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幾時有》7月1日公映,但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會提前與觀眾見面。它說的是東江縱隊幫助內地留港文化名人脫離日軍圍剿後堅持與日軍抗爭的故事。

「風帶著夕陽的宣言去了。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無數跳躍的金眼睛攤平的為暗綠的大面孔。遠處有悲壯的笛聲。夜的黑幕沉重地將落未落。」茅盾文章《黃昏》中的這段句子,在許鞍華新片中《明月幾時有》當中出現了兩次,初中課本學習過的內容,經過周迅的聲音加工以及許鞍華文藝影像風格的加持,完整轉化成《明月幾時有》特有的電影格調。

用詩的語言,來規劃電影的時代情境,在華語電影里做得最好的,莫過於編劇李檣。《明月幾時有》的編劇工作,這次沒有交給李檣。但與李檣合作過《黃金時代》的許鞍華,還是通過沿用詩意旁白的方式,試圖把觀眾快速帶進電影。因此《明月幾時有》有著一定的儀式感,尤其是它被定位為「文藝抗戰史詩大片」之後。這恐怕是影片考慮市場因素的結果,當「文藝氣質」成為賣點,如何小心翼翼地擴大它而不是埋葬它,成為一種義無反顧的選擇。

電影有一個波瀾壯闊的開場,真實再現了發生於1942年「香港大營救」的故事片段。日本偷襲珍珠港當天,香港也告淪陷,800多名著名文化界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被困香港,他們包括梁漱溟、鄒韜奮、胡繩、茅盾、何香凝、柳亞子、夏衍等等。許鞍華用靈動的鏡頭和簡單利落的手法,刻畫出了這些文化名人在離開香港之前的交往,對於觀眾來說,這既是一場認臉遊戲,又天然帶有懸念緊張感,要是日軍把這些文化大咖在香港一網打盡,那麼中國近當代文化史將會失去無數星光。

如果《明月幾時有》就此線索拍下去,無疑也會是部好看的電影。但故事在大營救成功之後,轉入到了對營救者的故事講述當中,東江縱隊的成員彭于晏飾演的劉黑仔、周迅飾演的方姑等,浮出水面成為真正的主角。在形象刻畫方面,劉黑仔和方姑都有著不錯的躍出性。劉黑仔陽光健康的個性,讓他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甚至讓這部電影,擁有了一點輕喜劇色彩。方姑由懵懂莽撞的文藝女青年,變成堅定剛強的女戰士,這個過程凸顯了信仰的價值。整部電影給出的價值觀,是可以劃歸到「民族興亡,匹夫有責」這個範疇里的。

能與周迅競爭第一女主角的,是飾方姑母親的飾演者。「桃姐」這次從片頭到片尾一直堅持到底,由一位斤斤計較的香港老太太,變成捨身取義的平凡英雄,這樣巨大的轉折製造出了電影戲劇衝突。如何說服觀眾相信這位老太太的觀念之變,這是許鞍華最擅長在電影中做的。起初,母親是因為心疼女兒,甘願替女兒去做一些諜報工作,後來,在被不可阻擋的命運之舟推向黑暗的時候,她選擇成為明燈,用盡最後一絲力氣照亮後人。這樣的處理方式,真實不真實?可信不可信?恐怕這都不重要了,當整個大環境都被不安與壓抑充斥的時候,總有人選擇做撲火飛蛾。方姑和她的母親,可以視為這樣的飛蛾。

許鞍華拍抗戰片,這成為《明月幾時有》的最大賣點。許鞍華近年最具成就的電影是《天水圍的日與夜》以及《桃姐》,這兩部電影奠定了她極為樸素的電影風格,以及樸素表面下強大的真實生活還原能力。在處理《明月幾時有》這部抗戰題材時,能感覺到她試圖把此前的經驗與命題式的創作結合起來,最終的效果還需要等待更多觀眾的判斷,許鞍華是否實現了個人的突圍,是否可以走出日常,擁有了面對重大題材的能力。

當然,《明月幾時有》是成功躲避了「重大題材」這個陷阱的,它的故事擁有民間傳奇性,這給許鞍華創造英雄臉譜提供了一個不小的空間,在對傳奇元素的應用方面,許鞍華其實已經做得不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劉黑仔與方姑在暮色將至的樹林深處告別,那一片銀幕青色浸染,說盡了深邃不可知的未來,以及飄搖的命運感。我想,這才是《明月幾時有》真正值得品味的地方。


