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耳聞《攝影機不要停》是一部cult片,並且是一群籍籍無名的團隊,只花費18萬人民幣就拍攝而成的作品。

一般這種配置,我馬上想到的就是國內那些嘩眾取寵粗製濫造的網路大電影,對於這種影片看一眼都會嫌浪費時間。

可是《攝影機不要停》目前豆瓣評分卻高達8.4,高於94%喜劇片,高於99%恐怖片,

在日本本土,該片以18萬人民幣成本拿下了1.8億人民幣票房,

台灣地區上映後,一舉拿下周末的票房冠軍,

到中國大陸電影資料館上映後,更是一票難求。

到底是什麼樣的魅力讓這部電影獲得了如此熱烈的反響?

講真,我是看了10分鐘就已經看不下去了,感覺完全是電影學生的畢業作品而已,甚至更差。

「長鏡頭」或「一鏡到底」這種噱頭我也非常反感,

奧斯卡影片《鳥人》對長鏡頭的運用已經到了極致,它的意義就是讓我們發現一旦電影講究形式大於內容,反而讓作品盡失光彩。

可《攝影機不要停》依然在顯擺著長鏡頭,讓演員們尷尬的演技和不流暢的敘事硬傷更為凸顯。

看得我頭都開始疼了,辣眼睛,不想看,為什麼這種電影也能被吹爆?

遂打開手機編寫信息,準備化身正義的鍵盤俠,瘋狂攻擊電影和豆瓣。

然而,電影放映到37分鐘後,原本晃動的鏡頭變穩定了,粗糙的畫面正常了,人物台詞和故事敘事也流暢了,就像換了個製作團隊一樣,後半段電影風格完全與之前不一樣。

原來是導演狠狠的涮了一把觀眾。

只有真正喜歡電影的人,才敢於拿電影前三分之一的時間來做鋪墊,只為完成一部有趣的作品。

在所有電影人都熟練運用誇張噱頭、快節奏、大場面、戲劇衝突、低底線來吸引眼球的現在,還有堅持逆主流而行,只為做自己喜歡的事,這種「純粹」的精神在看影片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

————以下涉及劇透————

電影以「戲中戲」為設定並貫徹全片,

講述了一個不入流的導演日暮隆之,接到一個大項目,拍攝一部30分鐘的喪屍片,要求是在線直播一鏡到底,一旦開機,出現任何意外也不能停。

日暮隆之原本不願意接這種費力不討好的項目,但看到女兒日暮真央喜歡的男明星被選為該項目的演員時,為了女兒接下了活。

與父親早已被生活折磨得妥協頹廢不同,日暮真央還保留著那一份對電影的赤子之心,她對排片現場、道具、演員等等都堅持自己的標準,

所以她對喪失電影熱忱的父親有一種怒其不爭的怨恨。

在電影籌備過程中,隆之漸漸找回了對電影的初心,也因為電影拍攝中父女合力克服種種困難,讓父女和解感情升華。

而電影開始三十多分鐘轟客式「一鏡到底」其實就是隆之直播的拍攝成果。

觀眾恍然大悟那些奇怪的停頓,那些沒來由的台詞,那些莫名其妙的角色行為背後都是電影工作組人員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的成果。

看完電影后,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溫暖」

不僅僅是父女情之間的溫暖,也不僅僅是人物對電影熱愛的溫暖,

而是一群人非常純粹的要把一件事做好,而共同努力去完成作品的過程讓人感到特別溫暖。

一開始,他們明明都是一些不願意認真配合的演員,敷衍了事的工作人員,不斷干預的製作人,整個電影籌備過程,劇組各方人員都糾葛不斷,時有衝突。

然而在拍攝過程中,漸漸磨合,直到到拍攝最後一個鏡頭時,所有人都拋掉了立場,忘記了自我,擱置了爭端,大家全情投入的參與到作品中,綻放出的光芒溫暖璀璨。

也許結果並不完美,也許問題還有很多,但大家一起真心實意的去創作一個東西,一起拼盡全力去打造一個作品,這個過程才是最珍貴的。

這種熱愛電影的「純粹」在現在影視圈中已經非常罕見了,

如今的影視作品立項之初就必須把利潤放第一位,然後再談邀請明星、營銷宣傳、炒作熱點,最後才輪到作品立意,故事編劇,電影拍攝。

所以我們如今看到的電影作品就如流水線上的成品一般,超級英雄系列電影一年恨不得上映100部,各種大IP續集輪番上線,

2018年內地票房前十位中,IP續集和超級英雄就佔據了6位。

真誠?巧思?妙想?不存在的,有的只剩資本的狂歡。

《攝影機不要停》憑一己之力狠狠的給了這些道貌岸然的電影人一擊,

沒有資金、沒有明星、沒有技術,甚至也並沒有什麼驚世才華,一個十八線團隊憑藉著對電影單純的熱愛和真誠,拍出非凡的作品,電影的魅力因在於此。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