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天,暖融融的春風,拂得草長鶯飛,繁花競放,遊人如織。

  今年成都這滿城的春色,也是關不住了。

  趁着清明小長假,市民們脫去了厚重的冬裝走出家門,去陽光裏,走幾步路,去綠道中——在湖泊溼地賞花團錦簇、綠水相繞,慢跑,散步,品茗,野餐,一步一行,都是閒適的成都節奏。這幾日,成都人的朋友圈裏,都是些綠盈盈的大地和藍盈盈的天,滿屏的春光順着網絡溜出去。

  4月4日,央視新聞聯播點贊成都天府綠道建設

  春光還溢到了更大的屏幕。這段時日,成都的天府綠道頻頻收到喝彩,數度“C位”亮相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央媒。就在4日晚間,《新聞聯播》又用近3分鐘的時長報道了成都的生態畫卷。

  這次的滿城春色關不住,背後有市民們對城市生活的滿足,也有爲成都探索城市綠色發展樣本的認同。

  而追其根本,背後支撐的,是一座正在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韌勁,是成都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十分努力,與努力後呈現出的階段成效。

  探索樣本

  建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安逸是成都人對生活的最高讚美,可能也很難再找到一個城市,與“生活”二字黏合得像成都一樣緊密。因此,在思考城市可持續發展、讓市民生活更美好的過程中,成都一直探索不停。“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是成都先行先試的勇氣發出的宏願。

  市民在熊貓綠道遊玩。成都發布-成都晚報孫琳 攝

  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對成都獨特歷史基因的傳承。從“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古蜀創世紀,成都平原就得以同關中平原、黃河下游平原並列成爲中國最早的三大農業文明發源地,由此戶戶耕讀傳家、盡享太平。先秦時李冰父子治水修築都江堰,滋養川西平原沃野千里,自此成都成爲世界上最早的“生態城市”範本。後還有李白的“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杜甫的“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陸游的“成都海棠十萬株,繁華盛麗天下無”……

  千百年後,隨着城市發展、高樓林立,成都也揣着對生態的尊重,試圖尋找一個綠色低碳的城市發展新路徑。所以,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既是現代城市的一種破局,也是成都的秉性而至。

  當“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新概念正式被提出後,作爲技術支撐的天府公園城市研究院掛牌成立,這是全國首個專門研究公園城市的研究機構,以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爲主體,聯合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科研單位共同組建。

  從“公園城市”概念的提出到具體路徑的形成,隨着一步步解題,路徑也日漸清晰--到2020年,公園城市特點初步顯現;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麗宜居公園城市,開創生態文明引領城市發展的新模式;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成都還創新性地提出,要營造綠色舒適的公園式社區。

  以綠爲底

  天府綠道勾勒城市綠色的生態畫卷

  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綠色就要成爲城市底色。

  因此,全長達1.69萬公里、世界最長的天府綠道在全城鋪開,總面積達1275平方公里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同步啓動建設,給予城市“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生態美卷,給予人們在繁華里詩意棲居的生活場景,也給城市產業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1.69萬公里的天府綠道體系,如同一隻綠色的蝴蝶,靜靜地匍匐在一張成都的城市地圖上——以“一軸兩山三環七帶”爲主體骨架在全市鋪開綠網,錦江爲軸,龍門山和龍泉山爲支架,熊貓綠道、錦城綠道、田園綠道爲環,通過成都市內7條主要河道向外輻射,全面構建天府綠道體系。

  龍泉山森林公園。成都發布-成都晚報孫琳 攝

  時隔一年有餘,定睛一看,“蝴蝶”的星星點點綠色,已經從紙上落到了城市和鄉村,浸潤了這張成都地圖。

  截至2018年底,成都全市已建成各級綠道1914公里,天府綠道總體達到2607公里。其中,區域級綠道“一軸兩山三環七帶”中的熊貓綠道已建成並向市民開放,錦城綠道建成180公里,錦江綠道建成63公里,城區級綠道建成928.5公里,社區級綠道建成1333.5公里。

  在高樓大廈裏拓出奢侈的綠色空間,成爲繁華都市裏詩意生活的載體。很多成都市民就把這次清明小長假交給了綠道,拿着專業單反器材的安傑,則在照片裏找到了綠道生活的幸福感。錦江綠道江灘公園目前是成都較大的濱水活動場所,安傑前往錦城湖、青龍湖等綠道進行拍攝,照片裏的“綠色”曾讓安傑在朋友圈一口氣獲得了上百個點贊。

  清波環繞,綠道漸長,生命力旺盛的綠色在城市和鄉村之間流動。今年,綠色的脈搏還將繼續跳動。根據計劃,天府綠道2019年開工建設綠道1200公里,並連線成網,初步體現天府綠道的規模效應。

  “三治一增”

  深入到城市“毛細血管”的治理工程

  一邊全域增綠,另一邊,成都從源頭治理污染,爲捍衛生態,拉開了“三治一增”的治理工程,深入到城市的每條“毛細血管”。

  隨着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成都的常住人口如今已突破1600萬,即使飽受產業轉型的涅槃之痛,成都依然堅定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戰略定力。

  灰濛濛的GDP將會缺少生命的光澤,面對霧霾、擁堵等大城市病,面對市民對更多青山綠水的生態需求,成都清晰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鐵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學治堵、全域增綠爲內容的“三治一增”,立足於空氣、水、綠色出行、綠地等城市生態建設的基本面。

  榿木河溼地公園。成都發布-成都晚報周勇良 攝

  這場戰役更加艱難,全國政協委員、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對於全國城市的污染防治來說,“剩下的都是硬骨頭,要拼纔會贏。”

  對於成都亦然。因此,此次的《實施意見》:

  目標更細--到2020年,成都的PM2.5年均濃度將控制在50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氣質量優良率穩定達到70%以上;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穩定達到70%以上,納入國家、省考覈的地表水斷面消除劣V類;

  措施更硬--爲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築牢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生態環境根基,《實施方案》提出了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山水林田湖草將被成都作爲基礎性配置要素。按照部署,到2020年,成都將實現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完成自然保護區範圍界限覈准和勘界立標;

  追責更嚴--《實施意見》把“確保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見效”列專項進行部署,並細化爲問責、督查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將污染防治攻堅戰目標完成情況納入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和黨政領導幹部政績考覈的重要內容,並明確要全面推進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終身追究責任。

  成果累累,未來可期。

  成都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上的韌勁,與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定力與決心,不僅讓這滿園的春色溢出,更重要的是它將深植於這裏更廣闊的每一寸土地,結出更多綠色果實,與紮根於此的千千萬萬市民所共享。

  紅星新聞記者 尹沁彤

  編輯 劉宇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