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殼機動隊》原作幾乎被認為是一部無法逾越的巔峰。押井守被譽為日本三大監督(押井守、宮崎駿、大友克洋)之一,風格不同於其他二人,在《攻殼機動隊》中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總給人一種荒涼之感,無端心慌,如末世之悲壯,如放逐之凄涼。

而這種風格的形成和作品表達的主題是密不可分的,《攻殼機動隊》被稱為最嚴肅的動畫,你不可能在任何一個片子裡面看到如此深刻的關於生命與生死的思考,唯有《攻殼機動隊》,這個主題的確立也決定了整部作品的風格。所以我們看到的《攻殼機動隊》劇情是晦澀的,色調是偏冷的,場景描繪是蒼涼的,音樂是難以忘懷的,意義是劃時代的,動作設計是非人類的。

聽到最多的評價是:嚴肅、哲學、難懂、深奧,卻充滿了思想性。

這就是《攻殼機動隊》給人的主觀感受,原作本身就是一部擁有深刻的後現代主義哲學思想的深奧電影。

說了這麼多潮汐要講的很簡單,無非是:《攻殼機動隊》是一部嚴肅的動漫,它不親近觀眾,艱深晦澀難懂,卻越品越香,充滿內涵性和深刻性。

而反觀我們的影版《攻殼機動隊》,個人覺得這是一部極其不成熟甚至是失敗的電影,為什麼?且聽我慢慢道來。

首先,《攻殼機動隊》原作本身就是一部極具思想深度的電影,這是這部電影最大的魅力所在。而影版則絲毫沒有抓住原作的精髓,沒有對於生死,對於生命的思考,沒有理智與情感的碰撞。沒有抓住原作真正的思想內涵,只是針對於原作幾個場景的表面層次的還原,卻忽略了精神層面的堆砌。看完真人版電影不會引發你對生命,對於哲學的思考。潮汐看完電影后,聽到影院觀眾說得最多的都是:難看、看不懂這類評價,該片劇情依然像原作一般不夠親近觀眾,卻沒有原作該有的思想內涵,口碑必然撲街。原作在豆瓣評分:8.9分,而影版6.6分,也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

再者,《攻殼機動隊》影版既不是一部和原作一般具有深刻思想內涵的高逼格電影,也不是一部優秀的爆米花電影,甚至說合格都有些勉強,原作的哲學意味和強烈的社會反思,決定了這部影片永遠不可能100%復刻,這可以諒解。但是作為一部製作成本超過3億美金的大製作,觀眾沒有值回票價的感覺,好萊塢該有飛車、爆炸、眼花繚亂的槍戰,讓人腎上腺素飆升的動作戲碼都沒有。讓觀眾看得昏昏欲睡,更尷尬的是,主角作為義體人,完全沒有讓觀眾感受到義體人該有的超越常人的力量和敏捷度,以及義體化後和人類相比的質的改變。片中的少佐,巴特給人的感覺不過是身手比較不錯的警員罷了,他們真的是原作中所說的A級義體人嘛,顯然不是。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人物塑造的失敗。

草雉素子作為整個故事的核心,幾乎成了最大的敗筆。首先是由於斯嘉麗·約翰遜的形體和原作差距太大,僵硬的表演和僵硬的動作。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人物性格塑造的失敗,直接一點說就是:原作中的草雉素子是很酷的女人,眼神空靈卻好似可以洞察一切,她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雖然有時也會困惑,但是她是一個你要去仰望和追逐的女子。

而影版的草雉素子,變成了一個傻大姐,她在追尋生命的意義,當久世(也是動畫中的傀儡師)出現的時候,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告訴我你是誰? what fuck ? 導演一手把草薙素子庸俗化成對這樣那樣組織的反抗,對自由嚮往,對真相的追求的平凡女子,草薙素子追求的不是這個。也永遠不是這個。草雉素子如果是這麼膚淺的女子,那麼電影乾脆叫《空殼機動隊》好了。導演更是憑藉一己之力活生生的把《攻殼機動隊》拉下了神壇。

