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搖車又稱搖擺機、搖擺車、兒童投幣搖搖機、搖籃車。


其實喜歡玩、喜歡做搖搖車是孩子的天性,可以滿足呀,我想題主可能想問的是如果孩子又哭又鬧坐個沒完沒了,家長都快崩潰了怎麼辦吧?

其實這問題不單單在搖搖車上,更在日常中各種大大小小孩子提出來的需求到底該不該滿足如何滿足?

先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孩子提出了需求:坐搖搖車

我們來判斷這個需求合不合理:要看時間、次數、場合(沒玩沒了,不讓坐就哭鬧,賴著不走這肯定是爸爸媽媽不想看到的)

那麼這個需求什麼時候是合理的呢?父母自己心裡應該有個預期,比如,每次出門坐三次。

超過這個次數,孩子又哭又鬧,如果你覺得不能接受,那它可能就不合理

那應該怎麼辦呢?

制定規則:我們給這個活動做一個界限劃定,在這個界限範圍內,孩子可以任意發揮,到達邊界,就需要遵守規則

規則由誰來制定呢?絕對不是家長一方,應該主要由孩子來制定,或者說讓孩子感覺這個規則是他自己制定的。

和孩子提前協商:「我知道你非常喜歡搖搖車,爸爸媽媽一定會滿足你的,那麼你覺得你想坐幾次呢?1次?2次?3次?」(給孩子有選擇範圍這樣封閉式問題,防止孩子異想天開)

接著制定一個6個字以內的口號。一定要簡單上口,並且孩子認同。比如說「3次下車」,為了讓口號有趣,還可以加上一些你們特有的小動作,比如蓋章「OH YEAH」

最後就可以帶孩子去玩了,每玩1次都可以強化一次口號,「還記得咱們的口號嗎?」讓孩子自己把規則口號說出來

等第3次的時候,問孩子「我們的口號是什麼?」孩子自己就會知道該幹什麼,如果他還是不下來,堅持用溫和平靜但是堅定的態度多問幾次,並且鼓勵孩子「我知道你說一個說話算話的好寶寶,所以你自己的話要不要說了算呢?」

有的家長可能覺得我這麼做了孩子也不接茬,那是因為你之前一直沒有這麼做過,孩子還不適應這個新方法,堅持去做上10次,可能前8次孩子還會不遵守規則,但是慢慢的孩子的規則意識就都培養起來了!

這也是我給我的孩子一直用的方法,我們家的口號現在已經開發了3個,「9點睡覺」「耐心等下」「知足常樂」,神奇的口號如同魔法咒語一樣,大多數場景下都可以沒有哭鬧的解決掉孩子的不合理需求!

—————更新插入一些針對留言的回復——

(更新:老公看我給一妞制定的規則覺得很有效,他最近也開發了一個6字規則:「能堅持,愛打拚」,別看孩子小,其實耐心講給孩子孩子都懂,這也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濃縮價值觀,講道理不是等孩子犯錯了時候嚴肅的叨逼叨逼,而是在平時把它變成遊戲,融入到孩子生活里。有規則意識的孩子,才不至於經常哭鬧不止大人崩潰,才是有家教的孩子,不至於被人罵熊孩子。

針對一些評論回復:

搖搖車這件事很小,其實處理方式多種多樣,管用的也很多,你可以讓孩子坐到吐,也可以買一個放家裡,1塊錢算什麼?就算買一個放家裡又算什麼?不超過一千塊錢罷了,還沒有哪個家庭是負擔不起的。說起來好像限制太多是上綱上線,其實不然!

玩幾次孩子認同,在這個範圍內她獲得了搖搖車帶給她的快樂,並且還留了念想下次還可以玩,這種快樂是綿長而自律的。

讓她玩到吐,看似是縱著她快樂,其實這份快樂是被變相剝奪了,背後邏輯是:我讓你玩,玩個夠,以後就別給我再玩了!

把車買回家,這個方法不錯,只適用於這一件小事而,也有讓你玩到吐的含義,那以後的?其他的不能買回家的玩具呢?比如玩電梯,你買個電梯給娃玩到吐?

