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自己特別想回答這個問題呵呵 。想先看看大家的創意。可以選任何一個或多個《幻樂之城》中的作品。主題,主演和場景不能改,其餘的隨便(選曲,機位,劇本。。。)。歡迎各種腦洞。


謝邀,這問題我就直接搬我在其他問題的答案過來吧。

——————————————————

幻樂之城是個好節目,但是險些,我是說險些,在我這就徹底埋沒了。

我就是一個普普通通平時很忙的工作狗,雖然內心渴望著娛樂但是常常心有餘而時間不足。所以能夠讓我撥出時間去認真看的電影/劇/節目肯定都是口碑好的,有什麼值得跟進的點的精品。創作一個作品之前真的真的要考慮到我們這些受眾每天要面對多少信息的狂轟濫炸。你有沒有吸引觀眾注意並至少拉上觀眾認真去看哪怕一次的的能力,是一切的開始。

然後就是我認真去看了,你展現給我的東西,有沒有讓我後悔浪費時間。這是你的硬實力。

再再往後就是有沒有回味的餘地,能不能讓我得到更多。當然這個也不是很必要了,我只是說,如果有,那更好,你說不定可以把我發展成你的固定觀眾,一直跟著你。

然後丑這個節目恰好擊中了我所有的點:

由於對某個演員比較感興趣而微博關注了一些他的粉絲。粉絲們的拚命安利讓我知道了這個節目,並且老老實實的按時坐在了電視前。然後驚嘆於這個作品的精彩,想去了解更多。再然後台前幕後的各種分析和解讀,讓我的驚嘆變成佩服,進而對這個電視節目本身的認識也有了很大改觀。

幻樂之城至此在我這裡有了姓名。

所以我又追了第十二期的逢,emmm……我感覺翻車了。但是我還是很期待,期待第二季,有時間依然會把第一期里評價好的翻出來看一遍。(評價不好的就算了,尷尬恐懼症患者生存不易。)

由此而來的反思是,為什麼我們大陸娛樂節目的製作者,娛樂敏感度這麼差?

既然你已經打算不惜血本的打造一款有信念有深度的節目,那為什麼不想著較好又叫座,你不用虧血本,其實還能賺?

至少通過對丑的觀察,我發現,「好的作品→精髓的挖掘和傳播→口碑發酵→認知改變」 這個路線,好像是在粉絲幫助完成並讓節目組看到之後,他們才醒悟過來。如果沒有粉絲示範這一遍,這幫老牛怕是要一直埋頭苦幹到第十二期,也不會開竅。

為什麼啊?我覺得這應該是你懂我懂大家懂的常識啊?

超多人看了這一期之後都在說,原來幻樂之城是這樣有深度的節目,原來湖南台花了這麼多錢。也提出了疑問:那為什麼整個節目的賣點在請明星,節目全程也都集中在台前觀影,而不多講講精彩的幕後故事?

這一點,和《逢》建了個巨蛋讓演員在高空跳舞尬念台詞並列入選我個人心中的二傻。

做什麼之前先跳脫出來用普通人的眼光看一下自己的構思,真的很重要。不過我覺得還是幻樂傻一點,畢竟逢只是一個短劇,人嘛難免犯一次傻。而幻樂差點連搞十二期都看不出自己問題在哪,怕是要埋怨我們這屆觀眾不行了吧……

對第二季的期待:

充分考量唱演人的能力,實力不行的真的別請來辣眼睛。

流量真的大的請來也行,但是節目設計一定要揚長避短。他哪點突出你玩命炫哪點啊,他要真是只有臉,你讓他站那沖我笑十分鐘也可以的!

