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雜談]這個清明假節,很多人過得波瀾不驚,然而一個曾被萬千網民掛在口中的上網神器——Internet Explorer,卻在清明節後戛然而止。2019年4月9日,微軟發布了新版Edge瀏覽器預覽版,之所以倍受關注,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新版不再使用EdgeHTML內核(老版Edge瀏覽器內核),轉而採用全新的Chromium內核。換句話說,微軟正式棄用了自己沿用24年之久的IE,轉而拜倒在谷歌的石榴裙下!

終被微軟遺棄的IE

只要上網就離不開瀏覽器,當然每個人的喜好不同,有喜歡360的,有喜歡QQ的,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Chromium內核。事實上在互聯網的歷史舞台上,也曾出現過很多種瀏覽器。Netscape、IE、Safari、Opera、Firefox、Chrome……,在最為鼎盛的時期,甚至很多媒體也都在熱衷轉載一些「XXX瀏覽器爭霸賽」、「最快瀏覽器花落誰家」……一類的文章,那時的人們似乎都想搞明白一件事——誰才是最快的瀏覽器!

當年評測哪款瀏覽器「跑得快」,不僅消費者愛看,同時也是很多媒體的熱衷

終於,當「最快瀏覽器」桂冠從Opera正式變更給Chrome之後,世界一下子變清靜了!一邊是憑藉Windows佔據大量市場份額的IE,另一邊則是Chrome以及它的衍生瀏覽器夥伴(比如360瀏覽器、QQ瀏覽器、搜狗瀏覽器、獵豹瀏覽器……)。此時如果你碰巧打開了一組下載網站,那麼就會發現,滿滿一屏幾乎再難看到其他品牌的瀏覽器,市場出現了兩極分化!

太平洋下載中心瀏覽器版的第一頁已經全部是Chrome和IE的天下

IE是Windows自帶的一款瀏覽器,除了上網之外,Windows的很多地方也都會用到它。但作為一款上網工具來說,IE的確不是什麼最優選擇。速度慢、功能單一、不支持擴展(Win10 Edge支持擴展,但數量很少)、穩定性差,以至於對大多數人來說,它的作用恐怕只有一個——那就是下載其他瀏覽器。

IE or Edge?

觀眾們的選擇讓微軟有些尷尬,於是秉承了公司所有希望於一身的新一代瀏覽器Microsoft Edge橫空出世,But……幾年時間過去,Edge的境遇似乎並不比它的前任好多少,甚至很多用戶都在想方設法地卸載Edge,哦……它太煩人了!那麼IE到底經歷了什麼?這還得從它的源頭說起。

1. Internet Explorer 1(1995年)

1995年8月16日,微軟發布了IE1,與現在不同的是。當時的IE和Windows還沒有多少聯繫,僅僅是Windows 95 Plus!中的一個可選項,當然這也與當時的市場環境有關,那時能夠上網的電腦太少了。

IE1

2. Internet Explorer 2(1995年)

IE1發布僅僅幾個月後,IE2就面世了。與現在的如日中天不同,那時的瀏覽器市場幾乎都被網景公司的Netscape Navigator所把持,大約90%的市場份額都集中在Netscape手上,甚至許多網站的開發只能與Navigator兼容,否則就會出現顯示異常。正是基於這一原因,IE2在開發過程中也融入了很多與Navigator兼容的特性,比如從Navigator中導入書籤、支持Navigator的HTML、Javascript、Cookies、SSL、NMTP,以便網頁能夠呈現與Navigator一致的效果。而這一年,微軟做出的一大壯舉,就是推出了適配於MAC OS的MAC版IE。

IE2和當年的「極簡風格」網頁設計

3. Internet Explorer 3(1996年)

IE3是微軟首個有實力挑戰Netscape Navigator的瀏覽器,為了這一目標,微軟逆向設計了Javascript,創造出一個完全不同的版本JScript,JScript支持ActiveX、插件、128位加密、CSS,還能顯示GIF動畫。其中IE3中一個不得不提的特色,就是能夠處理流媒體音頻而無需其他第三方插件。正是基於這樣的信心把持,IE3上線僅僅一周,就收穫到了100萬次下載量,這對於當時的瀏覽器霸主(Netscape)也產生了不小震動。

IE3在界面上與上版已經有很大進步

4. Internet Explorer 4(1997年)

IE4是微軟第一款集成在Windows里的瀏覽器,同時也支持了當時所有的Windows升級。IE4在微軟歷史上具有很多劃時代意義,比如首款在Windows中集成的瀏覽器、首次擁有了自己的排版引擎Trident、首次採用了IE經典LOGO(銀色環圍繞深藍色e)等等。而IE4的性能也不可小覷,相比其他品牌瀏覽器,IE4的啟動速度更快、網頁展示更全面,幾乎支持了當時所有的網頁技術,也給予了用戶更多的選項空間。不過也許是樹大招風吧,IE4最終引發了美國的反壟斷調查,在當時可以說轟動了全球!