很多人也許會問我,你幹嘛老把影版和原作動畫相提並論,如果撇開原作來說的話,這部電影還是不錯的嘛。

的確大家說的也沒錯,如果不談原作,那麼這麼一部主旋律電影,潮汐能給7分,但是能麻煩導演不要使用《攻殼機動隊》這個名字嗎。

最後總結一下,電影版《攻殼機動隊》是一部什麼的電影,我想應該是:一部極不成熟的電影,沒有思想深度深刻內涵,也沒有純粹的爆米花電影的過癮和精彩,不能和原作一樣面面俱到,也沒有一技之長。如果說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是一個香甜的芒果的話,那麼影版《攻殼機動隊》則是一個半生不熟柿子,難以下咽。

雖然說得有些過分和誇張,但就是這個意思。


自從電影版《攻殼機動隊》去年放出了首支官方預告,我就一直對這部電影抱持著一種半期待半懷疑的態度。

期待主要是因為預告中的許多明顯致敬押井守劇場版動畫的段落都還原得相當走心,影片的視覺效果必然是一大看點;

而懷疑則主要是因為對劇場版中有些艱深晦澀的哲學命題印象猶深,雖然我算不上原著黨,但還是為電影版「好萊塢化」的改編捏一把冷汗,經典動畫改編電影並不少見,但有如此強大的劇場版珠玉在前,電影版無疑面臨著更巨大的崩壞風險。

然而終於等到影片上映親測之後,卻發現整體觀感超出了我的預期。

這首先當然還是要歸功於影片驚艷的視效,好萊塢的工業水準的確不是蓋的。

作為影片的絕對主角,少佐草薙素子在電影版中被設定成了擁有完美義體的米拉·基里安,寡姐的皮膚真是吹彈可破完美無瑕,完全看不到毛孔。

雖然許多原著黨對選角不滿,說實話在我看來,大眼睛高鼻樑的寡姐斯嘉麗·約翰遜,從形象上比亞洲臉日本女演員要更加貼近動漫中的草薙素子。

雖然人家身材五短,可是兇器是高還原啊。

至於秋衣造型這個事兒,我覺得也沒法兒太過苛責,畢竟作為一部製作成本高昂的商業電影,讓女主角大部分時間裡都全裸肯定會面對不小的審查壓力,從而大大減少票房收入。

那麼既然不能全裸,還剩下什麼選擇呢?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滑溜的肉色乳膠衣……

或者是硬邦邦的肉色機械義體。

這樣比較之下,秋衣應該也還好吧?

除此之外,預告中還原劇版的各種致敬也在電影版中一一得到了呈現——

濃濃蒸汽朋克風的未來城市遠景和街道景緻,處處可見劇場版和《銀翼殺手》的影子,頹廢中獨具美感,每一幀都是充滿審美享受的視覺盛宴。

還有素子與被傀儡師操縱的垃圾車駕駛員之間經典的隱身熱光學迷彩水面一戰,同樣在電影中被完美還原。

而劇場版飛機低空飛過城中村上空的畫面,在電影版中的再現也可謂是獨具巧思。

除開大面積地還原劇場版,電影版也做出了不小的創新,攻擊賓客的機械藝伎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打鬥一幕參照《攻殼機動隊》TV版,

而藝伎的造型也對應了劇場版,

正是通過對各種以往版本中元素的有機結合,電影版《攻殼機動隊》為觀眾帶來了精彩的視覺奇觀。

而這也讓我想到了今年的另一部由經典IP改編的好萊塢商業電影,《美女與野獸》。

拋開演員的表演和電影的主題暫且不談,我認為電影版《美女與野獸》和電影版《攻殼機動隊》一樣,最大看點是用時下最尖端的特效技術對動畫版進行「再創造」。

也許是因為我對套路滿滿的好萊塢電影從未在思想深度上抱過太大的希望,所以吸引我去看這部電影的最大原因就是那些被施了魔法之後會動的茶杯燭台衣櫃鋼琴,以及女主變身華麗的服裝道具和盛大的歌舞場面。