歌手、演員、明星區別對待,打造合適的表演方式,這點請總負責人嚴格把關,千萬別讓單節目負責人放飛。

視角放一半在幕後,能讓觀眾看到一些不同的東西,不管是讓觀眾更能理解你,還是讓觀眾學到一些知識,都是好的。

最好設點懸念,比如預告一下下個節目用了什麼新技術,難點在哪裡(一定要正片里放,花絮啥的沒空看!)。讓我們觀眾緊張著看,讓我們也跟所有工作人員一起享受一下成功的喜悅,而不是一臉懵逼完全不知道他們在樂些什麼。

注重後期的口碑發酵,別等著別人粉絲把你前後宣的活幹了。這不一定次次等得來,而且也不合適,對嗎?

最後強調一下:幻樂之城是個好節目,第二季我還會看。


隨興而答,感謝邀請。內容有所刪改。

我坦白講一件事情,我是王菲的粉絲。不過不是顏粉也不是聲音粉,純論聲音或者顏值的話,我有另外更喜歡的類型,所以,儘管她氣質出眾,聲音人格鮮明,但這都不是我喜歡她的最主要原因。我當初之所以粉上王菲,是因為我意識到幾件事情,這幾件事令我發現她的獨特性。而跟此題有關的一件事是——王菲的語文能力極其出眾。這體現在:

1.王菲唱歌時的斷句、咬字、輕重音等方面體現了她極佳的語感。

2.王菲對待歌曲,總能有一個新鮮而又合適的演繹,體現了她極佳的閱讀理解能力。3.王菲能夠持續閱讀古文書籍。4.從她的專輯概念詮釋中,我發現王菲審題和扣題的能力極好。

5.極其可怕的學習能力。我舉一個最直觀的例子——王菲的作詞水平。從93年的《動心》到2016年的《塵埃》,中間差距之大。當然,如果有人按照編年順序看一下她的詞作,我想,這種體會會更深一些。

以上幾點,其他流行歌手幾乎全軍覆沒。

尤其第四點,幾乎點出來所有超一線歌手後期的瓶頸,東西和概念給的高大上,實際內容卻撐不起來,給不出精確的詮釋。小切口才有可能講的透,大切口而又講的好的作者都成了大師,比如托爾斯泰和曹雪芹。人貴有自知之明,這話擱哪都合適。而語文能力中,我個人比較推崇的是扣題能力。既然大部分超一線流行歌手都做不到扣題準確,那能做到的人自然就出挑了。

由此可見,語文能力對一位歌手的重要性。

再聽陳道明說——「演戲不是先演,是先理解,理解的越高,表達的越準確」,這句話同樣證明了,語文能力對一位演員的重要性。

那麼好,這個節目則充分體現出各類唱演人和導演的審題能力,而觀眾的回答和看法也充分體現了觀眾的審題能力。(我審題能力也一般,但沒想到有人比我還差)

幻樂之城——題目

幻是流動和變化,樂是比語言更自由的表達,城是意念堆積出的境。——文案

又看節目里的各個小片段,有人審題嗎?審題審清楚了嗎?

「演戲要先理解」,陳道明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說出的呢?小明星演短劇,丟盔卸甲,陳道明只好先講了一下劇本的中心思想,一群小明星居然才恍然大悟。陳道明無奈地說「哦,才明白,幹嘛呢?」

是呀,幹嘛呢?自己參加節目之前,連這個節目給的大題目都沒讀,幹嘛來了?就算自己沒接觸過新形式,明明白白的文案可在那裡放著呢!

一,大量利用語言/台詞去推動情節發展的作品,都叫跑題。

因為樂是更自由的表達。

當然,對這句話可以有不同的詮釋。

假設我認為語言是更自由的表達,那可以把這些批駁放在作品裡。同樣要點題,講清楚為什麼我覺得語言更自由。

目前還沒出現這樣的作品,儘管作品更多的以語言作為表達手段,但我沒發現誰是為了探討這句文案,他們可能確實沒讀題或者跑題。

二,但凡不符合「用意念堆積」的作品,也叫跑題。

同樣的,你也可以不同意這句文案,去表達屬於你自己的城,但還是要點題啊!比如我臨時瞎編了一個,我在作品中製造一個幻樂之城,但是最後讓這個城破掉或者消失,讓作品中的人回歸到扎紮實實的現實之城,認識到這種紮實沉穩的城才是根本。你會發現,實際上是在王菲的收官作品的基礎上再延伸發展。因為,王菲的那個作品,詮釋了「什麼是幻樂之城」,如果想再延展一層,則需探討「為什麼你會這麼認為」以及「怎麼做」。那時間來得及嗎?來的及的。

