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盟軍發起了諾曼底登陸行動,成功將三百萬士兵運送到了歐洲大陸的主戰場上。通過諾曼底行動,英美聯軍成功開闢了西線戰場。他們不僅讓德國陷入了雙線作戰的困境中,還爲二戰盟國的勝利,起到了推動作用。諾曼底登陸行動,在二戰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般來說,英美等國向來都對蘇聯不太感冒,而蘇德戰爭又正好是一個削弱蘇聯國力的大好機會。那麼,他們爲什麼不等蘇德兩國繼續消耗,自己在背後坐享其成呢?

  (蘇德戰爭)

  其實,也不能不說英美等國沒有想過這個道理。

  1942年1月,德國兵敗莫斯科後,蘇德兩國的戰爭就進入了膠着狀態。德國雖然戰敗了,但是進攻勢頭不減。蘇聯雖然勝利了,但是總體上依然處於守勢。

  在這個時候,英美等國並沒有發動進攻。之所以不發動進攻,當然與英美兩國還沒有準備好有一定關係,但也可能是他們在等待蘇德兩國兩敗俱傷局面的出現。

  當時,英美等國採用着特殊辦法,來維繫蘇德兩國戰爭的平衡,這就是他們在武器和物資上,給予了蘇聯極大的援助。

  也就是說,德國雖然氣勢洶洶,但蘇聯因爲得到了英美兩國在武器和物資上的極大援助,就可以和德國耗上很長時間。兩國一耗上,戰爭就會進入消耗狀態,兩敗俱傷的局面,就會出現。

  不過,英美等國沒有想到的是,蘇聯會那麼頑強,接下來,蘇聯就迅速扭轉了戰爭態勢。

  (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2年6月,德國打響了斯大林格勒戰役。他們不但沒有達成預期的目的,還損兵折將,嚴重摧毀了自身的信心。這場戰爭,也成爲蘇德兩國戰爭的轉折點。

  1943年8月,在經歷了一個多月的坦克大戰之後,蘇聯在庫爾斯克又一次重創了德軍。這場戰役之後,蘇聯紅軍開始了收復國土的大規模進攻,反攻的號角已然吹響。

  從1944年1月開始,蘇聯向德軍發起了“十次斯大林突擊”,截至11月份,他們將戰線向西推進了1100公里,蘇軍大部隊已經逼近了德國邊境。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英美等國再不發起行動,將會出現兩種可怕的情況。

  第一種情況,蘇聯佔領大半個歐洲。

  在1944年1月時,蘇聯還在解除列寧格勒的威脅,而到了6月時,他們已經開始了對白俄羅斯的進攻。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蘇聯很快就會佔領大半個歐洲。

  這個時候,如果英美再不出手,別說坐收漁翁之利,恐怕他們自身在歐洲的利益,都會受到嚴重威脅。這不是在削弱蘇聯,這簡直是在喂肥蘇聯。

  (諾曼底登陸)

  第二種情況,蘇聯與德國和談。

  當蘇聯處於攻勢的情況下,英美等國可以通過停止物資供應的辦法,來抑制蘇聯,再一次維繫戰爭平衡。不過,這樣一來,蘇聯很可能就和德國進行和談。

  蘇聯與德國和談並不是不可能。早在1939年8月,在德國向波蘭發動閃電戰前夕,蘇德兩國就簽訂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一旦蘇德兩國達成了何談協議,接下來,蘇聯將以英美等國不提供物資爲由,向英美的勢力範圍發起進攻。那樣一來,英美等國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因此,不管從哪個層面來看,諾曼底登陸發起的時間,都是恰到好處的,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作戰行動。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