額外展開,叨叨一個相對應的類似情況:到孩子大一點了,成績不好,父母的意識是:砸錢出去各種輔導班就行。問題是孩子的教育不是錢能搞定的,都是要父母花功夫解決的,花錢能解決的問題確實不是問題,但是在教育這個問題上一律用砸錢解決不是機智而是懶惰。我懶得去幫你建立規則意識,我懶得教你學習方法建立學習習慣,我懶得以身作則給家庭營造學習氛圍,但是我負責呀,我願意給你花錢呀,我花了錢責任盡到了,剩下的問題都是你自己的問題或者輔導班的問題了。這種家長真的太多了,上學那幾年在輔導班兼職見到太多都是這樣的家長,倒推一下,你覺得他們在孩子小時候是什麼樣?父母的教育理念都是有慣性的,孩子的規則意識也是有慣性的

搖搖車這點小事其實就是日常中無數小事的一種,你不能等孩子在大問題發生的時候、危險發生的時候再跳出來跟孩子講規則,孩子在無數的小事里都是隨便你放開了等你玩吐了就知道了。那玩插線板呢?玩火玩電玩電梯打別的小孩呢?全都是隨便你?還是等孩子不懂邊界不知規則不會自律做這些危險的事情的時候再跳出來跟孩子說你要懂規則?孩子的意識是在日常每件小事上體現的,所謂「潤物細無聲」。教養規則也並非要限制孩子,而是給孩子自律的意識。不是有一句話嗎?自律使我自由。

對,我希望我的孩子是個自律快樂而自由的孩子,而非放縱失控不能合理管理自己的慾望情緒的孩子)

————更新結束,以下仍為原答案———

有的父母又說孩子有需求就該滿足,這是很多育兒書上都說了的,好吧,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問題:

孩子的需求該不該滿足?

看年齡、看需求本身合理性。

每個年齡階段都有不同的特徵和心理

作為父母我們則要超前一步去預知孩子每個年齡段可能會有問題

提前調整自己的角色

對於1歲之前的寶寶,基本能提出來的需求都是需要大人去及時滿足的,一般都是吃喝拉撒睡相關的。

1歲以後的寶寶,活動能力增強,好奇心旺盛,往往會作出一些危險的動作,這個時候講道理孩子也聽不太懂,需要大人將家中危險的因素都做仔細排查,讓孩子在安全的範圍內,自由活動

一、 0-2歲是孩子飛速發展的階段

從出生還未發育完全

到學抬頭、學翻身、學爬、學站、學走、學跑、學說話......

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都那麼耀眼

這時的寶寶存在的問題大體是:

吃的好不好?

拉得好不好?

睡得好不好?

發燒了怎麼辦?

濕疹了怎麼辦?