作為香港回歸20周年的紀念之作,即將公映。

開宗明義,出生於1947年的許鞍華導演的《明月幾時有》是一部特別的歷史人物傳記片,編劇何冀平取材於真實的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以周迅飾演的傳奇女性「方姑」為代表的仁人志士在1940年代初期的香港,展開對八百文化名人的生死救援,以及通過城市游擊戰和輿論戰爭來展現香港淪陷下的平凡人抗爭故事。《明月幾時有》既是獻給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也是紀念香港人民反抗日本侵略76周年的「不能忘記過去」的電影。《明月幾時有》跨越了所謂商業片和文藝片的鴻溝,我們不能以任何一側的角度來要求本片必須如何,許鞍華給出的依然是大時代中小人物的浮沉,以及為了人生方向而做出的抗爭,至於成敗和過程卻是事先無從得知,明月可有、千里嬋娟、人生無恨,這便是坦然赴死的犧牲精神。

從日常生活到家國敘事,是作者導演許鞍華一再的嘗試。從香港電影新浪潮時期一直到現在,許鞍華作為香港電影導演中作者屬性最持久的導演,香港與中華作為重要的母題敘述得以持續四十年的表達。香港至於中華,方姑至於香港乃至於中華,都是以小顯大、以點概括全面,在民族危亡時刻,個體如何選擇,小人物的命運與大時代的波瀾,借問「明月幾時有」來詮釋日常與家國之隙的文化愁緒。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在《日知錄》提出「亡國與亡天下」的深刻話題,1940年代的局面,幾乎又是到了「亡天下」的大危局。《明月幾時有》以營救文化名人開場,顯然編導有著極為清晰和明確的文化感嘆。

1942年的香港,不止是「方姑」(方姑)和「劉黑子」(劉錦進)的,也是蕭紅和張愛玲的。前兩者是抗爭的戰士,後二位則是書寫的女作者,並且都是許鞍華曾經一再改編和描寫的舊時的光景,香港是蕭紅顛沛流離一生的終點站,更是張愛玲一再來臨和遁走的中間點。《明月幾時有》的開篇,是霍建華飾演的公子哥李錦榮與方姑的「傾城之戀」,那邊廂則是彭于晏飾演的劉黑子在粵港兩地的盤桓,他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自覺是這片土地的主人,而不是英國或香港通知下的二等公民。

日本佔據香港之後,在廖承志、喬冠華等人的領導下,港黨組織和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從香港順利營救出八百多名文化名人,本片具體描寫了郭濤飾演的茅盾、黃志忠飾演的鄒韜奮、梁文道飾演的梁漱溟等人被營救的過程,茅盾租住了方姑家的房子,他們從此有了這層特別的緣分。方姑的覺醒,一部分是從茅盾的文字中而來。民國年代正是文化大家們文氣縱橫的黃金時代,自從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以來的屈辱感,最強烈的表現在香港。當日本軍隊驅逐走英軍之時,滯留香港的文化人更是無以名狀,他們必須去往大後方去戰鬥。而香港是方姑的家園、劉黑子的主場、李錦榮的戰場。

許鞍華的導演控場能力,在《明月幾時有》得以充分體現。首先延續了《黃金時代》散文化的時空布局,依然打破第四堵牆,梁家輝飾演方姑的學生和跟隨劉黑子戰鬥的小兵,面對觀眾侃侃而談當年的艱辛和榮耀。其次,便是將三位抗日英雄的事迹以不同的類型表現出來,劉黑子是近現代的江湖和游擊隊做派,舉手投足雄性氣息濃重,且對於各路切口非常熟稔。方姑則是醒來的女性,有著堅毅的信念、豐沛的激情,能夠不畏懼所從事的民族解放事業,甚至可以影響到母親也參與,她們母女是本片的主線,也表明香港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精神來源。至於李錦榮,則是現代知識分子的潛伏反抗,表面上委曲求全自污以暗戰,他的高光時刻在搜集資料之外,更是在日寇威脅不在規定時間內吟誦一首詩詞就「判決死刑」,他以現代「七步詩」的典故再現,渡過這一生命和文化危機。


明月幾時有

電影《明月幾時有》由許鞍華執導,博納影業集團出品,周迅、彭于晏、霍建華領銜主演,郭濤、黃志忠、蔣雯麗、梁家輝、鮑起靜、春夏、呂良偉、王菀之、梁文道、李燦森、張兆輝、馮淬帆、苑瓊丹聯合主演。

該片以香港抗日史上著名的「東江縱隊」真實事迹為藍本,講述了小學教師方蘭和她青梅竹馬的男友李錦榮、游擊隊長劉黑仔等人在被日軍佔領的香港頑強抗爭的熱血故事。

影片計劃於7月1日正式上映。

明月幾時有Our Time Will Come

《明月幾時有》取材於真實的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以香港抗日史上著名的「東江縱隊」真實事迹為藍本,講述了小學教師方蘭和她青梅竹馬的男友李錦榮、游擊隊長劉黑仔等人在被日軍佔領的香港頑強抗爭的熱血故事,展現香港、淪陷下的平凡人可歌可泣的抗爭故事。

7月1日,電影院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