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癌症早期診斷指南》英文原版《guide to early cancer diagnose》由瑞士日內瓦世界衛生組織非傳染性疾病、殘疾、暴力和傷害預防司(NVI)的Etienne Krug和CherianVarghese指導編纂。

  本翻譯報告採用《知識共享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3.0國際組織許可協議》進行許可。

  參與翻譯校閱的工作人員

  審校

  王寶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控制中心)

  唐碧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控制中心)

  張其威(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趙 衛(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萬成鬆(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翻譯

  呂柯瑤 許 平 李容 林珊珊 貢梓軍 吳 桐

  鄭慧瓊 張旭東 燕蓉 劉雨菁 吳煥權 歐俊賢

  以上均爲公衛e家翻譯組成員,排名不分先後

  排版/設計

  張旭東(公衛e家)

  報告部分內容預覽

  全球每年都有超過1400萬人被診斷出癌症,其中的大部分人生活在低中收入國家。2015年,8800萬人死於癌症,佔全球死亡總人數的六分之一。癌症死亡的人數遠超因艾滋病,結核病,瘧疾死亡人數的總和。

  全球癌症死亡人數中大約三分之二來源於欠發達國家,因缺乏治療及診斷癌症的時間過晚,導致癌症致死率更高。延誤治療和癌症進展到晚期的後果極爲嚴重——癌症的進展會明顯增加因癌症致死、致殘的概率。因此關鍵在於明確及時診斷和治療的障礙,並實施針對公衆醫療的對應方案。

  指南適用範圍

  本指南旨在幫助決策者和規劃管理者瞭解癌症早期診斷,建立或加強早期癌症診斷服務,以及理解它與癌症篩查的不同之處。在具體環境下,這些信息可以幫助規劃和執行方案,減少癌症診斷延誤和晚期癌症,這些是有效控制癌症的常見阻礙。

  及早發現癌症需要準確瞭解當前治療癌症和導致治療延誤的障礙。一旦明確障礙,即可優先實施有效的方案,高效的措施,最終得以事半功倍地分配資源。本指南中包含的信息應用於促進衛生規劃,並在癌症綜合防治的背景下,及時改善癌症診斷和治療。

  癌症綜合防治的要素

  癌症是一組異質性疾病的統稱,幾乎可以影響身體任何部位,在解剖學和分子生物學中有許多種亞型,每種都需要特定的診斷和管理策略。癌症綜合控制由預防、早期診斷、篩查、治療、姑息治療、護理--這些核心要素組成 。這些應由國家癌症控制計劃詳細規劃,基於癌症登記程序,結合強有力的監測機制進行評估,及以人爲本的綜合護理(圖1)。癌症控制是一項複雜的任務,只有當衛生系統在所有關鍵領域均具有足夠的能力,並且這些領域優先得到資金投入,癌症綜合防治才能取得成功。

  圖 1. 癌症綜合防治

  早期診斷和篩查的定義

  早期診斷,即對有癌症症狀的癌症病人進行早期鑑別。這與癌症篩查截然不同,癌症篩查,是對尚未出現異常症狀的目標人羣進行未發病(潛伏期)的癌症和癌前病變的鑑別。癌症的早期診斷與篩查都是癌症全面防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兩者在資源、基礎設施要求、效果和成本上都有根本的不同。

  癌症早期診斷的對象是有癌症症狀和體徵的人。早期診斷的目的是儘早確診,儘早治療。如果診斷及時,癌症在可治癒階段就可能被檢測到,這會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以及日後的生活質量。以下是早期診斷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認識癌症症狀,獲取醫療服務;

  第二步:臨牀評價、診斷、分級;

  第三步:進行治療,包括緩解疼痛。

  相比之下,篩查則針對表面健康,沒有症狀的人羣。使用分子生物學檢驗(如人乳頭狀瘤病毒檢測)、鏡下直檢(如VIA 醋酸染色肉眼觀察)、影像(如乳腺x射線影像)或者其他快速、可廣泛用於目標人羣,鑑別潛伏期癌症或者癌前病變的方法。篩查和早期診斷的不同之處在於,篩查是對目標人羣進行潛伏期癌症和癌前病變的評估,大多數人的檢測結果都是陰性的(圖2)。

  圖2. 根據症狀出現的時間來區分篩查和早期診斷

  早期診斷的影響

  一直以來的證據顯示,癌症的早期診斷,結合可接受、可負擔的有效治療,在癌症分期前移和降低死亡率方面有積極作用。在英國,由於早期診斷的改善並提供有效治療,65歲以下婦女乳腺癌死亡率下降超過50%。由於早期診斷的改善,在引進篩查之前,其他國家也出現了類似的乳腺癌死亡率降低的情況(圖4)。

  同樣確定的是,減少治療延誤可對治療結局改善產生重大影響。一項研究顯示,與中度治療延遲(3-6個月)相比,短暫延遲(

  圖4.美國實施癌症早期診斷政策造成的影響

  備註:圖示美國大衆防治乳腺癌意識提高帶來的影響,上圖通過死亡率與發病率之比來進行衡量。總的來說,死亡率與發病率之比的比值越大診斷爲癌症的人死於癌症的比例越高。在引入乳腺x線影像檢查和輔助化療之前,由於早期診斷相關政策的改善,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有顯著改善。

