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新口號

  

  1月11日,在“華爲雲普惠AI”年度峯會,華爲副總裁鄭葉來發布了華爲雲全新品牌口號:“+智能 見未來”。

  對於華爲雲,耳熟能詳的Slogan是“有技術、有未來、值得信賴”,2019年伊始,“+智能”出現在華爲雲的新slogan中,並不奇怪,看上去是對普惠AI的自然延伸。只不過與普惠AI不同,“+智能”可以看做對這種趨勢的主動迎接,顯示了華爲雲某種與行業迫切深度融合,迅速擴大生態勢能的追求。

  華爲雲新slogan的大背景是,智能化作爲推動社會、經濟發生前所未有的改變的代名詞,開始高頻出現,人工智能也儼然將成爲一種新的通用技術。

  客觀的說,在2018年,我們見證了華爲雲的快速生長,普惠AI在客戶的心智中已經與華爲雲建立了深度的連接,華爲雲作爲一個“最有技術和值得信賴的雲”的品牌形象取得了顯著的成功,這一定程度上受益於華爲的整體品牌溢價,更與華爲雲恪守邊界、尊重行業以及天然的服務政企基因強烈相關。

  新的slogan並不只是一句口號,尤其是對華爲這樣的公司,其背後一定意味着華爲雲對行業認知,對未來發展,對生態合作,對客戶需求的一次升級與自我革命。

  貳:+智能

  

  “各行各業本職還是各行各業”,鄭葉來在解釋華爲雲新slogan爲什麼是“+智能”,而不是“智能+”,因爲華爲雲的使命是“使能各行各業”,是“幫助各行各業改變生產關係,甚至生產成本結構”,而不是反客爲主,自己去改變各行各業的生產力關係。

  很多談論互聯網基因的公司,樂於從上帝視角對各行各業指手畫腳,其實在真正的行業面前,這些公司對行業認知往往處於小學生的水平,缺乏對行業的尊重,其結果就是商業上敗退。

  所以我特別理解華爲雲提出的“+智能”,“+”號在前,可以從三個角度理解:

  一是各行業是智能化的主導者和掌控者;

  二是智能的主體是各行業,真正的理解智能化的需求,並實現智能的是各行業自身;

  三是華爲雲是催化劑和顧問,華爲雲是以算力專家的角色出現。

  這其中,是華爲雲對行業的正確認知,華爲雲副總裁賈永利的觀點是,“客戶的數據,其實真正行業數據都在客戶手上。華爲雲要做的就是給客戶提供好算力的服務,這是華爲雲的主體。”——我們知道,人工智能三要素:數據、算力、算法,真正的數據都在客戶手裏,客戶和行業是智能化的主體也就不難理解。

  叄:見未來

  

  組織和企業競爭力的構建,離不開科技生產力要素,既然我們同意人工智能作爲通用技術將會普惠、普及,那麼我們就可以想象“智能”作爲一種生產力資源,應該像電力一樣,可以隨時隨地可以獲得。

  或許這是華爲新slogan中“見未來”的一種願景,當然,華爲雲官方並沒有清晰明確的表達,但是我們並不難從華爲雲的高管公開談話,尤其是對華爲雲業務、市場的佈局中,推測出這種願景。

  在華爲的文化中,是有一個對客戶的基本認知的,即成就客戶才能成就自己,所以“見未來”,應該是讓客戶看見未來,幫助客戶智能化,構建面向未來的競爭力。當然,任何商業理論上都是要成就客戶才能成就自己的,但是在波瀾壯闊的商業發展史上,哪些口是心非的案例並不鮮見,真正的把客戶當做上帝的並不多。

  華爲雲副總裁、EI服務產品部總經理賈永利在談及從2018到2019華爲雲重點構想的事情時說:“我們希望更多的人會用華爲雲,更多的人能夠把他的理想和夢想,通過我們的平臺系統能夠實現”,這句話是對見未來的一種詮釋。

  所以除了客戶“見未來”,還有一個角度值得我們注意,即開發者的角度,在對媒體訪談中,賈永利提到,從一個開發者的角度來看,華爲雲還要看人工智能還缺什麼,還需要做什麼事情?

  從客戶的角度,見未來,就是“圍繞企業,怎麼幫助企業選場景,落地,在各個場景當中,華爲雲怎麼做好助力”。

  從開發者角度,就是“讓開發者享受人工智能帶來的紅利,讓整個真正人工智能做到服務化”。

  肆:恪守邊界

  

  商業是有邊界的,通吃者必定會遭到反噬。華爲雲對邊界的認知,在我看來是一種核心競爭要素,華爲雲BU總裁鄭葉來對外公開坦誠,有兩個答案華爲內部是經過長久的辯論和思考之後得出的:

  答案一是“數據該是誰的就是誰的”;答案二是 “數據結合產生的知識產權該是誰的就是誰的”(鄭葉來語)。

  這兩個答案觸及到了人工智能,乃至互聯網,甚至整個數字經濟的核心和本質。不清晰地回答這兩個問題,本質上都是耍流氓和玩曖昧,所以我們看到歐盟出臺了近似嚴苛的個人數據保護法案,中國對數據的保護也不斷推出新規,無論個人還是企業對數據安全都日趨重視。

  這種共識,我相信,除了華爲,可能很多公司都難以達成,因爲突破邊界所帶來的潛在誘惑太大了。

  華爲雲不會碰用戶的數據,也不會把與數據產生知識產權歸爲己有,用鄭葉來的話就是,“不能說房子被我裝修了,房子就歸我了,這是沒有道理的”。

  這需要對商業的剋制,和對基業長青的渴望。我們就不難理解,華爲雲在客戶和合作伙伴面前爲自己劃的界限是: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

  正是華爲雲敬畏行業承認自己的不足、敬畏商業願意共享利益、敬畏自己認識到自己的長處,才能夠真正的獲得市場和市場的認可。

  鄭葉來提到一個案例,或許能夠說明恪守邊界帶來的長期價值,即華爲雲與中國醫學檢測行業公司合作的時候,這類公司都毫不猶豫把所有的數據和專家資源拿出來和華爲雲合作,其原因就是對華爲雲恪守邊界的認同和信任。

  我們要“做很純粹的生意”,鄭葉來特別強調華爲雲一開始沒有準備做一個數據交叉的公司,他說:“我的數據最全,我卻不會把所有的數據交叉。”

  邊界即初心,所謂商業之爭,唯有不爭,誰與爭鋒?

