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博士畢業後成為大學老師,並不會像國內那樣為待遇不理想而鬱鬱寡歡。

讀博這件事

筆者坐標日本,留日至今已是第八年。從大學本科第三年開始至今是博三,學校是日本TOP3的國立大學,專業是當今國內社會認為價值不大的純文科(文化學)。

最近臨近畢業,我越發認識到,讀博除了會擁有高學歷的光環以外,更多的是通過一個自我認知、逐漸學會成長。不過成長這一點,讀博的人是通過求知,而社會人是通過工作。

筆者將日本讀博士的人細分為三類。第一類,自費來留學的,也就是基本上算是啃著老或半工半讀,也有部分是停職來日本拿博士文憑的。能感覺自費來的人大多更珍惜現在的機會,會更拼。

第二類,留學前就拿到中國或日本政府的獎學金、學費全免的人。這類人生活相對滋潤,但是因為固定好的條件或者圈子,反而讓他們也失去了很多機會,有時候視野也會變得比較狹隘。

第三種,就是自費留學,但通過自身努力獲得獎學金的例子。很幸運,筆者就是屬於這種。

在日本讀博,和國內也有不少的差別。首先,從研究方式來看,經常聽說或看到說國內的博士生幫導師做這做那。可我所在的環境是,學生自主找感興趣的方向做研究,導師只是負責給意見或者提供信息。

再者,論文成績這件事無論文理都一樣,是頭等大事,只不過標準稍微有些不同。國內的核心雜誌,高校校報等難通過我早有耳聞,而日本這邊主要是學生本人參加各種學會,然後給學會的雜誌投稿。一般雜誌都會有審查,當然審查標準有高低,但研究內容本身沒有達標的話,通過就會很難。

說實話,每每看到理工科的博士都有各種機會獲得各種獎學金時,作為純文科生的自己都有羨慕又嫉妒。雖然知道當今世界「重理輕文」的潮流誰都抵擋不住。可是,正因為前途很迷茫,才能使我們必須變得更優秀。機會少不等於沒機會,非常難不等於不可能。

博士畢業之後

有人說,知識分子應該視金錢為身外之物,但現實生活中,大家都追求付出和回報應該成正比。當然,這種是日本式(歐美貌似也是如此)的邏輯,在目前的國內還行不通。

暫且撇開評職稱不說來談談收入。據筆者所知,國內的文科博士畢業進學校或者科研中心的人,地域學校之間可能差異比較大。但普遍靠純工資的人感覺生活都不是太滋潤。中部地區的文科大學老師年薪10萬人民幣,大城市10幾萬人民幣已經算很好了。

比較起來,日本的學校如果能找到「常勤」的工作,自然工資不會太低,哪怕是講師年薪也至少也在30萬人民幣(按現在的匯率算)前後的樣子。隨著年齡和資歷加上職稱的升高,基本上副教授級別能到達年薪50萬人民幣,教授級別更是6-70萬人民幣或者更多。畢竟在日本社會的收入排名里,大學教師還是進了職業排名前十的。

相對的,在日本獲得了較好的薪水和社會地位,大學教師的工作也不輕鬆。彈性工作制並不意味著放縱和自由,實際上我所接觸的教授們幾乎沒有國內老師的寒暑假,早到晚退。

除了教本科生課,帶碩博士生外,參與大學考試的審核,學校各部門的運營,各種國際國內會議都必須參加。最重要的是研究業績,不少老師由於壓力過大,健康還出問題。

總之,雖說日本社會現在也有越來越重理輕文的趨勢,文理老師待遇也有差別,但整體來說還算是比較好的。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日本博士畢業後成為大學老師,並不會像國內那樣為待遇不理想而鬱鬱寡歡。

但話說回來,最根本的難題其實是如何成功考上日本博士。所以比起大環境的殘酷,對我們個人能力的考驗才是重點。

來源 / 募格科聘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