  健康素養差

  健康素養包括決定個體接受、獲取、使用文化及語言上的適宜信息以促進和保持健康的動機和能力。缺乏癌症症狀認知的患者很常見,並可能導致評估症狀的時間延長和嚴重的就醫延誤。這尤其與症狀不明確的兒童期癌症相關。

  癌症病恥感

  很多癌症患者由於未就診、診斷技術不足、其他疾病掩蓋等各種原因不能確診,有的患者死亡原因未知或者在家裏死亡,也不能排除是癌症導致。有癌症的地方,往往恐懼和宿命論就會產生。癌症病恥感是與癌症患者相關的個人或社區的貶低感。社會、文化、性別、及法律和監管環境相關的社會規範等因素會影響患者尋求醫療保健服務。患者可能對症狀感到難堪不安,或擔心治療癌症對經濟或個人造成影響。

  社會文化障礙

  患者可能錯誤地相信癌症是無法治癒的,或將癌症治療與死亡或疼痛聯繫在一起,導致延遲或不尋求治療。由於癌症治療方法的不健全,導致每個家庭,以及每個社區產生不同的顧慮。患者與醫務人員之間的溝通不暢,以及對癌症治療的不準確認知,可能會加劇這種情況。患者和醫務人員之間的宗教、性別、階級和信仰體系的差異可能會加劇誤解。此外,患者可能不清楚或者沒有得到明確的指示如何在治療點中在恰當的時間及使用合適的設施進行現況評估。

  改善癌症早期診斷,需要通過形勢分析來準確瞭解目前衛生系統的各項能力,然後加強衛生系統的多個方面。形勢分析的結果有助於制定戰略重點,以解決共同的障礙。因爲整個系統會存在着許多的障礙,全面提高早期診斷需要取決於當地的衛生系統投資設施水平和衛生系統各部分——衛生人力資源、重點技術、衛生資金、衛生信息系統、領導與管理、和服務(圖8)。

  圖 8. 加強早期診斷的潛在干預措施

  動員並賦權人羣和社區

  通過提高健康素養、減少病恥感和促進醫療服務獲取,動員並賦權人羣和社區,使患者能夠及時進行臨牀治療。社區的重要目標,是提高人羣對癌症的瞭解和防範意識,聽取早期癌症診斷所遇到難題的意見反饋和尋找解決辦法。來自社區的意見反饋可以包括服務的地點、衛生設施的開放時間、醫療費用、服務行爲或處理諸如交通等問題。

  提高健康素養,降低癌症病恥感

  提高衛生素養和減少病恥感的具體策略取決於人羣主要的信息來源,包括印刷媒體、廣播、電視、社交媒體和其他網絡工具。用於促進公衆對癌症認知的干預措施應該採取適當的傳播方式,並且衛生系統的各個層面應該對癌症的認識一致。因爲及時的評估和治療可以增加治癒的可能性,關鍵信息包括對可能代表癌症的示警症狀的認識,如何對這些症狀進行評估。認識高度預測癌症的症狀包括知道如何自我識別這些變化,並理解特定症狀不需要過度的擔心,或者恐懼癌症(表3)。

  表3 與癌症相關常見的症狀和體徵

  引起這些常見的症狀可能因爲癌症或其他病症。有這些症狀的人應當立即就醫。

  大衆媒體是提高認識的一個重要平臺,儘管信息傳遞策略需要經過精心設計和測試,才能惠及最需要幫助的人羣。社交網絡也可以用來促進大衆追求健康行爲和提高健康素養。癌症倖存者和癌症防治倡導者在減少病恥感和提高公衆癌症認知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他們認爲癌症可以是一種可治癒的疾病,並且通過與專業團體合作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社區衛生工作者和民間團體可以幫助提高公衆健康意識,促進當地衛生服務機構的衛生保健工作。馬來西亞一項早期診斷的研究試點讓社區護士舉辦健康教育講座及討論篩查疑似患者。結果是在四年內乳腺癌三期和四期患者從60%下降到35%,宮頸癌四期患者從60%降到26%。

  通過減少經濟負擔,地理,物流和社會文化障礙來降低獲得治療的成本

  應該優先考慮基本的、高影響的、低成本的癌症診斷和治療服務,同時減少實用性受限的醫療直接和間接的現金支出。爲了減輕災難性醫療支出的風險,可以通過保險預付款,有條件的現金轉賬和記賬等方式減少現金支出。

  實用性受限的癌症治療方式包括,先進的手術方式,系統治療和放射治療。這些方式常常導致提供這些服務的集中設施需要患者長期等待。需要進行適當的規劃,以確保服務不加重地理障礙和導致更大比例人口的間接成本上升。最後,通過改善與患者和家屬的溝通,可以在適當的情況下克服治療的社會文化障礙(表5)。有效的諮詢和強力的媒體宣教,對癌症治療價值的宣傳,可以增強患者對治療計劃的依從性。

  表5.早期診斷的常見障礙和潛在解決方案摘要

  致 謝

  感謝公衛e家翻譯組成員對報告翻譯的無償付出,感謝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中心王寶華老師等無償對翻譯報告細心的校閱和指導。感謝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張其威、趙衛、萬成鬆老師無償的校閱指導。感謝知識共享同盟中國大陸項目組鄭毅老師對版權方面的指導。

  由“公衛e家”翻譯組無償翻譯成中文版本,於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ID:PreventiveMed)平臺全網原創首發,供所有人員免費使用,歡迎轉載(轉載請聯繫首發平臺)。

  文章來源:“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微信公號

  已授權《中國臨牀營養網》轉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