從這一點上來看,這兩部動畫改編電影都沒有讓我失望。而兩者的不同在於,《美女與野獸》最為人熟知的版本是作為童話故事存在的,所以為了迎合更多的觀眾,改編上只有走「深化」的路線,比如電影版中讓貝爾成為了一個愛讀書、愛自由、帶有女權意味的女性形象。

也加入了迪士尼電影中首個帶有明顯同性戀傾向的配角(左為暗戀村霸加斯頓的小跟班)。

而《攻殼機動隊》系列中最受人們追捧的作品當屬押井守95年的劇場版,充斥大量艱澀的台詞,主角素子自始至終呈現出一種冷漠搖擺的疏離態度,懷疑自身存在的正義性,最終放棄人性的枷鎖投身於信息的海洋,反映出的是一種悲觀主義的唯心論,

影片的主題落在人工智慧時代對於「人」的定義之上,思考「如果機械也產生了意識,那麼肉身還能否成為定義人的標準」, 而這也正是對片名Ghost in the Shell(直譯「殼中鬼魂」,鬼魂大約即是指人的意識與靈魂,而殼則是意識的容器)的具象化反映。由此,該片從形式到內容都透出一種「玄之又玄」的意味,對普通觀眾存在較高的欣賞門檻。

所以電影版為了迎合更廣大的觀眾群以及主導好萊塢電影的美式價值觀,對劇版中的高深主題進行了淡化與降解,米拉·基里安雖然從頭到尾是一副撲克臉,但設定讓她擁有滿腔熱血,對惡勢力永遠堅決say no,

而主題則落在了作為義體人的少佐「尋找自我」並做出選擇的過程,此舉目的在於讓沒有接觸過攻殼系列的觀眾理解起電影來能更容易一些,也因而讓影片的投資方對於電影的盈利能夠有信心一些,從而確保了項目的順利進行,看起來其實也沒太大毛病,說到底,電影版《攻殼機動隊》雖然披著押井守劇場版改編的外殼,但實質上還是一部好萊塢主旋律超級英雄電影。

可以說正是這樣的舉措,讓電影版《攻殼機動隊》在改編更帶文藝氣息的劇場版的基礎之上,成為了一部合格的商業電影並得以上映。

然而這個看似合理的商業選擇也造成了電影版《攻殼機動隊》的飽受詬病。「攻殼機動隊」之所以具有IP效應,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劇場版中哲思的、前瞻性的故事內核,以及其所呈現出的疏離的、對於觀眾不友善的敘事態度,

對於許多喜愛劇場版的「原著黨」(《攻殼機動隊》的漫畫版、劇場版、TV版其實分別呈現出了不同的氣質,而我認為對於電影版罵聲最旺的應該主要是劇場版的粉絲)來說,這種對主題的降解無疑就是「毀原著」, 所以很多原著黨都將電影版稱為「空有shell,而沒有ghost」的「空殼機動隊」。

對此我不禁要為電影版《攻殼機動隊》叫屈,因為在我看來這顯然就是一個悖論:如果人們希望看到一部思想深刻的動畫電影被以更華麗(也就更貴)的方式呈現,他們幾乎不可避免地要忍受商業電影出於商業目的對原版宏大主題的降格以及對暗黑氣質的柔化。

不過說了這麼多好話,我仍然要說電影版攻殼的表現充其量也只能稱得上「合格」,因為在非原著黨的欣賞體系中,影片仍然存在兩大硬傷——劇情過於簡單和角色塑造單薄。

劇情部分的槽點很多朋友都提到了,幾個明顯的轉折點都太「硬」,沒有足夠的鋪墊。比如女科學家在最後一刻良心發現告訴少佐真相,和少佐面對傀儡師「強強聯手顛覆人類」的offer的斷然拒絕,都缺乏說服力。

