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篇《用我的親身經歷告訴你,爲什麼有人運氣好,有人運氣差?》中分享了自己在國外找工作的經歷,收到了來自大家的強烈反響。

  很多人好奇我是如何形成讓我受益良多的“成長型思維”的?

  這個問題我也問了自己好久,因爲我希望把我的成長型思維傳承給我的孩子,所以在當媽後我總是不斷追溯自己的成長經歷,試圖找到我思維模式形成的根源,再把好的人生經驗留下傳給孩子,不好的自己反思改正掉,儘量不要讓孩子重蹈覆轍。

  成長型思維 VS 固定型思維

  在談論成長型思維前,我們先來看看兩種思維的定義。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

  我的能力和智商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我努力,這一切都是可以改變和進步的挑戰可以幫助我進步,失敗說明我在學習別人給我的反饋可以幫助我變好

  而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則相信:

  我的能力和智商是天生的,跟我努不努力無關

  我只做我會做的事,挑戰我沒做過的任務萬一失敗了多沮喪難堪啊,還是呆在舒適區更保險

  別人給我的反饋是人身攻擊,他們是在嘲笑羞辱我做得不好

  世界上研究“成長型思維”最著名的教授Carol Dweck說:

  “The view you adopt for yourself profoundly affects the way you lead your life.” ——“你對自己的看法深刻地影響着你這輩子的活法。”

  曾經起點差不多的同齡人,離開學校後差距越來越大,原因就在於是否擁有成長型思維。

  1. 知道自己不知道

  很多讀者留言說,成長型思維就是要對世界保持好奇心。這句話說得沒錯,好奇心是一種精神追求,是持續學習的驅動,可是如何才能保持一顆好奇心呢?

  我認爲最重要的一點是:知道自己不知道。

  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時候,他就會自以爲是地覺得自己什麼都懂,自己眼裏所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全部。

  我讀小學和初中時一直自我感覺特好,每次考試都是輕輕鬆鬆進年級前三,覺得自己太牛逼了。

  後來我考入了湖北省最好的高中華師一附中,之前的人生觀完全塌陷了!高中裏高手雲集,同學們成績好不說,還個個家境好,情商高,知識淵博,多才多藝。

  很多人一進高中就衝着申請藤校去的,根本不走高考這條路。而我之前活了十幾年滿腦子只有考試和分數,壓根不知道還有其他選擇。

  正是因爲接觸到了這些優秀的同學,見識到了他們人生的不同活法,我才意識到原來的自己是多麼幼稚渺小,真的就是一隻井底之蛙!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開了眼界的我再也不覺得自己有多牛逼了,自此開始奮發向同學看齊,全方位發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擴大知識面。高中時養成的習慣始終沒有停止過。

  一個人要見識過世界之大、之複雜,才能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學得越多,才越能心平氣和地承認自己懂的還很少。

  希臘先哲蘇格拉底說:“我知道自己無知,別人卻連‘無知’都不知道。”

  一個人能意識到自己不知道,已經是很大的智慧。我們只有先意識到自己不知道,纔有動力去學習。

  給家長的建議:可以從小多讓孩子瞭解和體驗世界的廣博和多樣性;多認識和接觸不同的人,尤其是那些活法跟我們不一樣的人;廣泛閱讀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書籍;嘗試去理解不同人的不同想法。

  孩子的眼界被打開了,思維開闊了,好奇心就會促使他不斷探索更大的未知世界。

  2. 養成思考的習慣比知識儲備更重要

  那是不是一個人知識越淵博,學歷越高,就越具備成長型思維呢?不一定。

  過去知識學得再多,也都是過去的事了。如今知識更新換代那麼快,知識儲備多少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現在有多麼渴望學習新東西。

  有一種人,他們拒絕接受新的理念和變化,他們對自己過去所知道的東西深信不疑,不願做出改變。如果有人向他們提出新觀念,他們會出於心理防衛而拒絕接受,甚至連嘗試都不願。

  然而事實上,這個世界是不斷變化着的,我們過去的很多認知都會隨着時間和科學的發展而被顛覆,改變才能適應,不改變只會被淘汰。我們應該隨時做好準備反思和更新自己的認知,隨時質疑和推翻自己以前的看法,擁抱新的觀念。

  當我們指責別人的想法不對時,我們是否有心理準備改變自己的想法?不妨試着換一個視角看問題,也許會發現另一個人也是對的。同一件事,每個人視角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一樣,沒有絕對的對錯。

  給家長的建議:多引導孩子思考,而不是告訴孩子標準答案或急於對一種現象下結論。這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養成思考的習慣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不要讓孩子對任何事物過早地形成唯一固定的看法,而要培養多元價值觀,讓孩子從小意識到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不變的,一切皆有可能。

  一個思維開放通透,能夠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聽取不同意見的人,更願意去學習吸收新東西,也更善於挖掘人生的多種可能性。

  3. 相信自己能做到

  我在沙特讀研究生時,有天幫朋友的社團做了一張海報,那張海報在全校貼得到處都是,活動大受歡迎。

  其實,那時我根本不會做海報啊,我只不過是憑小聰明套用了我蘋果電腦裏pages軟件中的海報模板而已...