IE4

5. Internet Explorer 5(1999年)

時隔兩年後的IE5,融入了更多先進技術,比如XML/XSL,同時也首次支持將HTML網頁保存為MHTML。由於Win98的銷售火爆,IE5很快成為當年市場佔有率及使用率最高的瀏覽器產品。

IE5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安全公司發現IE5隱藏的漏洞,微軟也開始逐步重視起IE的安全問題來,並且首次以SP包(Service Pack)的形式對IE進行安全性升級。同年捆綁於Windows Me銷售的IE5.5更是直指安全與列印兩項,相反其他功能上的變化乏善可陳。

捆綁於Windows Me中的IE5.5

6. Internet Explorer 6(2001年)

IE6可以說是微軟的功臣,正是由於和IE6的競爭失利,Netscape才最終徹底敗下陣來。然而當時的微軟也不敢掉以輕心,因為Opera、Firefox的發展同樣迅猛,最要命的是,儘管IE6的市場份額接近9成,但也同樣因為安全漏洞而臭名昭著,以至於2006年的PC World將IE6評為史上最差勁的科技產品。

IE6

儘管如此,IE6在技術上的進步也是不可否認的。IE6支持增強的DHTML,以及對CSS1、DOM1、SMIL2.0的部分支持,MSXML也提升到3.0版。其他諸如Windows Messenger、圖片大小自動調整、錯誤報告、P3P、阻止網頁彈窗,以及與Windows XP相同外觀的Luna界面(僅在XP系統中運行才會出現)等等,都給予了新用戶無限想像。正是由於IE6的種種新特性,那時的網頁才開始變得多樣化、豐富化,這其中IE6功不可沒。

7. Internet Explorer 7(2005年)

儘管IE6引領了很多技術先河,但當時的瀏覽器市場其實已經四分五裂。網景被Mozilla基金會收購,進而開發Firefox瀏覽器,蘋果則利用Webkit內核開發了自己的Safari瀏覽器,Opera也在藉助Webkit內核打造「世界最快瀏覽器」,此外包括傲遊、360、QQ、搜狗等在內的一眾國產套殼瀏覽器,也都在市場中摩拳擦掌,種種情形逼迫著微軟不得不做出改變。

IE7全新面世

2005年7月27日,伴隨Windows Vista的發布,IE7 Beta1問世。和先前的IE6相比,IE7增加了網路反釣魚過濾、選項卡瀏覽、中文域名訪問等等新功能,並且提供了HTML4.01以及CSS2的加強支持。但IE7的改進仍然遠遠落後於其他瀏覽器,其ACID2和ACID3渲染測試成績慘不忍睹,HTML5測試更是僅有可憐的27分。

8. Internet Explorer 8(2009年)

歷經了Vista的慘敗之後,微軟勵精圖治推出了全新一代操作系統Windows 7,對應的IE8也終於面向終端用戶。和IE7相比,IE8並沒有在界面上做出太多改動,更多還是體現在功能與安全性方面。比如新版SmartScreen篩選器(替換IE7的釣魚網站過濾器)、全新InPrivate瀏覽支持(隱私模式)、兼容性視圖引入(確保舊版網站頁面顯示正確)、自動崩潰恢復(網頁出錯後仍能恢復之前的瀏覽狀態)等等。

儘管如此,一直廣為詬病的HTML5、CSS3兼容性仍遜於其他對手,而IE7時代讓人撓頭的假死問題,在IE8中被無限放大,以至於很多國產瀏覽器以「防假死」為手段對標IE。種種不利,令IE8再難獲取用戶的青睞。

IE8

9. Internet Explorer 9(2011年)

2011年3月14日,微軟發布了IE9,新版IE採用了全新Javascript引擎Chakra,使得網頁載入速度更快。同時利用顯卡GPU加速文字及圖形渲染,來綜合提高網頁瀏覽速度。多標籤瀏覽網頁CPU佔用率超高的問題,在IE9中得到明顯緩解,同時HTML5支持、CSS3(如SVG矢量圖形、Canvas圓角、H.264視頻解碼)、Trident 5.0引擎、跟蹤保護、ActiveX篩選等一眾新功能的加入,讓IE9終於在性能上追平對手。