不過我倒認為這對於漫改電影來說也算不上不可原諒,以豆瓣評分高達9.0分(也許有悼念希斯·萊傑的成分)、深受觀眾認可的諾蘭版《蝙蝠俠:黑暗騎士》為例,各主角的搖擺與變卦也都在一瞬間。

然而《黑暗騎士》的優勢在於影片繁複的支線內容消解了對角色決策過程描畫的單薄,除了蝙蝠俠自己在個人榮譽與哥譚福祉間的選擇,哥譚黑幫與香港財閥的勾結、警察吉姆·戈登對哥譚司法腐敗現狀的無視、雙面哈維在善惡間的搖擺,都促成了影片「豐滿緊緻」的觀感。

而電影版《攻殼機動隊》也許是一定程度在敘事上沿襲了劇場版的慢節奏,故事上也只是雜糅了電影版和TV版的一些劇情並作了美式改良,缺乏延展,從頭到尾就是少佐的個人秀,幾乎沒有支線劇情,又缺乏一個強大的故事內核作為支撐,劇情上的短板就顯得尤為明顯,氛圍渲染部分顯得過於拖沓,而情節轉折處又過於敷衍。

除此之外,影片的角色塑造也被頻繁吐槽,除了少佐之外,其他角色都流於表面,過於臉譜化,不僅是九課為了政治正確而替換的少數族裔警員毫無存在感,連巴特、荒卷這樣在劇場版中極具特色的角色也沒有什麼發揮的餘地。

總的來說,電影版《攻殼機動隊》是一部中規中矩的商業片,它不爛,也有相當的可看性,如果想看一部視效華麗劇情簡單內核淺顯又有點小特別的商業電影,電影版《攻殼機動隊》能完美滿足所有需求,但如果是因為押井守的劇場版而期待這部電影的話,還是不建議去觀看了。


為了不受95年押井守動畫版的干擾,從而影響我對好萊塢改編的《攻殼機動隊》的評價,我這次是先去影院看的真人版,再回過來看的動畫版。

不可否認,真人版的《攻殼機動隊》在特效上的確花了大功夫,不僅高度還原了動畫里的很多場景,而且在3D特效的加持之下,細到義體人的一根根神經纖維,一寸寸皮膚,大到整個城市的車水馬龍,燈火輝煌,都給人如夢似幻的美感。尤其是隱形的少佐那場在雨里的打鬥,水珠飛濺下的一招一式,讓人感受到了一種意境,一種獨屬東方武術的意境。

關於特效,還有一點不可不提,在電影中途,畫面里會有一塊板磚碎片飛射而來,戴著3D眼鏡的你們千萬別躲,那是特效,不會從屏幕里飛出來砸你的!

影片的第二亮點就是寡姐的顏值了,一張西方面孔來演東方人物,卻沒有感到任何違和,相同的髮型,相同的衣著下,斯嘉麗·約翰遜憑藉著不俗的演技,成功塑造出了素子這樣一位日本女性。

而本部影片也有讓人詬病的地方,就是劇本了。這是很要命的地方,電影說到底是在講故事,一個故事要是講不好,那特效再好,演員再賣力也無濟於事了。

我也一直堅信,一個沒有懸念的故事註定不是好故事,不到最後不知道結局的故事,才值得我們走進去。

真人版的《攻殼機動隊》,卻沒能做到這一點,影片一開始講少佐出現記憶偏差,服用公司藥物,這個時候,作為觀眾的我就有了一種強烈的預感,最後的大反派一定是公司。因為最近這些年,這個套路用得實在是太多了,主角聽從上司領導的命令去執行任務,在任務過程中逐漸發現任務另有隱情,順藤摸瓜之後發現上司領導才是幕後大boss。這個套路模板老得讓人一眼就能看到結局。

《攻殼機動隊》亦是如此,公司和九課讓少佐去追殺久世,結果久世告訴少佐他是被公司改造的失敗試驗品,接著兩人便找回記憶,原來曾經迫害他們的是公司,最後便去復仇了。

整部影片唯一有懸念的地方就是追蹤久世的這段情節,在少佐遇到久世之後,整個故事已經沒有任何的吸引力了。

另外,真人版的《攻殼機動隊》里,還有一個缺乏邏輯性的情節,就是少佐去公司找記憶,途徑就是雙手投降,被抓後,指望博士心軟告訴她真相併救她出去?

