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英國華裔青年作曲家楊遠帆:用心演繹中國故事

  中新網11月18日電 英國《英中時報》日前刊載文章,介紹了英國華裔鋼琴家楊遠帆的故事。2019年9月,這個22歲的華裔青年在倫敦Greenwood劇院以鋼琴協奏曲《牡丹亭·遊園驚夢》,生動地展現了中國劇作家湯顯祖的經典《牡丹亭》,贏得滿堂喝彩。據瞭解,此曲是他受湯顯祖故里撫州市政府的委託所創作,而從兒時起,楊遠帆就顯現出了獨特的作曲天賦。

擁有“絕對音感”的音樂天才

  在廣傳的說法中,一萬個人之中才有一個擁有“絕對音感”的人,而楊遠帆就是其中的一個“萬里挑一”。他可以只聽到某個偶然撞擊的清脆的玻璃或瓷器聲,就能準確判斷出那個聲音在琴鍵上對應的音符,也可以精確地指出演奏者所演樂曲的實際調式。

  2003年,6歲的楊遠帆去朋友家參加生日派對,第一次觸摸到鋼琴琴鍵後,只琢磨了一小會兒,就能夠彈出自己在學前班聽過的歌曲旋律。學琴不久,知道了初步指法之後,他就喜歡獨自坐在鋼琴前,開始彈奏自己腦海中浮現的故事。

  據楊遠帆父親的回憶,剛接觸鋼琴時的楊遠帆對寫作文和故事也有著很大的興趣,常常將自己關在房間里寫很多小故事和小劇本,而這種想像力似乎與他創作音樂的思維也有所聯繫。對於他來說,寫作文是將腦海中那些迸發的奇思妙想用語言和文字表現出來,而在鋼琴上即興的彈奏,便是用琴鍵上的音符來演繹他腦海中的劇情,用音樂來講故事。當他隨性漫彈的音符開始被他記錄在五線譜上時,一首首充滿著他幻想和熱情的樂曲便由此誕生。

  2007年,年僅10歲的楊遠帆就創作出了代表作之一《G大調幻想曲》,受到了英國媒體的廣泛關注。2008年,楊遠帆入讀音樂學校,才開始對音樂和作曲進行系統學習。人隨著他的成長和磨練,他的作曲和演奏也逐漸走向成熟。

  如今的楊遠帆已經擁有許多作品,並帶著自己的音樂走過了許多國家,踏過許多土地。而經曆過榮譽與喝彩之後,他卻依舊是那個潛心於音符之中,流連於琴鍵之上的“少年”。在被問到除了音樂之外有沒有其他的職業規劃時,他用流利的中文表示“沒有別的工作可以像音樂一樣讓我這麼快樂”。

與中國文化的淵源

  走進楊遠帆的家中,四處可見中國文化的痕跡:中國風的沙發刺繡、青花瓷的牆壁掛飾,門上還貼著年畫。雖然出生於愛丁堡,但楊遠帆卻是在一個傳統中國家庭中長大的。“我是看《西遊記》、《哪吒》這些動畫片長大的。” 楊遠帆說。

  雖然身處異國他鄉,楊遠帆的父母卻堅持讓他接觸和學習中國文化。在學校,楊遠帆接受的是全英文的教學環境,而在家中,父母卻堅持要求他用中文對話,並在週末帶他去中文學校接受中文閱讀和寫作的訓練。兒時的他也曾一度回到中國,長城下的夕陽斜暉、故宮中的蟠龍殿柱,無一不讓他深深難忘。

  而中國音樂對他的啟蒙則更早。4歲時,父母就送給他一套CD,裡面有不同風格的中國音樂,有流行、古典,甚至還有搖滾。“這裡面很多旋律都很好聽,小時候會在電視上放,全家一起聽。”楊遠帆說。“比如,鄧麗君的《海韻》我就特別喜歡”。

  楊遠帆的父親表示,楊遠帆小的時候,經常會在家中彈奏一些中國歌曲,並為這些歌曲配上即興的伴奏。他還經常參加華人舉辦的音樂會和慶典,演奏了諸多如《白毛女》、《瀏陽河》等中國歌曲。在他心裡,西方音樂從曆史上來看可能更複雜恢弘,但它並不見得會比東方的音樂給人帶來更多的感動。

融合的音樂風格

  對於楊遠帆這樣的作曲者來說,作曲最難的就是要確定作品採用的風格。其中,現代派的曲風是當今西方作曲界的主流,楊遠帆也傾心這一創作風格,他所創作的樂曲也不少採用西方所流行的現代派表現方式。這種風格的音樂捨棄了傳統風格和諧的調性規律,而用“無規律”特點取而代之。

  “現代派的曲風是衝破現存規範、顛覆傳統的一種藝術範疇,它可以用它的自由和流動感表現出故事畫面。”楊遠帆說。他的作品《海濤(waves)》中,就用這種“無規律”的曲風生動地表現出了從微波蕩漾到浪潮複疊的畫面。“但是中國音樂的風格是以旋律鮮明、音韻和諧的浪漫派為主的,像那種聽起來‘不太和諧’的現代風格對於中國的聽眾來說,可能並不是那麼容易被接受。”

  在楊遠帆看來,一個作曲家要有自己特有的作曲風格,但也不能局限於一種單一的風格。2014年,楊遠帆根據中國戲劇家曹禺的話劇《原野》創作了同名鋼琴協奏曲。創作時,他使用了現代派風格去表現《原野》中描寫的故事畫面,但考慮到中國音樂所流行和被觀眾所接受的浪漫派風格和調性規律,他在作品中的第二樂章也特別融入了具有中國特點的浪漫曲風。

用音樂語言講述中國故事

  在創作《牡丹亭·遊園驚夢》時,楊遠帆特意用提琴、豎琴等樂器去模仿中國傳統樂器胡琴、古箏的音色。他表示,雖然不能完全複製中國樂器的音色,但這些特別的“點翠”卻能夠增加樂曲的中國味道。為了表現出劇情的畫面,他用小提琴獨奏去表現杜麗娘的喃喃自語,又用鋼琴和提琴、鋼琴和笛子的重奏去描摹柳夢梅和杜麗娘之間的深情對話,還通過利用樂曲不同的速度、強弱與調性去展現人物心境的變化過程。

  據楊遠帆回憶,其實《牡丹亭》曾經也以崑曲、高腔等形式走出國門,但是由於外國人不懂中文,所以感知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他認為,純音樂是可以跨越國界、超越自然語言的,純音樂的作品能夠用音樂的語彙,將故事傳達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衝破語言的限製去傳遞內含的情感,表現出唯美的故事畫面。

  在楊遠帆看來,自己作為一個在英國長大的中國人,應該利用自身兩個國家的文化背景,更多地將中西方的音樂結合起來,以西方受眾易於接受的方式去推廣中國的音樂和傳統文化。

  “我認為西方人可能還沒有瞭解到中國音樂有多好、中國文化曆史有多廣大。”楊遠帆說,“雖然學校傳授給我的是西方的音樂理論,但我身上的中國元素讓我有著難以磨滅的東方情懷,而這種情懷今後也會一直在。”(劉紅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