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工是指技師切割瓣面的角度,及完成切割後鑽石各部份的比例。根據科學方程式,完美切工鑽石應將進入鑽石內的光線,經不同瓣面作內部反射,最後凝聚在鑽石的頂部,綻放光華火采。切割過深或過淺的鑽石會令光芒由底部或旁邊流走,失卻光彩。因此,切割比例得宜的鑽石價值亦自然較高。

珠寶切工賦予了珠寶的第二次生命,設計和切工也是一門藝術。珠寶璀璨,源自切工。寶石原石,經切割加工後,便流光溢彩、光彩奪目。鑽石的四大加工中心:印度孟買,美國紐約,以色列特拉維夫,比利時安特衛譜。彩色寶石的五大加工中心:德國伊德澳博斯坦(比較多新穎的花式切工來自德國),印度賈普爾,泰國曼谷,日本甲府。

多種多樣的寶石切割方法

寶石的加工歷史悠久,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初期:隨形寶石,簡單磨光拋光;隨後對稱性寶石,主要為一些凸面及圓珠型拋光;近代利用全內反射原理,將寶石加工成型。1475年,英國一位鑽石工匠,為布根地公爵加工了一顆刻面型大鑽,從此掀開了刻面寶石的加工序幕。

千禧切工:著名的花式切工的一種,因擁有1000個刻面而得名,2000年,Rogerio Graca為了慶祝和紀念千禧年,開創了這種花式切工。千禧切工一出現,就在寶石切工工藝中引起了轟動,不過,這種工藝堪稱是一種「很挑剔的」工藝。

亭部和檯面加起來共1000個刻面,每個刻面都要經過1到4次的切割和打磨,每次切割都需要把握好恰到好處的角度和力度,所以這對切割的儀器有很高的要求,一般的切工機械完全達不到這種效果。

千禧切工切割出來的寶石不一定都有1000個刻面,但它所形成的讓人眼花繚亂的多面效果是無可比擬的,其「挑剔性」也使得這類型的寶石成本更高,價格也就會隨之而漲,成為寶石中一種驚艷的存在。

橢圓形切割 橢圓來自於拉丁詞"vum",意思是「卵」。橢圓形切割寶石的標準刻面為69。當從上面觀察時,呈橢圓形。 就橢圓形切割而言,儘管長度與寬度比輕微地取決於不同型號寶石的光學特性,但兩者間的比應約2:1。 一枚切工很好的橢圓形寶石可以幾乎與圓鑽形切割一樣光彩奪目。

長階梯形切割 長階梯來自於義大利詞「bacchetta」,意思為「桿或棒」 ,長階梯形切割的刻面數約為20。 大多數長方形切割為「階梯狀」切割,這意味著檯面被切割成台階狀,檯面與邊緣平行,呈現頂部被削去後的金字塔形。

正方形切割 正方形來自於拉丁語中的一個通俗辭彙"exquadra",意思為「正方形」。正方形切割的標準刻面數為57。正方形切割實際上就是一種特殊的長方形切割,只是其中的所有的邊長度相等而已。

三角形切割 三角形切割的標準刻面數為43。 三角形切割寶石基於三角形。通常將角截去,截出千變萬化的刻面設計,這一切割法首創了氣勢壯觀的楔形體,火彩光彩奪目。 對於淡色寶石來說,適合於進行三角形切割,諸如,鑽石、海藍寶石、綠柱石以及白金藍寶石,通過三角形切割,可以使這些寶石盡量放射出光輝。

公主式切割 公主式切割通常有76個刻面。公主式切割,技術上被稱作「方鑽」切割,這是具有多個閃閃發光面的圓鑽形切割的方形版本。 70%至78%的深度比非常罕見。由於公主式切割所具有的特別刻面,以及這種製作法所產生的影響,這種方法自然會產生更多的光澤與亮點。公主式切割對於顏色較淡的透明寶石來說,通常效果最佳。

梨形切割 梨形切割的標準刻面數為71。 這是一種混合切割法,結合了橢圓形切割與欖尖形的優點,切割的寶石形狀象一顆晶瑩剔透的淚珠。 對於成功的梨形切割來說,是一種對腰進行很好拋光的切割法。

欖尖形切割 欖尖形切割寶石的標準刻面數為57,長寬比應為2:1,重要的是欖尖形切割不能太淺,否則的話,光線將會穿透寶石的背部,減弱了其光澤與色澤度。

長角古型切割 古型來自於拉丁詞「antquis」,意思是「經典」。 長角古型切割寶石的刻面數約為64。 這一形狀有地也稱為「枕形」切割(原因顯而易見)或者「燭光」切割,這是指在有電光之前進行的切割,在燭光下切割,寶石也會放出奪目的光彩。

經典心形切割 經典心形切割寶石的標準刻面數為59,心形切割寶石是一種頂部有縫隙的梨形寶石或鑽石。 總的來說,心形切割寶石的長寬比略微超過1:1,約為1.1:1,長度略大些,但是比例通常不會超過1.2:1。 由於極好的比例是來自於要付出更多的生石,心形切割寶石必須具有極好的切工,這樣才能使寶石更加璀璨。可以理解的是,在情人節這天,心形切割寶石的銷量會有顯著的增加。

一粒不起眼的寶石原礦,經過切割師仿若帶有魔法的手的加工,就華彩流轉,熠熠生輝,這難道不是一件神奇的事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