萬一博士不告訴她真相,那她一點自保之力都沒有,就這樣直接被銷毀了?劇終?

無法想像,影片會這麼處理少佐尋求真相的故事。

相比而言,95年動畫版《攻殼機動隊》處理得則好得多,雖然也是在結局之前通過九課之口告訴觀眾傀儡師的真實身份是程序,但那是為了之後電影闡述觀念思想所做的必要鋪墊,倒不為過。

而且傀儡師的身份從被試驗的人換成程序,整個影片的觀感就完全不同了,由一個單純復仇的爆米花故事變成了討論人性與科技之間矛盾的影片,兩者立意雲泥之別。

總而言之,好萊塢版《攻殼機動隊》這是部打著《攻殼》名號,披著科幻外衣的復仇故事,沖著特效和演員去,倒不至於太失望。


只有殼,沒有魂兒


僅作為一部科幻片來看,2017年《攻殼機動隊》真人版是優秀的。

不僅特效無可挑剔,甚至這部《攻殼機動隊》在方方面面都能找到對原著的還原——無論是畫面還是道具上,導演和製作方都在致敬動漫,甚至主角斯嘉麗的身材都完美還原了原著中草薙素子。這給我們廣大宅男群體一個進電影院的理由,製作方如此用心,原著黨還有什麼好說的?

在科幻片的製作上,好萊塢是當之無愧的第一。這部《攻殼機動隊》製作成本高達1.1億美元;由最炙手可熱的商業片演員斯嘉麗主演;賽博朋克的場景表現地也相當到位,而且電影里對原著的還原場景也相當多。

這麼看來,這部誠意滿滿的電影理應獲得成功。

但是,作為一部漫改電影,《攻殼機動隊》並不合格。

人為什麼為人?我又如何證明我存在?如果我的記憶和身體都不是真實的,那我究竟是不是我?

——這些都是原著中的思考和疑問。

但是在這部真人版里,這些問題都被淡化了,電影將原著里所有對於「存在」這一主題的思考,都轉變為米拉與商業帝國和商業陰謀的抗爭。

文藝內核和商業外衣如何取捨,是好萊塢這些年最大的問題——他們往往為了讓觀眾看得爽,放棄了劇本中原有的悲情內核和思索,爽是夠爽,爽完之後呢?

其實賽博朋克風格電影,除了這部《攻殼機動隊》之外,還有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銀翼殺手》。

相較於《攻殼機動隊》,《銀翼殺手》在篇幅上更多地遷就了主角對於「人如何存在」這一主題的探索。即便是《銀翼殺手》的續集《銀翼殺手2049》,也沒有為了讓觀眾看得爽,放棄了對於很多觀眾來說可能晦澀的主題。

《攻殼機動隊》之所以被奉為神作,不僅僅是因為賽博朋克這一藝術風格,也不是因為讓人血脈噴張的打鬥畫面,而是因為動漫帶來的思考是悲情且深刻的。

當然了,《攻殼機動隊》並不是一無是處的,而是因為作為一部漫改電影,它對於原作主題的理解有些偏移了。

我們宅男可不是那種只愛看美少女戰鬥的畫面啊混蛋!


