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2019年02月08日訊】颱灣澎湖80歲的王旭禧,說是貝殼癡一點都不為過,搜集貝殼與珊瑚礁超過一甲子,住傢內滿是各式各樣,形形色色,數量超過200萬顆,比博物館還多。他期盼未來有座貝殼館,作永久性典藏與展示。

據中央社報導,走進王旭禧的傢中,一定要小心翼翼,否則稍一不慎,就會碰到或擦撞到擺設的貝殼與珊瑚礁而掉下來,整幢三層樓的樓房裏,除瞭一個人可以走動的通道和自己的一處睡覺休息的床墊外,屋內連牆壁、廚房、客廳、房間和各樓梯間,所有可以置放的空間,都擺滿瞭各式各樣的貝殼與珊瑚礁,數量之多,令人難以想像。

王旭禧每天悠遊在貝殼世界,以貝殼等為伍,賞心悅目,堪稱是國內少見的貝殼達人。王旭禧看起來身體還非常的硬朗,他說,澎湖擁有大海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是其他縣市所沒有的,因此,澎湖整體的發展,不管是現在或未來,都與海脫不瞭關係,可要好好的善加利用與規劃。

王旭禧收藏200萬粒貝殼比博物館多
颱灣澎湖一位80歲的王旭禧,搜集貝殼與珊瑚礁超過一甲子,數量超過200萬顆,比博物館還多,期盼未來有座貝殼館的誕生,以作永久性典藏與展示。(中央社)

王旭禧說,澎湖就是四麵環海,相信在每個傢庭中,或多或少都有貝殼或珊瑚礁等,隻是數量多寡而已,在他的日常中,一年至少有200天以上在海邊的砂砱中尋找,大半的人生都投入在搜集澎湖海域的貝類與珊瑚礁,因此敢說,目前搜藏的貝類等等,總數超過200萬顆或粒,數量之多,在澎湖絕對相信找不到第2位。

王旭禧一個人,每天除瞭睡眠的休閑時間外,大部的時間都與貝殼和珊瑚為伴,也是他目前最大的精神寄托,雖然年紀大瞭些,但還是一位不老童,平時外齣騎著自己改裝的重型機車,從馬公至西嶼拉風,非常快意,自傲也隻要花個3、40分鍾,就可到達。

王旭禧說,一傢五位兄弟姐妹中,傢中的事業從鐵工、黏紙、木工(造船)和養殖,自己從小有空就幫忙,童年的生活雖然甘苦,但卻是多采多姿,而對於貝殼與珊瑚的搜藏,也是在初中時期幫忙養殖事業時,産生興趣,一頭栽入搜集超過半世紀,還買世界原版的書籍自行研究一番。

王旭禧盼成立貝殼博物館
湍澎湖一位80歲的王旭禧,搜集貝殼與珊瑚礁超過一甲子,整個住傢屋內置滿各式各樣,形形色色,數量超過200萬顆,比博物館還多,期盼未來有座貝殼館的誕生,以作永久性典藏與展示。(中央社)

走進王旭禧的傢中,除瞭齣入的通道外,隻見滿屋,連廚房、客廳、房間和各樓梯間,都擺滿瞭各種大大小小不一的貝殼與珊瑚,但這滿屋滿地的貝殼或珊瑚,由於年代久遠,部分貝類在澎湖海域都已絕跡,真正的學名都不知道,但卻排列的整整齊齊,穿梭其中,要小心翼翼,否則稍一不慎,都會碰撞到貝殼或珊瑚礁等,還有一般的喜餅禮盒等盛裝,數量之多,令人看瞭眼花瞭亂。

王旭禧說,自己數十年來所搜藏的貝殼與珊瑚礁,貝殼有200多種,數量初估超過200萬粒(顆),大部分都是早年在澎湖各海灘所撿拾的,其中最大的直徑約30公分,最小的貝殼卻比芝麻和米粒還小,肉眼根本看不齣來,隻因貝殼有尖端的部位,當時還須透過放大鏡和尖夾子來篩檢一番,單單以一個小盤子來盛裝,就有10餘萬粒的小小貝殼,令人不敢想像。

王旭禧說,相當於在1,800萬年前,菲律賓火山岩爆發産生海嘯後,澎湖群島成為最後一塊齣口地,而形成一個潮間帶地形,各種大大小小的貝殼隨著溶岩堆流至澎湖,這些大小不一的貝殼等,在海廢與砂砱堆中尋找撿拾,由於大都經過火山熔岩,含有碳酸鈣等黏著在一起,必須用鹽酸來清洗和經過三次的分類,纔能知道貝殼的種類,非常繁瑣。

王旭禧就以當時所撿拾的大頭螺,一顆顆都如同小孩子的拳頭般,直徑都在6、7公分以上這麼大,單單這種大螺絲貝,至少擁有60萬顆,對比現在潮間帶所撿拾的螺絲,有如小巫見大巫。

除瞭各式各樣的貝殼外,王旭禧還典藏有少見的“殺手貝殼”,在文獻的記載裏,隻有10公分的大小,而他典藏的這顆卻足足有11公分,比文獻記載還多瞭1公分。

另外,他收材的珊瑚礁還是有年輪的,可以瞭解珊瑚礁的年代,其中如柱狀玄武岩般的“管狀珊瑚”,全颱可能隻有他一人持有。他期盼在有生之年,澎湖能設立貝殼或珊瑚館來典藏展齣,讓各界能夠有機會一睹這些已經看不到的珍貴貝殼與珊瑚。

責任編輯:鍾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