王菲算是小切口作品,僅從「是什麼」去闡述,另外兩個小切口作品——「為什麼」和「怎麼做」可以照搬她這個模式。

既然導演能多次進城,那大可以做個系列作品,分別從三個角度去闡釋概念,一次只講一個角度。而大切口作品,只需要簡化概括三個部分即可。不過要防止大而空。三,有沒有發現,幾乎所有人都在跑題或者沒讀題。然後是王菲個人語文能力的展現。不光最後一個作品緊扣題目,整個節目也被她的作品和扣題能力拉回來了。先是在各個劇本研討會上,王菲多次幫導演去掉枝葉,拉出主線。除了一些特別堅持自己的,基本上都救了場。其次 既然幾乎所有人都在跑題,這個節目似乎要完蛋。(我看待一個節目,是它首先得成立)但令人驚訝的是,王菲最後一個作品《一念》和第一個作品《夢中人》,起到了首尾呼應的作用,把中間跑題的作品拉回到軌道上,結果,重新定義了跑題作品,它們並非跑題,而僅僅是眾人意念的堆積。

於是再看待這個節目,我發現,幻樂體驗官的意義得到了新的詮釋。

體驗官是整個節目作品的線索人物和情節推動者,以體驗官的幻夢為起始,節目逐步推進意味著幻的流動和變化,而體驗官在節目中體驗的各個作品,是眾人意念的堆積,最後,體驗官以樂的方式表達感想。同時結尾點題並升華——你在我的夢裡,我又在誰的夢中。整個節目是體驗官的一場幻夢之旅,她似乎醒了,但真的醒了嗎?好巧妙的一個節目,好驚艷的一個綜藝作品,重新詮釋了綜藝節目的新形式——它不止是一氣呵成的新藝術,整個節目也是一個完整的作品。不知有意還是無意,都值得我驚嘆。如果要我給導演提意見,我之前一直希望他們能讀題,並且能有點不一樣的東西。但現在看來,他們跑題對這個節目本身而言,好像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

另外,剛剛看到其他答主提到節目的宣傳問題,想多說一些。我沒太關注過國外的宣傳,聽說很不錯,主要國外能各歸其位,藝術家專心搞藝術,不用擔心錢的問題。單說國內宣傳,我沒見過特別好的。國內能紅的東西通常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粉絲經濟;

一類是內容受眾群廣。前者正應了朱一龍作品的發展規律,粉絲的二次創作,令作品內涵一再擴展。這也是許多節目熱衷於請流量的原因,粉絲的力量實在太大。但是,儘管作品質量確實好,這種宣傳仍舊跟作品本身無關。只是用粉絲濾鏡放大了作品的優點,然後以龐大的粉絲群形成號召力,從而引起其他路人的注意。而這些,節目是做不到的。背後的原因是:1.畸形的產業體系就我所知,國內作品的宣傳體系一直都存在大問題,沒有形成一個良性渠道。觀眾往往不是被內容吸引而來,而是被其他與內容無關的東西吸引而來。比如明星,比如緋聞,比如刻意製造的衝突。楊冪在2013年左右憑藉一己之力扛起8000多萬票房,正式開啟粉絲經濟時代。觀眾花錢,買的不是作品,是對楊冪的支持。往上一代,則是買的緋聞談資,於是會發現,上一代的作品,熱衷於製造熒幕情侶,而這一代作品,只需要請流量就夠了。至於正經的宣傳方式,並未有太好的模範。

