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房子會說話.JPG

《如果房子會說話》

作者:露西 ‧ 沃斯利

譯者:林俊宏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14年4月(初版)

✏ ----------------------------------------

 

這本剛出來的時候,我在台南的誠品有隨手翻了幾頁,但是因為租房子為了搬家方便,並沒有買。回到台北之後突然有天想到這本書,但是就是忘記它的書名了!用了任何我想的到的關鍵字找,"家具的歷史"、"家具的故事"、"空間"、"空間歷史"、"家居"......等等,怎麼找都是空間設計、建築設計、建築史......等的書,後來就放棄了。直到前陣子去誠品南西,在歷史類找到了!!!

 

內容分別介紹了家裡面基本的四個空間,「臥室」、「浴室」、「客廳」、「廚房」的歷史演變,以英國歷史為背景,大約用中世紀(5~15世紀)、都鐸王朝(15~17世紀)、斯圖亞特王朝(17~18世紀)、喬治王朝(18~19世紀)、維多利亞時期(19~20世紀)為演變的分界點,有些改變是漸進式的越來越好,有些改變會像以前在念設計史的時候的感覺,物極必反、繁久必簡的概念,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人民喜歡的東西或能接受的觀念不一樣,大多數都是由王室貴族或是上流階層開始流行起,有些還會牽涉到政治或信仰,家居生活甚至還影響了現在我們在用的詞彙。

雖然歷史背景以英國為主,但其實對照一下中國歷史,一直到近幾十年的台灣歷史,其實也有些雷同的點,尤其近代交通發達,有些東西還是東西方交流的結果呢!

✏ ----------------------------------------

 

梅爾夫人:「我對各種東西可尊重了!我們每個人都是由各種身外之物來定義......房子、家具、衣服、讀的書、交的朋友,從這些地方都看得很清楚。」- 亨利 ‧ 詹姆士《仕女圖》

一個人是甚麼樣的個性,甚麼樣的品味,會從自己生活上的物品、書籍、朋友上呈現出來,而房子裡的文化演變,也能看得出那個時代的人的喜惡、各種觀念或是生活狀況、經濟條件、衛生醫療...等等,還有一些我們現在讀的那些英文詞彙,也有典故來自於當時的生活習慣呢!

 

中世紀當時房子的格局是沒有隔間的,所有活動都在同一個空間,隱私的觀念比較淺,家中大廳到了晚上地板就變成大家睡覺的地方;中世紀末才在地上用木板或木箱墊高當床。我們現在常在裝潢講究的民宿看到的那種有四角柱加上薄紗的床,是都鐸王朝時期皇宮貴族、大宅男女主人才睡的,那時候已經開始有隱私的觀念。

十七世紀到喬治王朝時期漸漸開始把房間和其他空間隔開,比較有個人隱私的觀念了,但是很多社交活動還是會在房間進行,有點像是現在的起居室;一直要到維多利亞時期房間的分隔和隱私才成為必要(男女分房),房間除了睡眠跟性愛,不具社交活動。

床舖的演變,一開始貧困人家一般是用布袋裝乾草(hay)或稻草鋪在地上睡,所以當時的睡覺是叫「hit the hay」,也有人會塞稻草或木屑;十七世紀開始上層社會床墊開始有人會塞羽毛。

到了十九世紀因為結核病流行,床鋪的乾淨非常重要而且流程複雜,原本羊毛、亞麻的床鋪改成了棉花(帶動英國進入工業時代),支撐床墊的由繩子改為比較不會變形的彈簧,而一直以來都是木製的床架因為怕蛀蟲所以改成了鐵架。1970年代,北歐羽絨被傳入英國,替代了床單、毛毯和床罩...等,大幅漸少鋪床的流程,織品由潔白純淨變成鮮豔醒目。

✏ ----------------------------------------

 

其實在喬治王朝之前是沒有像現在每天洗澡的這個觀念,中世紀的盥洗頂多是用水盆洗手洗臉,全身洗浴只有在淨化儀式才會出現(EX.洗禮、牧師主持彌撒前、授予騎士身分...);以前的醫學知識裡認為人體是由四種不同的液體組成,洗澡會讓體內的液體失去平衡,所以大家都不愛洗澡,覺得那是危險的。

十四世紀開始國王專用的浴室已經有冷熱水的水龍頭,亨利八世已有鉛管傳輸,並且有加壓系統將水送上二樓,但是這是皇宮裡,一般的民眾多半都是到公共浴場,當時浴場多集中在泰晤士河南岸娛樂區,也會有像現在按摩店一樣的服務,所以到了十六世紀,浴場成為了妓院的代名詞,上浴場也可以是訴請離婚的理由。十六世紀最先進的供水系統在修道院中,因為衛生條件較好,讓修道院躲過了黑死病的感染,讓人開始相信洗澡對人是好的,但是才開始有洗澡觀念一下下而已,1550年代~1750年代,因為第一、改革運動後,洗浴有關的都跟宗教有關會被視為非法迷信;第二、害怕傳染病:梅毒,大家又開始不洗澡了,直到喬治王朝。