父母的心理滿滿的焦慮敏感

到處去尋求肯定「我該怎麼辦?我這樣對不對?」

翻遍育兒書和各大公號

希望能在上面大大的寫著自己娃的問題該如何解決

此時

父母的角色更像是呵護滿足孩子各種基本生活需求的保姆

更專業的說法是服務型父母

所謂服務型父母

即孩子有需求及時滿足

孩子的生活起居都照顧的一應俱全

服務型父母

既是新手爸媽面臨的第一個角色轉變

又是適應小寶寶這一階段發育的最佳形式

二、2歲-6歲

等到過了2歲這個坎

你會突然發現這個小祖宗活動能力極強

精力旺盛到幾個大人都弄不過來

並且智力高速發展

滴溜溜的小眼睛一轉

就透著一股機靈勁

保不齊後面有什麼套路等著你呢

好奇、多動、不知道危險、有主見、以自我為中心

2-5歲孩子通有的毛病

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大概在3-4歲到達頂峰

你一個不留神

他可能就在伸手摳插線板

眨巴眨巴眼

他可能就爬到桌子的邊緣

上個廁所的功夫

房間就能被翻個底朝天

他們的成長已經不像小寶寶那會體現在四肢運動上了

而是全體現在他們飛速發展的大腦

他們還開始有了自己的小心思

你訓他的時候

他會憋著小嘴

眼角擠出一滴委屈的眼淚

你誇他的時候

他樂得屁顛屁顛

走路都快飄起來了

你要是把他惹急了

他可能會毫不留情的上來呼上一巴掌或咬上一口

讓你驚嘆這麼小的小屁孩哪裡來的這麼大力氣

這時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一定的自理能力

只要你願意

你的孩子這個年齡段已經具備自己吃飯、自己睡覺、自己玩耍的能力

但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裡

他們不清楚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

也不清楚哪些是危險的哪些是該遠離的

他們的世界裡自己就是老大

習慣了兩年周圍所有大人都圍著自己團團轉

家裡的擺設都是為自己服務的

過了2歲

你會發現孩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越來越多

如果一一滿足那簡直就是放縱孩子肆意妄為

長此已久

絕對是害了孩子

所以

過了2歲

對父母來說又是一個全新的考驗

能不能迅速認清孩子這一階段的特徵

轉變自己的角色

決定了孩子一生的性格習慣養成

這時服務型父母再也不適用了

因為孩子的需求不再是簡單地吃喝拉撒睡

再繼續服務型父母不轉變

只會慢慢演變成溺愛

這一階段孩子需要的是權威型父母

說一不二堅持原則

給孩子的行為划上明確的邊界

並且以自身行為做榜樣

給孩子梳理良好的生活習慣

讓孩子從自我中心中慢慢跳脫出來變成家庭里的一員

讓孩子參與到日常家務事項中為家庭出一份力

樹立好責任心

學會體貼照顧他人的心情

權威型父母正是針對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

最好的良藥

當孩子的良好習慣養成

並且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的時候

他就做好了走出去有自己的圈子的準備了

三、6歲以後

這時孩子來到了6歲

6歲是什麼時間呢?

是孩子開始進入到正式的上學階段的起點

這時的孩子經過了上一個階段的磨合

基本的價值觀念已經養成

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基本原則也都熟知

做得好的父母已經給孩子的作息和習慣養好了

孩子的任務開始轉移到學習上來

壓力很大

還會越來越大

越來越多的培訓班興趣班

越來越多的作業手工成績排名壓力

家長們開始聊

「你孩子報了什麼班呀」

「呦,你娃這次考了多少」

「聽說那幾所名校塞錢都塞不進去呢!」

慢慢的

家長和孩子溝通的話題也開始僅限於「成績」

做了這麼多年家長

很多思想都根深蒂固

「怎麼?

作為一個老母親

你還要教我育兒的道理?

我家娃啥樣我最清楚

他那一堆毛病說了也不聽

沒用

就那樣

改不了

我天天和他講道理

他根本不聽啊

有時候還會懟我

要氣死我喲!」

其實正是做了多年的家長

都忘了曾為父母的初心

年輕時還會反思一下

我這個媽媽/爸爸做的合格不合格

到了這會了

老母親做的都是對的

老母親一大堆的人生坎坷總結出來的諄諄教導夾雜著恨鐵不成鋼的心情配合著中年人的無奈

叨叨叨叨叨叨的說個沒完

孩子卻越來越聽不進去

最後嘆息一聲

「孩子啊,我這是教你做人」

孩子一個白眼翻過來

「你那老一套還是收起來吧」

能氣到吐血

其實這正是父母沒有意識到

此時的孩子早已不是那個四五歲啥啥都不懂得小屁孩

孩子已經有自己的圈子、偶像、閨蜜哥們、暗戀的男生女生

他們也有自己的一套行事原則

如今信息透明程度如此高

鋪天蓋地的信息砸過來

接受最快的就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

在某些方面

你這老母親還真心不一定有你娃懂得多哩

這會還想立權威

擺出一副大家長的架勢

怕只會適得其反

還不趕緊彎下腰來

虛心學習學習

看看現在的小朋友都在幹些什麼?

他們的梗都有哪些?

他們能接受的最新潮的語言是什麼?

轉變自己的角色定位

從權威式的家長變身朋友式父母

才能跟得上他們的思維

作為朋友

就別想著天天追著孩子屁股後面把自己悲催的人生經驗一股腦倒到孩子腦子裡了

要學著用點朋友的「套路」

讓孩子追在你屁股後面

「媽媽媽媽,我今天有個棘手的事情,咋整?你給出個主意唄!」

這時你在露出朋友般的微笑

如同得道高人一般

玄玄的點撥一句

蜻蜓點水,點到即止

孩子必會把你當做神秘的英雄

以為自己的老媽老爹有過人的大智慧


5.

為人父母

還是必須要具備點隨時變幻的本事

要不怎麼說:

沒這點套路

還怎麼做你的老母親啊!


