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台湾

廣東行腳~潮洲木雕vs三星堆。廣東省博物館

 

   

以「珠寶盒」姿態屹立在廣州天河廣場的廣東省博物館新館,採取免費開放的作法,鼓勵人們走進博物館,認識精彩的文物展示。線上預約或是到現場排隊領取入場券均可。

   

踏入博物館,寬敞的大廳、展廳,十分舒適,只是不巧,趕上了更換展品,關閉了主要的常設展,十分遺憾。於是我們「專攻」廣東人引以為傲的潮洲木雕。

   

潮洲木雕歷史悠久,具有的地方特色,以飽滿繁複、精巧細膩、玲瓏剔透、金碧輝煌的藝術風格著稱。廣東東部的潮洲、潮安、饒平、普寧、汕頭、潮陽、揭陽、惠來等舊潮洲府屬地區,明清以來木雕藝術發達,因此統括以「潮洲木雕」稱呼當地的木雕工藝。

   

(潮安縣庵埠文祠,建於明代天啟六年,西元1626年,正座梁架上的木雕獅子、大象、飛鳳等可看出當時的木雕水準)

 

博物館內以源流、製作、藝術、器用、欣賞等單元完整介紹潮洲木雕的發展。

    

潮洲木雕多上色、貼金,有金碧輝煌之感;

 

 

在雕刻技藝上,潮洲木雕以鏤通雕為特色,在一塊木頭上雕刻人物故事,從三國、水滸、紅樓夢等章回小說取材,或者把當地民間故事作題材,把雕刻與繪畫融合於一爐。

   

潮洲木雕經過一代又一代藝人的努力,不斷吸收其他門類藝術的精華,熔合中華傳統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於一爐,同時加上潮汕人的審美情報和生活需求,逐步形成了眼前看到題材豐富、構圖飽滿、精巧細膩、玲瓏剔透、金碧輝煌的特點,在中國民間傳統木雕中獨樹一幟。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蟹簍」。清朝時潮洲揭陽地方有位「木雕狀元」黃開賢,為整修老爺宮要新作品,正在苦思時,路過市場見到有人挑著蟹簍趕市集,螃蟹在簍中爬來爬去,仔細觀察給了他靈感,創造一種「毛尾」的雕刀,解決了多層鏤通的技術難題。之後又經多人的研發,把潮洲木雕的技法推向新的境界。

   

步出展間,「三星堆」特展吸引了我們的眼光,當然不放過這難得的機會,一睹巴蜀出土的珍貴文物。三星堆遺址自20世紀30年代被發現,到1986年兩個祭祀坑的發掘,震驚國內外學術界。證實了史籍中記載巴蜀國的存在,與中原文化有著一定的淵源。

    

三星堆出土青銅圓雕人像近百件,造型豐富,構建出等級森嚴的神巫統治體系,呈現出一個「異乎尋常的世界」,是夏商周時期青銅雕塑的高峰。出土之後引起世人的重視。

  

研究指出,古蜀王國金沙時期,繼承和發展了三星堆時代形的整套禮儀,以玉石製作了大量禮儀用器,品類之豐更勝於前,製玉水準也成為先秦玉器的突出代表之一。

 

 

 展件十分豐富多樣。金沙遺址出土金器顯示在造型、風格上延續三星堆金器,蘊含著豐富的古蜀文化信息,是金沙古蜀先民們神祇信仰和祭祀文化的承載,是他們通天應神的神器。 

   

   

   

各式青銅器也是十分的精彩。無論是容器、食器、人像、武器以及說不出作用的器物,都有獨特風格。

 

    

這只「水陸攻戰紋銅壺」,壺身滿飾嵌錯圖案,以三角雲紋為界帶,分上、中、下三層,上層是採桑射獵圖、中層為宴樂弋射圖、下層為水陸攻戰圖,展現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青銅器藝術新技法,開啟中國畫像石藝術的先聲。

 

    

三星堆的發現至今仍有許多謎待解,其中包括了巴蜀圖語的含義。過去一直認為巴蜀是沒有文字的,但是在民國時期的巴蜀青銅器具〈印章、兵器〉以及個別漆器、石製品上有各式各樣的圖像和符號。若能解讀這些文字符號,對於認識巴蜀將會是一大突破。

 

  

旅途中,不預期的碰見了精彩的文物展示,儘管是走馬看花,仍然是滿足。我們還將繼續朝向另一精彩可期的展覽邁進呢。

相关文章