十九世紀因為宗教追求潔淨,大家才開始又喜歡洗澡,接著帶動水資源、供水系統、過濾系統、加壓系統、熱水器...等發展,1860年開始有簡單的浴室概念,1920年代由美國傳入附在臥室旁邊的浴室的觀念還有蓮蓬頭和浴缸等設備,卻一直到1980年代浴室在英國才真的開始普及。

雖然有很大一段期間很多人是不愛洗澡的,但是對於穿在身上的衣服卻特別講究,特別要求領子跟袖口的潔白,那時候衣料大多是亞麻布料,要把亞麻布染到白是要花很多工夫的,所以領口袖口潔白,也象徵了地位跟財富。

✏ ----------------------------------------

 

十八世紀以前,房間就是客廳,商量國事、接待貴賓、社交活動都在房間。到了十八、十九世紀,因為幾個原因,出現了多個不同功能的空間:第一、禮儀改變,由房間衍伸出各種不同的空間;第二、享受孤獨;第三、消費型社會(商店出現),屋主會需要不同空間來放置不同功能的東西。上層社會基本上會有客廳(living room)、大客廳(parlour)、小客廳(drawing room)、晨光室(morning room)、吸菸室(smoking room)......等,有沒有客廳變成分辨社會階級高低的方法,因為客廳只具有社交功能,對勞動階級的人來說沒有用。

而這些不同功能的空間,到了維多利亞時期,只留下小客廳,漸漸地空間運用上又回到像中世紀一樣,許多活動都在同一空間。凡是你不覺得有用或美麗的東西,就別放在房子裡了。- 威廉 ‧ 莫里斯。像現在小家庭、雙人家庭、單人居住越來越多,地狹人稠的地方,房子的空間越縮越小也越簡化,有些一房一廳的房子也都沒有隔間了。

✏ ----------------------------------------

 

廚房在中世紀,還是所有活動都在同一個空間的時候,做飯火堆的地方成為房屋的核心,而且吃飯都是大家聚在大廳用餐;到了十四世紀末開始有分開用餐的情形出現,中世紀後廚房更被視為僕人待的地方,所以被移置房外或是地下室。掌廚方面鄉間廚房幾乎都是由婦女負責,但皇宮大宅中的膳務員都是由男性擔任,十七世紀開始男性開始想當醫生、律師等職業,廚師的人數下滑,加上越來越多男人出門工作,做菜被視為家務事,廚房事務才開始由女人負責;到了二十世紀後半,大多家庭掌廚的都是女性,而外食主義也帶動了餐廳和外帶的生意。

廚房的設備,最早是用火堆上面架圓底鐵鍋,再來是用壁爐、烤爐(英國早期普查是依壁爐的數量來算的),工業時代為了讓廚房做事更有效率,出現多功能的爐台,還有現在大家都在使用的瓦斯爐。生火媒介從柴火、煤炭,到現在的天然氣和電力。食材方面早期都是吃食物原型,鹽巴為最重要的調味料;查理二世流亡法國回英國時,引進了法國的醬汁,開始有各種不同的調味,近代更開始出現便利性的食物或是零時,直到1990年代生魚片及壽司的熱潮,及2000年代的有機蔬果流行,大家的飲食又開始漸漸回到中世紀那樣重視未加工的食品。

✏ ----------------------------------------

 

以前讀歷史讀的都是時代、戰爭、英雄偉人事蹟等等,和房子相關的也是讀建築史、藝術史等等,除了以上四個大空間的演變之外,每個空間裡面的東西或習慣也都有故事,每一段故事都呈現了當時的文化和思想,讀起來感覺很不可思議也大開眼界,我們現在便利又舒適的家,是經過了多少的演變跟發明過程,每天朝夕相處的,竟然對它們這麼不了解!

尤其我真的沒辦法想像以前沒有浴室的生活啊~上廁所沒有沖水馬桶,而是先上在類似我們現在的便壺再拿出去倒;沒有洗浴的觀念頂多就是擦擦手擦擦臉,就更不用說會有蓮蓬頭跟浴缸這些設備了;可是如果我是那些時代的人,或許對於這些樣子可能也是習慣習慣的不會覺得不方便呢,或許一兩百年過後的人,會覺得我現在睡的床有夠難睡XD。

 

 

 

✎ 作者介紹 - 露西 ‧ 沃斯利

廣受觀眾歡迎的BBC節目主持人,天生的發音障礙完全不減損她的螢幕魅力和專業素養。她在蘇塞克斯大學獲得藝術史博士學位。目前擔任「歷史皇家宮殿基金會」總策展人。為了體驗古人的生活,她學習祖先們用魚骨刷牙、一個禮拜不洗澡,還親自挖掘中世紀的公共糞坑,跟著點燈人走遍倫敦大街小巷,見識電燈發明之前,城市如何在夜幕低垂後,繼續享有夜生活。

BBC代表作:If Walls Could Talk、Fit to Rule:How Royal Illness Changed History、A Very British Murder等。

 

譯者介紹 - 林俊宏

師大譯研所畢業。現為自由譯者,並就讀於師大譯研所博士班。譯作《建築為何重要》曾獲2013開卷翻譯書獎。另譯有《英語的秘密家譜》、《大數據》、《漫畫費曼》等等。

 

 

 

 

閱讀時間:2018.12.2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