通俗化的一部探討人性的電影,值得花近2小時在電影院里坐一坐。與同其幾部X產片相比,好了很多。所以個人認為整體6.5的豆瓣評分偏低。原因您可以抽空看評分較低的那幾個影評。

裝進機器里的人腦還算不算人

故事表現上挺簡單,一個人身體死亡之後,腦子被保留下來,裝進一個機器外殼裡,然後變身成為警察,在第九課,新名字叫「少佐」,打擊壞人。期間穿插的主線是少佐找回自己真實身份的過程,也是找回自己人性的過程。開始這姐們兒感覺自己只是機器,她的製作者跟他說——你是個有靈魂的人。由於機器外殼是一家公司提供的,公司高管認為「少佐」是他們的產品,不太需要人性——這哥們是劇中大反派。

也正是因為腦中保留了人性,才有後來一系列故事。

對永生和健康的哲學思考

我不是原著黨,就電影本身而言,為照顧全世界觀眾的思考水平估計是做了簡化——壞人特別壞,好人特別好,中間型人物時好時壞,比如:久世。

看電影就是做白日夢,如果能引發點兒思考,那就更好了。這部電影可以。

如果身體可以隨便換,那我們還是不是以前自己?機器可以替代身體,時不時都能修好,那我們還是不是自己?我們的人性能保留多少?

考慮到最近技術的快速發展,下一代人有機會活著面對這個問題。還好,我這一代應該還不用。

認識一位中關村大咔魯老,有一次他對我說:「我覺得咱們這一代如果能活到80歲,應該就不用死了!」

魯老的意思應該是那時候會有各種先進技術,可以換這換那的,某種意義上形成了永生態勢。

我當時沒想太明白,於是就沒接話。

看完這部電影我想明白了——還是到點兒就死,比較好!不用換取無意義的永生。

自然界用老化和死亡更新基因庫,保證基因庫的健康。

個人是未完成態,並不是什麼最終產品,不必求什麼永生!

魯老,加油!

影片得分較低的原因分析

估計是忠於原著的朋友對電影表現出來淺顯而普適的劇情感覺不適應。這部劇可是啟發過《黑客帝國》的!

不過,考慮到畢竟不是什麼哲學著作,想深刻您可以去讀書,看電影還是求個好玩兒和心理滿足感 。

整部電影場景華麗值得一看,比同期的《冰雪大作戰》意思深刻很多,也好很多。

還是那句話,

值得我投入的時間。


一提起《攻殼機動隊》,影迷們心中的經典代表作大概會自動關聯到1995年的劇場版。有評論認為,1999年黑遍全球的《黑客帝國》中人物特點設定里的脖子後面是連接網路的埠,即「人機一體」相關影視作品的創作,多少都受到95版《攻殼機動隊》的啟發,日本在這一塊的創作成就領先其他國家整整4年。好萊塢接手這一題材後,物料放出階段,影迷們看到寡姐的西方美人臉,就開始擔心起這部經典作品來。影片上映後,果然沒讓廣大影迷的擔憂落空,豆瓣評分低的可憐。寡姐凹凸有致的身材裹在同體乳白色的服裝映入觀眾眼帘時,看頭還是有的。作為公安九課隊長的草薙素子,前作當中東方女性的造型這次被一張歐美稜角分明的臉取而代之,等同於強行要觀眾把深邃眼窩、豐潤厚唇帶入為東方女性的音容笑貌。當然,整部劇都見不到素子的笑容,都是槍林彈雨里來回穿梭的女超人既視感。這畫面好擰巴,臣妾想不到。出了造型上會出現令人水土不服般的不適感之外,很多影迷對於素子原本哈姆雷特式的悲劇人物性格在本片中並沒體現,表示失望。影迷們覺得好萊塢名不見經傳的導演把前作的深度弄丟了。對於深度這一點的追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從前後兩個國家兩種影片目標來看,日本劇場版的深度性,在原作紮實的基礎上很容易實現,東方創作團隊把哲學、宗教等內容,恰當的融入劇情後,角色背後無法抗衡的隱秘力量會使觀眾各自發散出基於自身經歷的聯想感慨。對於好萊塢體系中,一商業訴求、娛樂性為主的創作出發點來說,要求西方團隊拍出太有「深度」的作品,未免張冠李戴,與其強凹深度,不如就好萊塢一貫的「英雄成長之路「的保險道路靠譜。2017-10-22 16:53——衡·Isabella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攻殼機動隊》?碰巧很早之前我看過。很奇怪的一部日本動畫片,不同於火隱、海賊王一類的日式主流動畫片,該片灰暗、冷血,反應的是未來戰爭廢墟下的鬥爭。故事發展有點怪,老實說當時有點看不懂,直到看到楊不風寫的---《攻殼機動隊》:日本「安保一代」的精神遺產

