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有人說叔本華是寫心靈雞湯的,甚至還有人說叔本華在當代就是民哲。

這些說法不是胡扯嗎?叔本華是耶拿大學哲學博士,當過柏林大學哲學講師,晚年成為挪威皇家科學院院士。這種水平的人怎麼會是心靈雞湯作家或民哲?

還有人說很多哲學史沒有叔本華。但我讀過的所有版本的哲學史都有他,而且講解他的內容還比較多。

為什麼還會有不少人說出那些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言論?


很正常,你指望那大部分人讀幾本哲學書原著簡直是痴人說夢

他們對哲學家的了解基本就是幾個段子,幾個評價,幾句名言

然後叔本華就慘了,先是悲觀主義和仇女兩大標籤

偏偏叔本華又是個語言大師,你去翻翻他的原著,你會發現你沒讀過哲學都看得懂

叔本華是一位語言藝術家,只因為他的語言,我們就應該讀他的著作。

——弗蘭茲·卡夫卡

一般人是不敢給康德黑格爾維特根斯坦這些人差評的,因為他們的書隨便翻一頁到處都是哲學術語,萬一別人和他爭辯結果暴露出自己完全門外漢一堆詞的意思都解釋不清怎辦?

但是叔本華的書,起碼他們字面意思看得懂,於是他們就敢開始評價了

也是因為上面的原因,叔本華的很多看似心靈雞湯的結論,被他們洋洋自得的拿出來嘲諷

他們不會知道叔本華原著推出這些結論的過程多麼有說服力

其實也無所謂,幾千年來,中國乃至世界歷代皇帝大臣巨富學者那麼多,大部分還不是說名字別人根本不知到是誰。叔本華怎麼說也是哲學史留名的人,21歲靠《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得了博士學位,《論意志的自由》獲得了挪威皇家科學院褒獎,《人生的智慧》現在豆瓣各個版本都是9分往上走,想批判他的人先亮個一本哲學系牌子不過分吧?


大眾對哲學家的了解程度與哲學家名字長度呈負相關。所知道的有限的幾個名字特短的哲學家裡,例如尼采 叔本華 羅素 休謨,從他們豐富的思想里挑出幾句意林格言式名句批判一番以顯示自己的哲學素養。

所以你看批判赫拉克里特 安瑟爾謨 維特根斯坦的人就少了很多 我看叔本華虧就虧在名字太好記……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深層次的,一個淺層次的,我先講深層次的。

叔本華的哲學有一種魅力,即一種弒師的衝動。同樣有這種魅力的說個大家都很清楚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哲學也是有一種毀滅性的力量在裡面,毛主席第一次接觸馬克思,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候,讀的並不多,但悟性高,直接從裡面汲取了四個字:階級鬥爭。同樣的,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一門學問有這種特質,那就是王陽明心學,總而言之,所有強調人的主體地位的學說都有內在的毀滅性,因為強調人本身,就容易不強調規則,不注重體系,像馬丁路德的新教也是一樣,人人都可以跟上帝對話,那麼這個教就很難形成一個整體,基督新教是派別最多的教會,也是互相不服,心學也是呀,王陽明一死,門派林立,馬克思哲學更加不用說,到處都有解讀的,知乎不就很多嗎,吵得不可開交。

一般來說,這種毀滅的衝動,建立在完全理解了相關學說的情況下,有三種行為層次,以叔本華為例:

第一是對自己的毀滅,即狂熱的叔本華宗教信徒,這種就相當於把自己搞丟了。

第二種是對叔本華本人的毀滅,即完全嗤之以鼻,大恩如大仇,東西是好東西,但你不是東西。

第三種是對他人的毀滅,即偷偷的學到了東西,但是不說,只說是自己想出來的,因為世界是我的意志嘛,這不都是叔本華教的?

這裡我舉一個真實的例子,還是叔本華在世的時候就已經發生的,當時一個丹麥皇家醫生,哥本哈根科學院院士——J.D布蘭迪斯,這個人在1833年和1834年分別發表了《冷療在疾病中應用的經驗》《惡病質的分類和治療》兩篇論文,而這兩篇論文裡面大量了採用了跟叔本華一樣的哲學思想尤其是關於意志方面的洞見,可以說將意志理論和當時具體的醫學技術思想結合了起來,叔本華在1835年的時候就看到了這篇論文,叔本華很關心當時科技的發展,各個學科的論文他都要看,以便於對自己哲學的驗證和思考,這就是頂尖哲學家的素質,哲學家肯定要關心科學,哲學家如果不關心科學那不是閉門造車嗎?

當時叔本華傻乎乎的天真的覺得這完全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因為這個老前輩在文章裡面完全沒有提到他,在任何地方沒有提到,就好像根本沒有他這個人,以至於有很多當時的評論家認為這兩篇論文有很多矛盾地方,當然了,幾十萬字的哲學思想得出的結論,不經任何的引用和論證直接拿來用,當然會導致當時業界人士覺得莫名其妙無法理解。不過儘管如此,叔本華依舊覺得這個老前輩是醫學界的權威人士,相信他不會做這樣的事情,他肯定是天才般的在臨床實踐中自主領悟到這些真理的。

天真爛漫的叔本華欣喜的把他關於意志在醫學診療中的理論應用至若珍寶,忙不迭的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加以闡述,結果萬萬沒想到的是,若干年後叔本華髮現這個老前輩對自己其實十分了解,不僅十分了解,而且在遺物中就發現了他自己的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可以想見叔本華的心情,在世的時候長期不被人理解,但是卻有很多人偷偷剽竊,這些人得到了啟發,但卻不給他署名,也不幫他宣傳,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同樣的事情在180多年後的今天,依舊在上演。這是人性使然,也是叔本華的學說本身自帶的特質,一言以蔽之,所有向內求的學說,都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因為它沒有規定,它沒有告訴你生活方式,它沒有一個可見的,清晰的外部信仰。

這是從深層次來說,從淺層次來說則很簡單,因為叔本華哲學相對別的哲學家來說敘述簡潔,文字優美,概念清晰,不亂造生詞,這就好比一個聖潔的殿堂卻沒有門,於是任何人都可以衝進來大喊大叫,撒泡尿再走,且褲子都不帶提的。

如何系統自學哲學? - 虞舜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36662897/answer/1127129025

公號:tkop520 哲學之王 介紹叔本華哲學。

歡迎關注


叔本華有句:老太死,重負釋。這句話聲名遠播,臭名昭著。

一個門外漢談起叔本華,似乎並沒有康德、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那樣裝逼,沒有馬哲那樣有用,沒有尼采、卡夫卡、克爾凱郭爾、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樣浪漫有范兒。

談起這種盛名之下暫無其他作用的哲學家,就像特殊時期張嘴就是主席語錄一樣,更只像是「我們都是讀書人,同志」的接頭暗號。

羅素重新發現萊布尼茲的典故讓人神往,但是多少人,多數情況下,我們對於很多知名又暫無其他附加值的哲學家、文學家都是「老漢/老太死,重負釋」的吁嘆。我們多數人都不是思進取、愛智慧的,只是平凡的庸眾而已。

魯迅不就被趕出教科書了嗎哈哈哈


因為他們只看過 人生的智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