IE9

除此之外,IE9的界面設計也和前版大為不同,大面積採用Aero特效,使得其在外觀效果上與Win7渾然一體。同時IE9還增加了很多與操作系統相匹配的功能,比如Jumplist跳轉菜單、將網頁Pin到任務欄上、獨立下載管理器等等。然而或許是幸福來得太遲了,在用戶早已熟悉其他瀏覽器的時代,一個僅僅是性能「追平」對手的瀏覽器是很難再獲用戶青睞的。最終,集外觀與性能於一身的IE9,在市場反應上表現平平。

10. Internet Explorer 10(2012年)

伴隨Windows 8的登場,IE也迎來了一個新紀元。IE10在Windows 8中是以兩個獨立版本呈現,分別是桌面版IE10和Metro版IE10。其中桌面版面向鍵鼠用戶,Metro版面向觸屏用戶。和IE9相比,微軟改進了Chakra引擎,使得IE10的網頁載入速度更快,同時HTML5支持也要比IE9更加全面。

IE10桌面版

從某種意義上說,桌面版IE10才是IE系列瀏覽器的正式繼任者,而Metro版由於取消了Flash(初版不支持,後期版本開始啟用Flash)、Silverlight技術,轉而支持HTML5,在Win8整體市場反響平平的情況下,也沒有獲得成功!

IE10 Metro版(微軟史上首個針對觸屏設計的瀏覽器)

11. Internet Explorer 11(2013年)

IE11發佈於2013年10月17日,集成於Windows 8.1中。和IE10一樣,IE11同樣也分為桌面版和Metro版(後改名為Modern UI)兩個版本。IE11在IE10基礎上,再次擴大對HTML5和CSS3的支持,且添加的很多新特性都是非常新潮的(如HTML5拖放、HTML5全屏、CSS邊框圖、媒體加密、視頻碼率控制、WebGL等)。可以說從這一版開始,IE11已經沒有很明顯的「代差」,真正進入到「軟性較力」的階段。

IE11桌面版

Modern版變化更大,相比上一代IE10,IE11 Modern版無論在界面還是操縱方式上都有了巨大改進。選項卡由上調到下,並且可以通過設置始終顯示選項卡。早就該有的收藏夾按鈕姍姍來遲,至少不用再像上一版一樣返回到桌面版後才能把網頁收藏。除此之外,追蹤保護、下載管理器的加入,讓Metro版終於第一次在功能上與桌面版看齊,而這也是IE10時代最受用戶詬病的地方。

IE11 Modern版

12. Microsoft Edge(2015年)

Windows 8的慘敗讓微軟重新審視起自己的產品,如何讓鍵鼠用戶和觸屏用戶在同一個UI下共同相處,成為微軟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隨著2015年Windows 10的上市,一個全新的瀏覽器產品——Microsoft Edge開始全面替代IE。和前代IE不同,Edge從誕生之日起就加入了很多新意。

首次將觸屏版與鍵鼠版合二為一、閱讀模式、插件支持、標籤縮略圖、臨時擱置(即將當前已打開網頁先行擱置稍後再看)、添加筆記、與Cortana互動(比如一鍵查詢、獲取解答、語音朗讀等等)。這其中插件支持是Edge的最大看點,可以說它和Chrome之間只差了一個擴展的距離!

Microsoft Edge瀏覽器常規模式(截圖為44.18875.1000.0)
同一網站平板模式下打開

未來(2019年)

雖然Edge秉承了微軟的很多期待,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對於一款軟體產品來說,Edge的時間周期太長了。從2015年第一版上線,到2017年整個市場上可供Edge下載並使用的擴展僅僅只有百餘。而微軟強調的理由是,用戶反饋與擴展安全性是微軟最為看重的。但筆者想說的是,相比Chrome應用市場中數以萬計的擴展來說,Edge連最起碼的使用體驗都無法給予用戶,那麼用戶憑什麼要選擇你呢?

使用Chromium內核的新版Edge瀏覽器(預覽版)

2019年4月9日,微軟正式開放了新版Edge(Chromium內核)的預覽版下載。從早期體驗者的反饋來看,即便尚處內測期,新版Edge的體驗及整體穩定性就已經不遜於老版。而另一個令人期待的變化是,由於採用了通用化內核,這也就意味著Chrome商店中數以萬計的擴展,都可以無縫安裝到新Edge瀏覽器中。同時開發者也不用再像以前那樣,單獨生成一個Edge版本。退而居其次,給大家更多的選擇,這是否會是微軟的一個正確抉擇呢?讓我們一同拭目以待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