之後又看了一遍片子,看懂了。

文章分析了《攻殼機動隊》原名—Ghost in the Shell的由來,以及其中所包含諷刺笛卡爾式二元論的思想,故事的主線也讓人聯想起二戰時軍部右翼政變,故事灰暗的主色調真是反應這一思想。片中各種矛盾的衝突隱射出二戰後日本的軍備發展和種種限制下地矛盾心態。即想反抗又無力招架的矛盾。

細細品,這片子還很有內涵,值得慢慢看。


前段時間上映了一部重量級電影《攻殼機動隊》

目前從票房來看,似乎也並不是很讓人滿意,

原著粉嫌拍的太淺顯,

普通觀眾嫌拍的太深奧,

而我看完一直在想一個問題,

日本遊戲動漫,為什麼一到好萊塢就跑偏!

口說無憑,

請看視頻~

{!-- PGC_VIDEO:{"hash_id": 17354406762502241748, "video_md5": "f0d73d00be953dd4cc179768b9875452", "thumb_height": 360, "media_id": 51037867343, "vname": "20170410u65e5u672cu6e38u620fu52a8u6f2buff0cu4e3au4ec0u4e48u4e00u5230u597du83b1u575eu5c31u8dd1u504f!.mp4", "neardup_id": 17354406762502241748, "thumb_width": 640,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1b7b0001eab1e33eb228", "vid": "b2b670475e0745cbb69db712f52de82b", "duration": 179, "vu": "b2b670475e0745cbb69db712f52de82b", "md5": "3d3ca1ec0fbe31e0a05e8cd40bca19c7", "item_id": 6407570763267703297, "user_id": 51038104288, "thumb_uri": "1b7b0001eab1e33eb228", "group_id": 6407568068495622401, "thumb_url": "1b7b0001eab1e33eb228", "video_size": {"high": {"h": 480, "subjective_score": 2, "w": 854, "file_size": 9266377}, "ultra": {"h": 720, "subjective_score": 1, "w": 1280, "file_size": 18402412}, "normal": {"h": 360, "subjective_score": 2, "w": 640, "file_size": 6488942}}} --}

日本遊戲跟動漫向來擁有頗高的人氣,

不僅是亞洲,甚至在世界範圍內都被很多人所推崇,

在中國,有那麼多人追日本動漫追的廢寢忘食,

而在美國,好萊塢片商則極具商業頭腦的想到翻拍這些遊戲動漫的真人版來尋求商機。

於是各種瘋狂的購買版權,

但是很多片商在買完版權之後又停滯不前了,他們發現了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

文化差異!

可是也有給自己創造困難硬著頭皮往前沖的,

於是就有了《七龍珠》、《拳皇》等這些名滿天下的經典作品。

《七龍珠》豆瓣評分3.7,

《拳皇》豆瓣評分3.0,

《七龍珠》找了華裔導演執導,而《拳皇》則是陳嘉上導演(儘管他一度不承認這是自己的作品)。

前幾年韓國電影借鑒香港電影,取得不俗成績,

可是為什麼日本動漫跑到美國就總是不靈呢?

如視頻里所說,個人不成熟的認為有三方面原因:

文化差異。

地獄構造。

創作心態。

或許還有其他的原因,希望你們這些知識淵博的人能告訴我。

回到《攻殼機動隊》,這到底算不算一次成功的翻拍呢?

