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成都高新區桂溪生態公園內的錦城綠道,一羣孩子在家長的帶領下參加戶外活動。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王鑫昕/攝

  掃一掃 看視頻

  在櫻花盛開的春日,成都市民胡敏特別享受地鐵站和公司之間的12分鐘路程。那是一段他喜歡的綠道,春天有櫻花,秋天有銀杏,“能夠感知一年四季的變化”。

  成都市建設綠道乃至公園城市,是在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爲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這樣的宏觀命題,對這位市民來說觸手可及。有時候,他會在朋友圈裏曬一曬樓下草坪中的蜿蜒綠道,有時候隨手拍一張路邊的“藍花楹”。

  2017年4月,成都市提出,要全面加強人居環境建設,高標準打造天府綠道。成都市隨即開始系統謀劃和推進天府綠道建設,並決定以天府綠道爲支撐,構建以綠道爲脈絡的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這是一項宏大的規劃:整個天府綠道工程包括1920公里區域級綠道、5380公里城區級綠道、9630公里社區級綠道,總長度達16930公里,將分階段建設,到2035年全面建成天府綠道三級體系。

  “這意味着,成都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少有1公里的綠道,要讓市民出門步行5分鐘就可到達綠道。”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瀟說。

  截至去年年底,天府綠道累計建成2607公里,串聯起1000多平方公里的綠化體系,包括44個生態區、109個公園等。其中,就包括胡敏每天上下班路過的那段。

  和很多人一樣,胡敏也曾在朋友圈裏抱怨過身邊的環境問題,但現在覺得“成都的天府綠道越來越讓人看得見、觸得着”。綠道甚至讓他想起了唐詩中描繪的“花重錦官城”的畫面,“那是成都最美的歷史片段之一”。

  胡敏的感受也是成都市建設綠道的一個目標:要以天府綠道體系爲抓手,構建高品質生活場景和新經濟消費場景,重現“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勝景。

  創造這個勝景,要對既有的交通格局進行調整。比如,賦予自行車等綠色交通工具更大的路權,構建慢行系統。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副局長屈軍說,綠道建設要倡導綠色出行,把更多的道路資源還給自行車和行人;另一方面,沿着綠道來佈局超市、咖啡館、體育設施等,通過慢行系統導引人流,構建新的市民消費場所。

  對兩歲多的何大川來說,綠道爲他在鬧市中開闢了一個親近自然的樂園。他幾乎是家附近綠道的小粉絲,總是要外婆帶着他,並約上小區裏的小夥伴去綠道公園滑滑梯、撈小魚、數鴿子等,平均每週要去逛三四次。

  這打消了外婆翁繼紅的安全顧慮,孩子可以在綠道上撒歡,大人不用擔心交通安全問題。

  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楊瀟說:“天府綠道就是要爲市民‘慢下腳步、靜下心來、親近自然、享受生活’創造條件。”

  這意味着,綠道建設不僅僅是修路,更是對整個生態環境的治理。以錦江綠道爲例,這段長達240公里的綠道沿着錦江自北往南延伸,其建設要經歷“治水、築景、添綠、暢行、成勢”,光治污就要花一年時間。

  “杜甫曾經描繪了‘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成都美景,這幾年隨着大氣質量的改善,人們經常能看到城西的雪山。”成都文旅集團品牌文化部總經理廖三怡說,“爲了重現‘門泊東吳萬里船’的場景,我們才推出了‘夜遊錦江’項目,也是給綠道增加文化元素、休閒項目。”

  廖三怡說,在一定程度上,錦江綠道的建設及錦江生態的治理,就是要重現詩中的錦江美景,爲市民營造一個美麗宜居的公園城市。

  建設公園城市的目標,在2018年7月寫入成都市委十三屆三次全會的決定。這份決定提出,要把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作爲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綠道爲脈絡、以山川爲景勝、以農田爲景觀、以城鎮爲景區,實現全域公園化,繪就錦繡天府新畫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