  伍:真正的混合雲

  

  鄭葉來對華爲雲信心滿滿,在公開場合,他多次重複兩個事情,一是公司一直在試圖把更多的內部雲相關的事情交給華爲雲BU;二是與之前服務政企客戶一個項目一個項目辛苦打單相比,雲服務是一種對華爲而言越做會越舒服的生意。

  “華爲是業界唯一一個,是真正推出了一個混合雲(解決方案)”,鄭葉來認爲在華爲之前就沒有真正的混合雲,無論是把私有云通過虛擬化的方式混合到公有云,還是通過裁剪把公有云大系統變成私有云小系統,因爲“爹媽都不同”,都會面臨可擴展性問題,都會面臨一站式部署的問題,以及體驗一致性的問題。

  但是政企客戶業務系統和基礎設施的數字轉型面臨的三座大山,業務系統統一運維、統一升級以及資源統一調度,無論政府、大型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 “需要一個真正的混合雲的架構”。

  所以華爲雲推出了全棧的HCS(HUAWEI CLOUD Stack)混合雲架構,這是一種公有云架構,私有云部署的解決方案,一種基於現實與見未來的考量之後的解決方案。

  爲什麼華爲雲要推出HCS,鄭葉來分享了一個觀點,即真正的政府和企業向雲遷移,不可能一開始就全搬。那麼,自然的過程應該是既能享受公有云的服務,先進的理念,統一的運維,又能使用私有云的管理,比如支持本地數據的資源存放。所以“我們提供了混合雲HCS的解決方案”,鄭葉來說,“這個意味着圍繞雲的所有的合作伙伴的生態,是真正的實現了從公有云的‘一站式’部署,真正解決了客戶需求”。

  陸:生於客戶

  

  2019年,華爲雲推出了全新“五統”架構的HCS混合雲解決方案,與源於互聯網的雲不同,華爲雲從一開始就是“生於客戶”,確切的說是源於政企客戶的需求。

  華爲雲從一開始就是爲用戶而生的雲。不得不提FCS(Fusion Cloud Stack),即HCS的前身,是誕生於智利。華爲在當地有一個客戶叫Falabella,在拉美擁有最大的連鎖超市,兼營銀行,也擁有很多其他業務。Falabella對華爲提出,自己的數據絕對不能挪到雲上,但也想使用雲的架構,希望能夠多掏一點錢,把雲上最新的應用在本地部署。於是就誕生了FCS,也成了華爲雲最大的客戶。

  鄭葉來說:華爲雲不同,我們一開始做設計的時候,我們和架構團隊講的非常清楚,上面應用不能大動,下面數據不能大動,我們是爲客戶設計的,別人是爲自己設計的。

  HCS提出了“五個統一”,即統一架構、統一運維、統一升級、統一API、統一生態,讓客戶可以聚焦自己的核心業務。所以華爲雲把HSC稱爲,最懂政企客戶需求的混合雲解決方案,並不是沒有底氣,因爲這朵雲是生於客戶,所以自然最懂客戶。

  柒:場景見未來

  

  華爲雲的“+智能,見未來”,如何落地呢?

  “落地的核心在於”,賈永利認爲,“實際上就是場景化”,華爲將“和企業及行業專家一起選擇好場景”,在這個過程中,尤其要明確場景的邊界和範圍,然後就是用數據和算法疊加到行業上創造真正的價值。

  有三類智能的應用場景,華爲雲認爲值得關注,第一類能夠幫助客戶在海量重複場景中提高效率;第二類是做專業的傳承和輔助專家經驗場景;第三類是多域協同場景。

  華爲雲與德邦合作了一個德邦物損率降低項目,即通過攝像頭監控裝運過程當中物品的損壞情況。這其中涉及一萬多個攝像頭,傳統的人力根本無法解決問題,而用人工智能來做分析,就可以很快識別出物品交接過程中到底哪個地方出現了問題,比如物品掉落。

  另一個多域協同的案例是合成纖維生產成滌綸的控制場景,通過人工智能的引入,改變了粗糙的過程控制,最終人工智能做的精細化調控提升了20%的生產率。

  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恰恰是華爲雲“+智能”的自然體現:專業知識和數據都握在各個行業手中,華爲雲提供核心的算力,通過“+智能”改變行業的效率和生產關係,也不難看出,華爲雲在恪守自己的邊界。

  正因如此,華爲雲在過去的2018年收穫了口碑、客戶、夥伴,來看一組數據吧:截止2018年底,華爲雲上線160多種雲服務;雲市場新增的應用達到了1500個,相比2017年增長超過3倍;華爲雲合作伙伴超過6000家,在8大行業實際場景中成功實踐200餘個項目。

  2019年,將見證華爲雲的一路狂奔,讓我們繼續給予華爲雲更多期待,也希望華爲雲能夠繼續突破,實現AI的普惠,讓人工智能作爲通用技術融入各行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