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一種觀念叫做「原樣主義音樂表演」,就是說除了要按照譜子上的記號去演奏之外,還需要還原當年演奏這個作品時所使用的樂器,了解作品當時的時代背景。雖說原樣主義音樂表演與所提的這個問題並沒有特別直接的聯繫,但後者卻的確是有一部分原因是跟前者有關聯的。另外,巴赫的作品大多都為復調,復調的定義是什麼?就是有兩段或更多具有旋律性的聲部,每個聲部都有其自身獨立的意義,卻又統一成整體。既然是不同聲部,就需要把不同聲部都給區分明顯開來,旋律線條必須要清晰,這是作品要體現強弱的原因之一。巴赫的作品大多是寫給羽管鍵琴的,那個年代羽管鍵琴的音色還是有些許區別的,所以每個聲部的旋律都能表達得很明顯,而在現代鋼琴演奏的過程中,音色完全一樣,就不得不靠一些力度的變化,強弱的變化去體現聲部與聲部之間的區別,這種區別在巴赫的作品上來說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覺得吧,音樂這種東西,能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就好了,同一首曲子每個人彈出來的都不一樣呢,就算是同一個人,彈出來的也不一定一樣。有的人認為巴赫的一些作品絕對不可以踩踏板,也有的人認為,有些劣勢的地方自己沒辦法表達出來的時候,借用踏板去完善它並不是不可以。在能將作品順利演奏完的基礎上,再加上自己的理解,有什麼不好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