我認為成功算不上,但至少算是及格的。

我們完全能感受到導演在執導這部電影時候的內心糾葛,

他既要拍出原著粉對「攻殼」世界高深的認知,不能拍成純爆米花電影,

又要考慮最普通大眾的接受程度,沒法拍的太深奧,

還找來寡姐,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於對市場的考慮,

最後呈現出來就是原著粉覺得拍的有點淺顯,普通觀眾又認為拍的略顯晦澀,

而票房數字更說明這不算是一部受市場歡迎的商業大片,

不過在我看來,

性感的寡姐、對原著相對通俗的解讀以及炫目的特效,都算是好萊塢此番翻拍的看點所在。

所以我覺得這次翻拍是及格的,

不知道你們是什麼看法。。。

一起交流交流。


作為影評人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1、《攻殼機動隊》展示的是一個充滿灰暗金屬質感和頹廢蒼涼的末世,也是一部糾纏於人與非人模糊界限的科幻名作。原著作者日本漫畫家士郎正宗用冷峻的繪畫風格,一掃御姐與蘿莉組成的ACGN世界,將略帶變態性幻想並迷戀其中的讀者喚醒,直擊技術如何改變人類社會這個核心主題,冰冷的畫風包含著鋼鐵般的硬度。

2、斯嘉麗·約翰遜多了一絲嫵媚,少了一些冷漠,與原著角色最大的差別就是,她對自己成為半機械人的事實無動於衷,更沒有陷入認知的狂亂中迷失自己。如果說士郎正宗的漫畫,重點探討的是技術改變人類造成的後果,則押守井的動畫專註於對賽博格技術的哲學解讀,而英國導演魯伯特·桑德斯卻將這部主題深刻的賽博朋克名作,拍成了老套的美國版正邪對立的主旋律。

押守井版的《攻殼機動隊》

3、對於非《攻殼機動隊》的粉絲而言,有女神斯嘉麗·約翰遜擔綱,故事只要簡單清晰,打鬥激烈熱鬧,音效驚天動地,就足以值回票價。但是對於該漫畫原著的鐵杆擁躉來說,電影所要傳遞的信息,就少得可憐,他們不滿意,也情有可原。實際上,作為風靡了五十年的科幻小說和電影主題,賽博格這個概念從誕生起,一直到現在,其蘊含的意義要遠超我們的想像。

4、早在1960年代,美國航空和航天局的兩個科學家曼弗雷德·克林斯和內森·克蘭首次提出了「賽博格(cyborg)」的概念,目的是希望通過技術手段對空間旅行人員的身體性能進行增強,而不用營造適合宇航員生存的空間,就可以使人類在外層嚴酷的環境條件下生存。此後,賽博格的定義繼續延伸,有了更加廣闊的內涵。

5、如今有美國神經外科醫師菲爾·肯尼迪為了推廣賽博格技術幫助殘疾人重新站立而為自己做腦部植入手術,有英國雷丁大學的控制論教授凱文·沃里克在身體裡面植入了很多晶元,用思維操作電腦。賽博格技術發展到今天,距離電影中人機合體的未來場景還非常遙遠,很有可能永遠停留在幻想中,無法實現。畢竟,人類還是血肉之軀,通過外科手術向身體里植入人造設備風險極大,更遑論將一個活的大腦裝入鋼鐵軀殼了。

6、人機合體是我們對超強能力的渴望,因為脆弱的人體經不起稍微重些的打擊,對力量的膜拜讓每個人都渴望成為超級戰士。半機械人具有遠超常人的爆發力、持久力、敏捷性和高智商,上天入地,無所不能,這些吸引人的要素,讓賽博格題材成了科幻中的熱門,經久不衰。

7、真正深入人心的賽博格技術,應該是模糊了無機和有機的界限,模糊了自然與人工、物質與精神的界限,突破了人類和動物的界限,超越了人與機器的界限。按照美國學者唐娜·哈拉維的觀點,賽博格最終就是要超越由於族群、種族、性別、階級等身份認同造成的彼此矛盾衝突的困境,建構一個「多元、沒有清楚的邊界」的新主體。這是一種未來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大同,是一種理想的新人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