大冬天坐搖搖車多冷啊

強烈推薦這款「搖搖車」

孩子開心,大人省錢,親子關係更親密

真真是不僅有趣兒,還省錢!!!一舉多得

~~~分割線~~~

這老哥的表現簡直刷新我對「作」的認知

作死是種怎樣的體驗??

www.zhihu.com圖標

看看男生最不喜歡女朋友的哪些行為?注意不要踩雷哦!~

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女朋友??

www.zhihu.com圖標

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想要坐搖搖的,多是低幼段的小寶寶吧。

如大家所說,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視情況掏錢坐,或拒絕都可以。小寶寶還聽不懂太複雜的道理,但對大人情緒的覺察能力很強,能表達要坐搖搖的小朋友,通常已經懂得試探底線了。

所以,在溝通中家長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尊重孩子的合理願望,但不因為怕孩子哭或嫌煩而無原則妥協

如果家長是因為哭鬧而妥協,這其實是對孩子哭鬧行為的認可:他們很快就會明白這一招是有用的,會在其他事情上也運用該項技能。

那麼大人怎麼傳遞對孩子的理解和尊重呢?你可以蹲下來耐心傾聽,幫助孩子梳理情緒/表達意願(有時候小寶寶的表達能力跟不上自己的想法):寶寶哭是不是因為擔心媽媽不同意你坐搖搖嗎?嗯,媽媽理解寶寶想要再坐一次搖搖,如果寶寶能用嘴巴說話告訴媽媽,媽媽會聽得更清楚。或:寶寶哭了媽媽也很難過很著急,但媽媽並不知道你為什麼哭,你可以告訴媽媽你想要什麼嗎?

當孩子明確表達我想再坐一次搖搖,這時候你可以說:寶寶能表達自己的想法了/媽媽這次聽懂了呢。嗯,寶寶想坐搖搖/寶寶覺得搖搖很有趣,但我們不能一直坐搖搖,我們可以一周坐兩次搖搖/一天坐一次搖搖,你覺得怎麼樣?(他說不好,你直接告訴他媽媽只能接受一周坐兩次搖搖,要麼一周坐兩次,要麼現在就走不坐搖搖了)。 好的,那我們一周坐兩次搖搖,媽媽這裡有兩枚硬幣,可以坐兩次搖搖。我們可以選擇今天坐兩次,也可以選擇今天坐一次,留一次下次坐。這兩枚硬幣用完了,今天(這周)就沒有搖搖坐了。現在寶寶來決定怎麼用這兩枚硬幣吧?他要一次坐完兩次,就由他,但說好沒有就沒有了(回複評論區:大家說小朋友們通常會選擇一次性坐完兩次搖搖,其實一次坐完還是分兩次坐,或者孩子選擇一次都不坐不是重點,重點是給孩子有限制的選擇——他們理解不了太複雜的選擇,家長給出選擇時自己要「設計」一下選項,偷笑,所以叫有限制的選擇——這樣他們就參與了決定或規則,然後在稍後執行這些決定和規則的時候,他們就更願意配合。)

這個看年齡段,三歲多的是能理解上面的話的,但一歲多不懂什麼叫下次,所以家長可以直接拿出一枚硬幣告訴他今天只能坐一次。

這套溝通的要點在於:是因為寶寶說出了想法,並且想法也是合理的/允許的/能夠承受的/倍受鼓勵的,所以家長同意;而不是因為哭鬧而得到滿足。

二、尊重孩子的合理願望,不掏錢也要解釋清楚原因

比如說你今天已經坐過一次了,我們之前約定好的,一天坐一次,你明天可以再來坐一次; 或是這個搖搖不安全/太臟,爸爸媽媽能理解你想要坐搖搖,但任何時候我們的安全是第一位要保障的,我們可以去滑滑梯,或是再找另一家安全/乾淨的搖搖;或是搖搖太貴了(承受不了的大方平靜地告訴孩子,這沒什麼),爸爸媽媽能理解你想要坐搖搖,但我們現在沒有錢坐搖搖,也許我們可以一起存一些錢,下次來坐搖搖(或建議找點別的有趣的事做)。

如果孩子表現出克制,家長可以對他的剋制行為予以肯定。

如果孩子哭鬧,家長可以尊重/接納他的情緒。舉例:我家的哭鼻子時(他很少哭),我都在旁邊平靜陪著,不說不讓哭,但鼓勵他說出來為什麼哭。我會說:寶寶難過,覺得哭出來更好受些,媽媽陪著你,等你哭完了,你再和媽媽說話好嗎? 通常不出五秒,他說會說:媽媽我哭完了。我就繼續和他聊,如果他又哭(畢竟情緒沒那麼容易過去),我會溫和地說:哭的時候不說話,說話的時候不哭,因為邊哭邊說媽媽聽不清楚呢,我們不著急。

這時候,是家長拼耐心的時候,基本上幾次做到位後,這個溝通的時間會越來越短——孩子知道你的底線在哪裡了,同時也知道你仍然愛他尊重他。家長要注意,自己不要情緒失控——不然,不就成了我們大人都不能自控,反而去要求孩子自控嗎?當然適當的時候表達自己的失望或生氣與情緒失控是兩件事。

家長還需要注意的是:家長是自律的,言而有信的。

====

回複評論區:大家討論說一次坐個夠就行了。(不再@各位)

對,這確實是一種有一定效果的解決方案:喜歡一個東西,你可以讓他一次吃個夠/玩個夠。因為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如果不斷接觸,則任何事物(喜愛的食物、歌曲等)都會令人厭煩(Bornstein, 1989) 但這個方法不能適用於所有的情況。

