練。高敬接到命令後,用四百斤重的沙袋壓在馬背上,在命騎手在宮苑中來回奔走,進行騎行訓練。兩個月後,這匹馬野性漸馴。

洪武四年中秋節,朱元璋要率滿朝文武行夕月禮(古代帝王秋分行祭月禮稱“夕月”),那天傍晚,朱元璋騎乘着“龍馬”前往南京的清涼山參加祭月儀式,於是就有了賜這匹貴州馬叫“飛越峯”,並有宋濂作《天馬贊》,命畫師馬晉臣畫其形像收藏的龍馬傳奇。

明太祖朱元璋騎馬雕像

一百七十餘年過後的嘉靖年間,一個36歲的官員因“大禮議”事件,被貶謫到雲南,路過貴州養龍坑長官司,他想到了宋濂的《天馬贊》,遊覽了相傳有潛龍於水的“養龍坑”,他也寫下長詩《飛越峯天馬贊》,其中詩中這樣描寫飛越峯:“歸風絕塵羨迅疾,逮日先影羞翾輕。四蹄翩然不蹍地,六飛如在空中行。

這個人叫楊慎,他是一個正直有才、不畏權勢、仗理直言的人,他在流放雲南經過養龍司時途中也寫下另一首《無題》,詩中發出“龍馬先朝出養龍,御前賜名飛越峯。人間神駿寧無種,天上孫陽不易逢”的懷才不遇的感嘆,希望自己能像“飛越峯”這匹馬能受到皇帝這個“伯樂”的慧眼相識。

楊慎像

然而楊慎只知道飛越峯得到了朱元璋的青睞而名傳不朽,卻不知道這樣一匹神駒寶馬在培養過程中近乎於殘酷的調教。在與貴州水西同屬烏蒙山區的雲南昭通,所產的烏蒙馬與水西馬同源齊名,在《昭通志稿》中這樣記載培養良馬的過程:

首先是馬駒出生,先要照顧好母馬,要確保充分的營養,使產後的母馬能儘快恢復強健。馬駒長到3月後,就其體形、骨骼,關節、蹄掌、反應作綜合評價,“擇質之佳者而教之”。

教的方法極爲嚴格,近於殘酷。先把母馬繫於懸崖之巔,馬駒系在崖下,不給飲食,讓其飢渴。飢渴難耐的馬駒渴望母乳而不得,待飢渴難耐的馬駒確實無法忍受了,解開羈絆的繩索,馬駒朝懸崖之巔的母馬奔去,“奮蹄奔踔而直上,不知其爲峻也”。

再把母馬和馬駒的位置交換,“系其母於千仞之下,而上其駒,母呼子應”。同樣,等待馬駒待飢渴難耐時在放開繩索,讓馬駒“狂奔衝逸而逕下,亦不知其爲險也”。

同樣的訓練要選擇不同時間、地點、氣候條件,反覆多次,且不斷加大訓練強度。在這個過程中,有的馬駒或傷殘、或致死,不堪造就的就自然淘汰,能脫穎而出的馬,性格都十分爆烈,但是能“上峻崖若培螻,履羊腸若康莊。”

清 郎世寧《十駿圖》之奔霄驄

飛越峯是馬與龍交配所產下的龍駒,不過是養馬人博取噱頭的傳說故事罷了,《昭通志稿》中的訓練培養良馬的過程,纔是在雲貴山區因地制宜的最佳方法。恐怕飛越峯也同樣經歷了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過程,然後才蛻變成“龍馬”。 龍馬飛越峯,便是古人心目中“行天莫如龍,行地莫如馬”,龍與馬相通的神性和靈性,也是先賢哲人們所寄予、想傳承給後人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龍馬精神。

可惜找不到“飛越峯“的畫像,用另一幅名馬像替代一下吧!清 郎世寧《十駿圖》之獅子玉

參閱書籍:

《明太祖實錄·卷六十七》

明·宋濂《天馬贊》

明·楊慎《升庵詩集》

明《萬曆黔記·宦賢列傳·歸義候明昇》

《息烽縣誌》《昭通志稿》《大定府志》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