甚至我記得當年的《東邪西毒》,還是作為一部武俠商業片去宣傳的。

剛剛溜了一眼快本,它的名字跟《圓桌派》和《康熙來了》有個很明顯的區別,快本的節目宣傳點/名字還是明星,而非節目內容。你看快本的名字,基本上就知道哪些明星來了,至於內容,你並不清楚。《康熙》和《圓桌派》則相反,名字以內容為主,誰來了,點進去才知道。而《幻樂之城》,它的名字,還是以明星為主,而非主題和內容。我想,這點也需要改進吧!2.個性化表達消解權威。專業樂評人的影響力逐漸下降,而一些誕生於互聯網、依託於網路平台的大v,逐漸掌握了話語權。這些人大多沒有太高高在上的審美標準,所以更容易引起共鳴。一個很明顯的區別是,許多大v熱衷於以唱功和唱法作為評判級別的標準。而早期的一些樂評人,則更側重於思想和美感。後者不易感知,難以引起共鳴,導致權威性被質疑。如果朱一龍沒有這麼龐大的粉絲群,即使業內人把他吹上天也沒用,觀眾只會把作品高高掛起,根本不會有了解的慾望。人們習慣於去尋找認同感,所以某些時候,同類人群的推薦更容易被接受。但接受者也未必能夠認同作品的意義,畢竟像這樣的作品,終究需要一定的欣賞能力。我還是那句話,觀眾真要有這麼高的欣賞水平,現在就不會是爛片橫行的時代了。所以,你指望著這檔節目大火,我覺得是天方夜譚。怎麼宣傳也沒用。現在是粉絲經濟的後時代,作品完全是由粉絲去推動發酵的。你請流量,未必有實力;請實力,未必有流量。只有又有粉絲又有實力的人,才能讓這檔節目得到應有的宣傳,那種人不多吧!

以上是我的一點感想。


自問自答吧~

我想改編兩個最讓我覺得可惜的作品: 《世界上最幸福的病》和《逢》。

《世界上最幸福的病》- 劇本(尤其是中段)

我厭惡刻意的煽情。大張偉被強迫哭出來後最後那句「是你理解錯了人生」像是對伊能靜導演的一種反抗。她一直想渲染這種「你不是真正的快樂」的情感,但是管他是不是真正的快樂,剝奪一個人笑的權利是不對的。我一直十分欣賞大張偉苦中作樂的生活態度。再說,他這個人物本來就是一出生便只會笑的設定,讓他在重重打擊中學會傷心學會哭十分荒唐(從生理上來看他是做不了其他表情的呀)。從心理學的角度上這也不合理,因為研究早已證明一個人的內心情緒會被他的面部表情所影響到,不管那個表情是否是刻意做出的。也許,他早已體會不到了悲傷的感受。

我會把這個劇本改成一個莫里哀式戲劇的走向(有點小黑色幽默)。主人公因為笑而被認定為工作不認真,神經病。他內心受到了波動並跑出去了。這時,有一些人走過來問他是否想學會如何耷拉著臉如何哭,這樣子大家才會喜歡他。他同意了,於是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造(音樂以及演繹可以參考《悲慘世界裡》Fantine賣牙齒,賣頭髮,賣身的那一段。看似輕快詼諧但是很黑暗。)。。。與此同時,公司的人漸漸地發現少了這位開心果後生活變得暗淡起來於是他們下定決心要笑,發現會笑後世界變得那麼美好。反正最終學會悲傷的主人公(被纏上膠帶後自然而然地悲傷了起來)回到了公司,同事們道歉並說服他回到原來的自己(「你說的沒錯,這真的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病呀!」)。最終,皆大歡喜,大家一起唱《陽光彩虹小白馬》。

《逢》

機位:跳舞要拍全身!