  誰知後來找我做海報的人越來越多,我都不好意思說自己那張海報是套的模板,只好硬着頭皮趕鴨子上架,熬夜自學PS。

  沒想到我現學現做的海報備受喜歡,學校Graduate Affairs的前臺(正好也是中國人)告訴我負責組織研究生活動的威爾士經理Paul正想招一名海報設計學生兼職,勸我去申請試試。

  憑着對自己能力的“盲目”自信,我帶着自己的海報作品去申請了,Paul一眼看中我的海報,馬上就開始給我佈置任務了。

  就這樣,我這個PS小白竟然得到了一份設計的兼職,跨界斜槓青年絕對就是我啊!我每天邊學邊做,看到出來的作品,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原來我也有設計天賦。。。真是不試不知道,一試嚇一跳!

  這還沒完,Paul又把我推薦給學校負責組織Winter Enrichment Programm(簡稱WEP)活動的經理,法國人Marie-Laure。

  每年一月份我們學校都會組織爲期一個月的冬季拓展活動,這一個月學校會花巨資邀請世界各地的名人和達人來做講座,開展workshop,涉及範圍極廣,每天從早到晚十來個活動應接不暇,每個活動都需要製作宣傳海報和手冊。(這個活動我在《國家要進步,人民卻不依》寫過,我還表演了非洲手鼓)

  帶着我的海報作品去見Marie-Laure時,我的心是虛的,我擔心自己作爲PS新手可能幹不了這麼高強度的設計工作,但我當時非常渴望任何工作機會,看到任何機會都想嘗試。

  我心裏有一個聲音給自己鼓勁:“怕什麼,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還有什麼是學不會的麼”——正是憑藉對自己學習能力的自信,我敢於接受挑戰。

  Marie-Laure很滿意我之前的設計作品,當場聘用了我做WEP設計師,和我一起共事的還有負責嘉賓後勤統籌(100多位從世界各地飛來的嘉賓)的哈佛男孩,和負責活動組織與策劃的法國女孩。

  還記得WEP開始前的寒假,同學們都放假玩去了,我在家死磕PS。WEP開始後,由於活動組織人手不夠,我除了做海報,還給法國女孩幫了很多忙,又向老闆Marie-Laure提出了組織中國春節晚會的主意。

  Marie-Laure發現我很擅長做組織策劃後,做出了一個明智的決定:重新再招一名設計,讓我專心負責組織活動,特別是春節晚會。

  這個決定正合我意啊!我本來也沒想朝設計師的方向發展,倒是一直想做與項目管理相關的工作,現在歪打正着心想事成了!

  WEP Team合影,中間是我,我左邊的就是老闆Marie-Laure了

  可以說,我獲得的這些機會,全部歸功於我對自己學習能力的自信。任何一個挑戰來了,哪怕是我以前完全沒有做過的,我總是很有自信地相信,只要我努力去學,就一定能學會。

  這種自信給了我敢闖敢試的膽量,幫助我在人生中屢次抓住機會,實現跳躍式晉級。換成別人,不一定都敢像我一樣接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任務。

  追溯起我的自信來源,我覺得有很大一部分在於我父母從小到大對我的正面評價和高預期。他們喜歡誇我聰明,但同時也會強調刻苦和戒驕戒躁的重要性,讓我既有自信,又有通過努力克服困難的不服輸性格。

  我在《基因和後天環境哪個對智商影響更大?看完最新研究結果我沉默了...》寫過,告訴一個人TA的智商高,對人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外界對孩子的期待和與之伴隨的心理暗示對孩子的學習效果和智商提升影響非常大。

  我從小到大“自認爲聰明”的自我認知帶給了我積極的心理暗示,形成了自我實現的預言,在心裏預言什麼,什麼就會真的發生。

  給家長的建議:我個人是並不反對誇獎孩子聰明的,適當屬實地誇孩子聰明可以增強TA的自信。當然要掌握度,除了誇聰明,更要誇努力的價值。讓孩子明白,智商和能力都不是固定的,越努力越優秀。

  千萬不要打擊孩子,讓孩子失去自信,對自己形成消極的自我認知。挑戰失敗並不可怕,每一次失敗都是成長的契機,而不是什麼丟人的事。

  家長對待失敗的態度對孩子至關重要,我們以平常心對待輸贏,孩子就不需要通過輸贏來向別人證明什麼,就不會害怕失敗。只有不怕失敗敢於嘗試的人,才真正有機會獲得成功。

  成長型思維是一個很大的話題,這個領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加入研究,以上是我目前想到的。也許以後我還會想到更多,會繼續和大家分享。

  人活着,思考和學習永不停止。在人生的馬拉松賽場上,後勁十足的人,都是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大家一起加油共勉!

  喜歡悠悠媽滿滿乾貨的原創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衆號【德國育兒研究】(ID: yoyomadeguo)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