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我忍了好幾年沒有買冷氣 , 今年真的受不了

主要是有客人來的時候不想讓客人太熱 ..

話說平常也沒什麼客人 , 總是要有點理由來說服自己

因為裝客廳 , 預計開機的次數和時間都不會太長 , 噪音也不太大問題 , 老公寓也都有冷氣孔

基於以上分析所以我選了台 二線品牌 , 定頻 , 窗型 冷氣  良峰 422 LHA

扯遠了 .. 我們來了解一下能源效率分級  , 享受背後一定得付出代價

第一個要看的是   中華民國能源效率標示  , 裡面說明了相關的規定 , 官方說明依舊是文言文  ...

咱們挑重點看就好

(一)產品名稱(冷氣機)。 =>說果你買的不是冷氣機 , 請你直接上一頁吧
(二)產品型號(若為分離式機種僅標示室外機型號)。 =>反正就是有壓縮機的那台
(三)額定總冷氣能力(kW) =>從這裡就開始有難度囉 , 懶的理解也沒關係 , 反正看產品規格就可以了
    可見的標示則達四種,包括:  冷凍噸、KW(千瓦)、Kcal(千卡)、BTU(英熱單位),
    1冷凍噸 = 3024 Kcal/hr = 12000 BTU/hr = 3.517 KW
    1Kcal=3.968BTU≒4BTU。
    1KW( 電功率 )≒860Kcal/hr。BTU/Hr與Kcal/Hr為( 熱功率 )。
   
(四)能源效率比(W/W)=> 其實我懂為何要創造出這麼名詞 , 不能統一嗎 ?
    能源效率比=EER=W/W
    能源效率比EER(Energy Efficiency Ratio)=冷氣能力(BTU/Hr或Kcal/Hr) / 耗電量(W)

(六)年耗電量(度/年),計算方式為﹝額定總冷氣能力(kW)/標示能源效率比(W/W)﹞×1,200(小時/年),數值均四捨五入至小數點第二位後再進行計算,年耗電量四捨五入取至整數位。
    如我這台標示 年耗電量  是 1478 度 , 所以去除1200小時 , 一小時約 1.23度電 , 感覺真的很省
    以我家平均電費費計算, 應該會落在 121-330 度的電價 3.02元/度
    電費訊算可參考 這裡

再來看看分級標準

我這台良峰很厲害 , 剛好 3.41 比一級多出0.0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