台詞:省略些,莎士比亞式的台詞不適合這兩位演員。劇情裡面的寶石應該用實物來展現(到點了之後,在刻度上有一個寶石在閃爍,時針看了之後問道「原來這就是我聽說過的時光寶石呀?不知道此刻代表著什麼呢?」)。「你唱我跳,我唱你跳,我們一起跳」的設定有些尷尬 。完全可以省略掉。報時中那種帶有儀式感的舞蹈和平時走位的肢體動作是可以區分開來的,不必過多用台詞強調。到幾點了也可以用音效來強調(比如說敲鐘三次)。

一開始的鋪墊:意識流的作品呈現給大眾時要有一個過度的時間,不能直奔主題。我的想法是一開始放一個黑白視頻,裡面有一堆混剪的畫面(像《星際牛仔》第一集開頭的畫面)。一座鐘,一個斷掉並墜落的時針,一滴淚,天上的月亮,一個停止走動的分針。。。漸漸轉移到在幻樂場景里的機位,一束追光打在躲在角落裡紋絲不動,心如死灰的分針身上,最後時針出現,劇本開頭一切照舊。

配樂:全程要有一個Crescendo,一直上升的狀態。從初期的冰冷,平淡,到中期的浪漫主義,到後期的歇斯底里。好的配樂會讓演員和觀眾對作品更有代入感。

結尾:浴火中的彼此救贖,犧牲。我腦海中的畫面是從鍾底下吹上幾匹紅綢子。即有電影中的浪漫主義情懷又有傳統舞台劇的原始感。然後紅綢子特寫,慢慢切到小九月的那段視頻。

耶終於寫完了,終於把我隱藏許久的想法給釋放出來了。


我不會對已經創作完成的作品給什麼建議,這是不合邏輯的(皮一下很開心(?????))。

我個人是對這整個節目有一點點建設性建議的,以及延展出一些其他節目的建議。

一是幻樂的重點還是應該放在「樂」上面,否則和《我就是演員》容易撞內核。

音樂劇也好、歌舞劇也罷,甚至可能誕生新的表演模式也未嘗不可啊,但我個人認為要求歌手演技飛升、或者要求演員歌技飛升都不合適,會讓這個舞台變得狹窄非常。所以要有取捨,這個平衡點我暫時還沒想到,以後想到再補充。

二是表現手法要突齣節目的衝突。人本質對矛盾、衝突有天生的敏感性。

節目每期最多需要三個,時間上嚴格8-10分鐘,給出創作團隊當時完成的某個困難點紀實,重播當時的上帝視角(可能這個部分得在隔一個節目才能編輯出來)。

P.S.可以每期對幕後製作人員進行評選,這個是發現專業人才的好機會,他們也基本沒有機會展現自己,還有群演,我就發現好幾個群演非常優秀。


另外在我單獨寫的文章里特別提到,對中國市場的編劇價值,基本沒有任何渠道體現,想到老謀子的《英雄》和《十面埋伏》我就頭疼,什麼鬼台詞!

如果有哪個平台可以組織一個節目,挖掘編劇,我真的會非常感激,好的電影電視,劇本是靈魂,現在好的靈魂太少太少了。


《無人知曉的我》

黃麗玲交換身份後唱歌時,有個鏡頭是洗衣店老闆在本子上登記交換記錄,上面有很多次從前的交換記錄,暗示黃麗玲一直在ALIN和黃麗玲這兩個人生中糾結穿梭。我覺得,如果把「已經交換多次」這個情節替換成「只是又一次來交換」,登記本上只有兩條交換記錄,等到最後高潮老闆說「你已經換過太多次了」的時候再揭示其實黃麗玲在不停的交換,結局會更有衝擊力。

暫時只想到了這個,主要是這個作品是我喜歡的「魔幻風」??而且點題(黃麗玲的一念堆積出了境),印象很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