本文的重點不是坐不坐搖搖(其實很多時候,小朋友在地上打滾哭著要一個東西,他不是真的要這個東西,是另有潛台詞,如果你有興趣,可以看《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而是借搖搖這件事,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一起學會清晰表達、有效溝通,並與孩子共同磨合好底線和原則育兒是功夫在日常,不只在遇到問題/檢閱成果時。 如果學會了坐搖搖,下次是買新玩具,再下次是買零食,再下下次是吃冰淇淋……溝通得當,到了一定年齡/程度,你不用表態,孩子自己就知道應該怎麼做了——一方面,家長的權威、尊重和愛意就是通過一件件小事而建立的;另一方面,家長在交流過程中引導和鼓勵孩子建立了紀律性和擁有了自律/自我約束的能力,包括學會人們最近幾年喜歡提到的延遲滿足感。同時,有效的溝通方法,不傷母子/父子感情,孩子生活在安全溫暖、有限制的愛和自由里,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建立自尊。

謝謝各位朋友的耐心認真閱讀。


不僅讓她坐,還在家給她買了一個


坐搖搖車真的就是孩子在成長階段都要被吸引的一個再正常不過的事。

而且,沉迷時間都不會太長,大概就是1.2歲的時候,再大一點讓她去坐,她自己也不要。

我的女兒現在7歲,以前她也經歷過這個階段,小區的搖搖、小區外面的搖搖,周圍有搖搖的地方都被她坐過。

我覺得孩子對新鮮事物好奇,是好事。有一顆勇於嘗試的心,多棒啊,當然確保安全一定一定是第一位。

唯一我覺得要給媽媽們分享的就是,要有節制,要講規則。怎麼說呢,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孩子為了要達到某種目的,可能今天是坐搖搖、明天買玩具、後天買零食......各種吵、混(覺得世界都是她的......),媽媽們或許會覺得礙於面子,迫於壓力,常常被逼得就範。

就像樓主提問,吵著要坐搖搖。

我認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定原則,孩子講規矩,真的是每個家長的必修課。

當孩子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就要制止,告訴他對的解決辦法,該是怎麼樣的,而不是一味的遷就,面對眼淚,我們就成了那個沒有原則不講規矩的老母親老父親。做好第一次,就會形成良性循環,在帶孩子的路上,你會越來越輕鬆,孩子的性格也越來越健康。

我自己女兒,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幾乎沒有出現過混的情況,當然不是說不混就一定是好事,我是覺得至少我們找到了合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儘管我本身也不是虎媽,甚至沒有對她有特別嚴格的要求,就是講規矩、講道理,答應她的事一定做到。

我記得,我女兒那時候每次搖搖是2塊錢,時間短,大概就是2分鐘一次。在她超級迷戀的時候,我也讓她坐,但是就是說好,一天幾次,避免像有的孩子那樣坐在搖搖車上混著不下來,坐了一次又一次,不讓坐就哭,也不讓其他小朋友的情況。

比如,我們逛商場,我在出門前也會給她說好,今天你可以挑選1件或者2件你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商場的東西琳琅滿目,小孩看到各種都想要,這都是正常的,但是打好了預防針,她幾乎就不會出現混的情況,開開心心挑選那個當下她最想要的。

還有一點,就是既然給了孩子權利,在孩子挑選好了東西以後,我們盡量不要去干預,即便你內心覺得沒啥用,甚至還很醜,包括完全無性價比等等,不要用我們的眼光去衡量是否值得買,只要不太貴,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就不要再提出自己的意見,尊重孩子的喜好。


大家好,我是奶瓶大姐大,7歲孩子的媽

千萬媽媽喜愛的諮詢師

打造權威育兒理念,解決父母痛點

如果您還有:小孩拉肚子怎麼辦?咳嗽怎麼辦?發燒怎麼辦?打嗝怎麼辦?不吃奶粉怎麼辦?臍帶怎麼辦?過敏怎麼辦?不吃飯怎麼辦?濕疹怎麼辦?便秘怎麼辦?黃疸怎麼辦?流鼻血怎麼辦?不愛說話怎麼辦?任性怎麼辦?還有關於母乳餵養、選擇配方奶粉、疫苗接種、早期教育等等方面的問題......

請關注,可私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